應龍濤
摘 要:小學語文既是學生積累基礎知識的開始,也是各方面能力訓練的開始,而小學生獲取知識主要是靠課堂學習。但是實際上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有時會陷入一種固定模式。這種模式的開展直接影響小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因此,小學語文課堂能否激發小學生的興趣,都與教學效果和學習質量有很大的關系。
關鍵詞:小學語文;教學方式;教學氛圍
小學教育是九年義務教育的開端,其對于一個學生的學習生涯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正如人們常說的“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小學語文課程恰恰是重中之重。小學語文可以讓學生積累基本的知識,訓練基本的能力,比如,分析、總結、歸納等能力。這些能力的提升對于其他科目的學習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們也需要清楚地認識到,因為種種原因,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可能進入了一種程式化模式。有些老師習慣滿堂課的講解,學生也養成只聽不思考的習慣。沒有經過思考的知識,學生很難深刻理解,也難以讓學生靈活運用。
一、激發學生學習語文興趣的重要性
從教師的角度看,教師既可完善自身的教學思想和手段,跳出應試教育的條條框框,又要適應新時代的變化,依據教學目標選擇行之有效的教學活動,提高教學質量。
從學生方面來分析,平等的人格地位是學生參與課堂學習的基礎,有利于他們在輕松的課堂氣氛中發揮自身的主動性去思考新知識,應用新知識。小學生喜歡這樣的課堂,而且學得很開心。
二、學生在小學語文課堂中缺乏學習興趣的緣由
所謂的課堂學習是指學生在課堂中,通過聽教師對知識的講解來獲得知識。因此,課堂學習是學生接受知識、理解知識以及積累知識的重要方式。但是我們仍可以看到學生對語文的學習興趣不是很高,個人覺得有以下方面的原因:
1.課堂教學方式受舊教學思想和方式的影響已經成為程式化教學
教學應該是在注重學生的中心地位的基礎上,教師發揮主導作用的。但是,部分教師在教學思想和方式上仍然受到傳統教學的影響,還處在應試教育的條條框框里。上課沒有根據每節課的特點,都習慣用一個流程來上課,使學生被動地去聽教師滿堂課的講解,沒有進行自己的思考和理解,習慣于扮演一個按照書來讀或者回答問題的角色來配合教師的上課。試想學生機械性地學習,這樣的課堂學習會是學生喜歡的嗎?學生的興趣會高嗎?答案是否定的。
2.不能準確定位教師和學生兩者的地位
“尊師重道”自古以來就是我國教育所遵從的原則。在人們的印象中,教師都是手持教尺,嚴肅地站在三尺講臺講解知識點。學生對于教師的威嚴不敢挑戰,只能言聽計從,這種課堂現象嚴重限制了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
三、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
針對小學語文課堂中學生學習興趣不高的情況,教師需要探究提高小學語文課堂中學生學習興趣的方法。
1.在突破應試教育禁錮的基礎上,進行教學創新
中國的教育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很大,至今為止仍然有部分教師未能達到素質教育的要求,他們過多地重視成績。所以這就導致部分教師在進行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時,還是用以前的舊方法。這必定會讓新時期的小學生不理解和不適應,這也導致學生在語文課堂學習時興趣不大。因此,教師要做到在突破應試教育的禁錮基礎上,實現語文教學的革新。
2.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應該營造一種可以讓學生發揮自主創新的氛圍
教師尊重學生的人格,允許學生在課堂中自由地發表自己的想法,讓學生在表達中增強自信心,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和學生就會在一種民主課堂中相互學習,消除學生對教師權威的恐懼心理。這樣可以培養與發展學生的創造意識。所以,教師可以靈活地利用各種有效的教學手段來刺激學生的語文學習興趣,使學生充滿學習興趣,同時喚起學生對知識探究的欲望。
3.利用討論—講解的教學方法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教學的目的不在于教師對知識的講解,而是利用教學來鼓勵、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思考問題,培養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以往的小學語文教學,教師一般都是采取自己在講臺上面面俱到地講解知識,而學生則習慣在座位上認真地聽教師的講解。但是孩子的注意力有限,教師不可能要求學生在四十分鐘的課上都做到聚精會神地聽講。單純地聽講容易導致課堂氣氛枯燥無味,使學生的精神不能很好地集中起來。這時,教師就應該采用討論的方式,將學生分成各個小組,在小組里學生自己去探尋問題的答案,然后再讓小組派一個代表在班里展示他們小組討論的結果,教師再對學生的答案進行補充。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將不知不覺地得到訓練。而在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中,學生的集體意識將會大大加強。
總之,在小學語文課堂學習中,教師需要打破舊思想的禁錮,虛心向優秀的同行學習,與各同行一起探究新的教學方法。只有這樣,教師自身的教學素質才能不斷完善。而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教師靈活多變的教學手段下也將不斷地得到刺激。在參與課堂活動中,學生可以真正地認識到自己的中心地位。這樣的課堂才是一種師生共同發展、共同進步的課堂。
參考文獻:
馬瑩.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提升學生學習力的策略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3.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