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海山 楊世杰
(包頭市第四醫院,內蒙古 包頭 014030)
?
雙氯芬酸鈉栓與異丙酚聯用對行腹腔鏡下膽囊切除手術的老年患者圍術期認知功能和細胞因子水平的影響
姜海山楊世杰
(包頭市第四醫院,內蒙古包頭014030)
〔摘要〕目的觀察雙氯芬酸鈉栓與異丙酚聯用對行腹腔鏡下膽囊切除術(LC)老年患者圍術期認知功能及細胞因子水平的影響。方法LC老年患者70例根據麻醉方案的不同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對照組給予異丙酚持續靶控輸注麻醉,研究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予雙氯芬酸鈉栓劑。觀察:①兩組術后30 min蘇醒質量、蘇醒時間及拔管時間;②采用簡易精神狀態量表(MMSE)評估患者術前1 h、術后1、24 h認知功能;③分別在麻醉誘導前(T0)、氣腹建立15 min(T1)、拔管即刻(T2)、拔管30 min(T3)采集外周血,進行白細胞介素(IL)-6及IL-10水平檢測。結果①研究組蘇醒質量、蘇醒時間、拔管時間分別為(4.83±0.51)、(13.52±1.95)min、(19.51±3.05)min,對照組蘇醒質量、蘇醒時間、拔管時間分別為(3.53±0.41)、(18.85±2.30)min、(27.85±4.98)min,差異有顯著性(P<0.05);②研究組術后1 h MMSE評分為(15.97±0.87)分,對照組術后MMSE評分為(19.82±1.21)分,差異有顯著性(P<0.05);研究組T1、T2 IL-6水平分別為(175.36±30.35)、(149.35±25.09)pg/ml,對照組T1、T2 IL-6水平分別為(262.14±37.85)、(205.91±27.94)pg/ml,差異有顯著性(P<0.05);研究組T1、T2 段IL-10水平分別為(101.65±18.05)、(57.36±8.97)pg/ml,對照組T1、T2 段IL-10水平分別為(79.36±14.05)、(39.19±6.92)pg/ml,差異有顯著性(P<0.05)。結論對老年LC患者采用雙氯芬酸鈉栓與異丙酚,能夠提高患者術后蘇醒質量,減少術后認知功能異常,其作用機制可能與抑制IL-6水平,提高IL-10水平有關。
〔關鍵詞〕雙氯芬酸鈉栓;異丙酚;腹腔鏡下膽囊切除術;認知功能;細胞因子
術后認知功能障礙(POCD)屬于麻醉后較為常見的一種現象,而老年手術人群則是POCD的高危人群〔1,2〕。目前,臨床上對于POCD的發生機制尚不完全清楚。目前認為POCD的發生可能與手術導致的炎癥反應存在一定的聯系〔3〕。圍術期保持患者機體內環境的穩定,就能夠降低POCD的發生率〔4,5〕。雙氯芬酸鈉屬于臨床上較為常用的非甾體抗炎藥,其能夠通過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以達到抗炎、鎮痛等作用〔6〕。本文擬探討雙氯芬酸鈉栓與異丙酚聯用對行腹腔鏡下膽囊切除術(LC)老年患者圍術期認知功能以及細胞因子水平的影響。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行LC的老年患者70例,均為我院2010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手術病例。根據麻醉方案的不同分為研究組與對照組。對照組給予異丙酚持續靶控輸注麻醉,研究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予雙氯芬酸鈉栓劑,每組35例。研究組男21例,女14例,年齡60~75歲,平均(65.3±4.5)歲;對照組男20例,女15例,年齡60~77歲,平均(65.6±4.2)歲。兩組性別、年齡差異無顯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年齡≥60歲;②美國麻醉師協會(ASA)分級Ⅰ~Ⅱ級者;③簡易精神狀態量表(MMSE)評分≥24分者。排除標準:①近期服用非甾體抗炎藥物者;②合并有肝、腎、心腦血管、呼吸等嚴重疾病者;③對研究使用的藥物過敏者。
1.2麻醉方法兩組進入手術室后均開放靜脈通道,連接心電監護,對患者的呼吸、脈搏、血壓、血氧飽和度等進行監測。麻醉誘導前15 min靜脈予阿托品0.3 mg。麻醉誘導:咪達唑侖0.04 mg/kg+依托咪酯0.2 mg/kg+舒芬太尼0.5 μg/kg+順式阿曲庫胺0.2 mg/kg靜脈注射。麻醉維持:對照組:異丙酚持續靶控輸注(TCI):瑞芬太尼8 μg·kg-1·h-1+異丙酚6 mg·kg-1·h-1+順式阿曲庫胺0.1 mg·kg-1·h-1。研究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加入雙氯芬酸鈉栓,患者在進行完氣管插管后立即予雙氯芬酸鈉栓50 mg納肛。
1.3觀察指標①兩組術后30 min蘇醒質量(采用OAAS法)、蘇醒時間及拔管時間;②采用簡易精神狀態量表(MMSE)評估患者術前1 h、術后1、24 h認知功能;③分別在麻醉誘導前(T0)、氣腹建立15 min(T1)、拔管即刻(T2)、拔管30 min(T3)采集外周血,進行白細胞介素(IL)-6及IL-10水平檢測。
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t檢驗。
2結果
