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偉榮
摘 要:隨著音樂新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小學的音樂課不斷地發生著變化。歌唱教學的“九字箴言”從“唱會歌”到“唱好歌”,再到“會唱歌”,告訴大家教唱歌曲時的一個目標和方向。那么器樂進課堂該做些什么呢?教師也可以“照樣畫葫蘆”:從“奏會歌”到“奏好歌”再到“會奏歌”。根據多年來對六孔豎笛的教學,對“豎笛的第一課”進行了一些粗淺的回顧和總結。
關鍵詞:興趣;規矩;柯爾文;組長
豎笛的音色純正清麗,柔和輕盈,被稱為“柔和的笛子”“像鳥唱歌的笛子”。它以自然呼吸的力度即可吹響,這樣,人們從初學開始,就很容易獲得美妙的樂音。學生學習豎笛能培養音準,增強音樂表現能力,尤其在視唱和欣賞教學的過程中運用豎笛可起到良好的促進作用。對培養樂感來說,豎笛作為一種樂器有著其他藝術表現形式所不可替代的功能。
豎笛作為一件普及型的課堂樂器,有著很多區別于其他樂器的優點。小巧輕便、便于攜帶;價格便宜,方便購買;簡單易學,入門較快;表現豐富,悅耳動聽。一直以來,我都堅持把豎笛作為課堂樂器,在這期間獲得了一些粗淺的教學體會。
那么豎笛該如何教呢?
教無定法,每個老師都有自己的教學方法,各有所長。多年來的教學實踐,讓我深深覺得豎笛的第一課非常重要。第一課上好了,后面就非常輕松,事半功倍,反之就事倍功半了。
我在第一課中做的事情,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認識豎笛
這個過程只需短短5分鐘。通過我的介紹,讓學生簡單了解豎笛的歷史和豎笛的歸類,通過自己的觀察和拆裝來了解豎笛的結構及各部分名稱。通過我的高低音吹奏,讓學生初步感受豎笛的音色特點,最關鍵的是讓他們覺得豎笛很柔和、很好聽。當然這個可以結合第二步“激發興趣”開展。
二、激發興趣
我們都有一個共識,那就是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興趣是最大的動力。想象一下,學生對豎笛沒有一點興趣,后面的學習他們能堅持住嗎?能出成績嗎?所以“激發興趣”相當重要。
如何激發學生對豎笛的興趣呢?做個輕松的游戲:我來吹奏幾首不同風格的樂曲,讓學生邊看邊聽,等我吹完后舉手猜歌名。強調要求:吹奏時仔細看我的吹奏姿勢,聽旋律,即使知道了是什么歌曲也不能在座位上說出歌曲的題目。這樣做的好處很多:培養學生認真聆聽的習慣;讓學生在猜歌中了解豎笛音色的豐富表現力,這樣做還有一個妙用,那就是在不知不覺中讓我露了一手,在學生的印象中留下一個“很牛”的形象,同時為他們樹起一個學習和超越的榜樣。
在歌曲的選擇上,也要精挑細選。這么多年我讓學生吹過好多歌曲,都是他們比較喜歡、比較熟悉的歌曲。推薦豎笛樂曲如下:《菊花臺》《青花瓷》《西游記》《丁香花》《我和你》《春天在哪里》《我心永恒》。
三、立下規矩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學豎笛更是需要規矩。讓學生學會看指揮、聽指揮,這樣才能在學習過程中井然有序、輕松教學。所以第一節豎笛課我就在黑板上寫下了醒目的五個大字“沒要求不吹”。先讓學生輕聲齊讀,然后在心里默記三遍,最后用舉手表示已經牢記這個約定。一般情況下,這樣下來大部分學生能做到,也會有少數學生偶爾失控,但只要堅持,不出幾節課都能做到以上要求。
四、熟練掌握“柯爾文手勢”
每個手勢對應著各個音符。在歌唱時,不但可以提示學生接下來要唱什么,還能讓學生更加直觀地感知音的高低。對于學習豎笛來說,更是一個不可或缺的法寶。通過老師的手勢變化,可以在課堂上讓學生吹奏任何一首歌曲。在指法得到強化練習的同時,還可以盡可能多地聽到更多的歌曲或樂曲,從而讓學生對豎笛的表現潛力充滿信心,大大提高學生對學習豎笛的學習熱情。
五、推選豎笛小組長
這是學生學習豎笛的過程中,對他們學習情況的重要反饋形式。由學生推選自己信任的、責任心強的同學來當老師的助手——“豎笛小組長”是很有必要。那么組長的職責是什么呢?我想主要包括以下內容:(1)提醒和幫助自己的組員,按時完成老師布置的豎笛作業。(2)記錄各自組員的豎笛作業完成情況。(3)每兩周最后一堂音樂課把記錄反饋給老師。當然光這樣還不夠,要不自己就成了“甩手掌柜”了。因此老師還得來一招,讓學生明白,老師也會在平時的課堂上讓吹得好的學生上臺示范,或者不定期的抽查。這樣做給學生的是一種壓力也是一種動力。
學生的學習,無論是什么學科,興趣是最大的動力。但光有興趣是遠遠不夠的。我們要想方設法讓學生保持這樣的興趣,如果不能繼續增長,至少不能讓興趣減退。特別是屬于小學科的音、體、美,我們不僅要培養學生的學習熱情與學習興趣,還要用各種手段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給他們學習的動力,讓他們看到學習的前景;還要有必要的壓力,借助學校各方面資源多管齊下,齊手并抓。只有這樣,我們的學生才能把豎笛當成自己的好玩具,甚至是一個特別的“好朋友”。
參考文獻:
柴森.豎笛教學的實踐與運用[J].音樂大觀,2013(12).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