2.1兩組術后30 min蘇醒質量、蘇醒時間及拔管時間比較研究組蘇醒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而蘇醒時間、拔管時間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術后30 min蘇醒質量、蘇醒時間及
2.2兩組術前及術后認知功能比較術前1 h及術后24 h,兩組MMSE評分差異均無顯著性(P>0.05);術后1 h,研究組MMSE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2.3兩組圍術期間IL-6、IL-10水平比較兩組T0、T3段IL-6、IL-10水平差異無顯著性(P>0.05);研究組T1、T2段IL-6明顯低于對照組,IL-10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表2 兩組術前及術后認知功能比較±s,n=35)

表3 兩組圍術期IL-6、IL-10水平比較
3討論
LC是目前臨床上采用較多的一種膽囊切除方法,由于該手術具有手段統一、手術過程標準、手術創傷一致性較高等特點〔7〕。因此,選擇此類手術患者作為研究對象能夠最大可能控制臨床研究的各個影響因素。隨著年齡的增長,患者各項機體功能均會發生逐步的衰退。目前研究表明,老年患者在麻醉手術后會出現程度不一的認知功能障礙〔8〕。
MMSE是目前臨床上用于診斷POCD較多使用的一種檢查方法,具有操作簡單,可信性高等優點。有研究顯示,其診斷POCD的敏感性達92.7%,特異性達85.1%〔9〕。MMSE側重于大腦功能的認知功能,將情緒及神志異常等干擾因素忽略〔10〕。本研究說明雙氯芬酸鈉栓與異丙酚聯合使用能夠早期恢復患者的認知功能。手術創傷能夠引發機體釋放大量的炎癥介質。IL-6水平與應激程度有著密切的聯系,而IL-10則能夠抑制免疫應答,從而抑制炎癥反應的發生〔11〕。雙氯芬酸鈉能夠通過抑制環氧化酶及前列腺素的合成,從而起到抑制炎性反應的作用〔12〕。本研究發現,雙氯芬酸鈉能夠一定程度上抑制老年LC患者機體炎癥反應,其能夠抑制IL-6的產生,促進IL-10的釋放;從而通過維持圍術期患者機體細胞因子的平衡抑制手術創傷應激引起的炎癥反應。
4參考文獻
1于學超.老年患者術后認知功能障礙與麻醉及手術的關系〔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14;(z1):18-20.
2王剛,何開華.麻醉藥物對老年患者術后認知功能障礙影響的研究進展〔J〕.重慶醫學,2013;(33):4091-2.
3韓建鋒,張樹泉.不同麻醉方式對老年骨科手術后患者短期認知功能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4;34(19):5597-8.
4樂呈進.不同麻醉管理方式對老年患者術后 S100-β蛋白水平和認知功能的影響分析〔J〕.中國實驗診斷學,2014;(6):912-5.
5曹詠梅,陳靜,李萍,等.老年糖尿病患者術后認知功能障礙與圍術期炎性反應的關系及危險因素〔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4;34(10):2647-9.
6王靜妮.雙氯芬酸鈉的市場淺析及合成研究進展〔J〕.醫藥前沿,2013;(32):166-7.
7祁建,陳剛.腹腔鏡下膽囊切除術120例〔J〕.中國現代普通外科進展,2013;16(1):22,26.
8Riedel B,Browne K,Silbert B,etal.Cerebral protection:inflammation,endothelial dysfunction and postoperative cognitive dysfunction〔J〕.Curr Opin Anaesthesiol,2014;27(1):89-97.
9Pascal C,Jean-Pierre D,Abdelkader O,etal.Properties,performance and practical interest of the widely linear MMSE beamformer for nonrectilinear signals〔J〕.Signal Processing:The Official Publication of the 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Signal Processing(EURASIP),2014;97:269-81.
10Govindasamy,Siddhartan.Asymptotic data rates of receive-diversity systems with MMSE estimation and spatially correlated interferers〔J〕.IEEE Trans Comm,2014;62(5):100-13.
11姚娜,李樹德,王文林,等.IL-6,IL-10在實驗性肺部炎癥中的研究進展〔J〕.昆明醫科大學學報,2014;35(3):161-3.
12趙麗芳,彭海博,宋劍鰲,等.基于1 H-NMR 法研究3種非甾體抗炎藥對KLA誘導的RAW264.7細胞膜磷脂的變化〔J〕.廣東藥學院學報,2014;(6):748-52.
〔2014-12-09修回〕
(編輯苑云杰)
〔中圖分類號〕R6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202(2016)06-1399-02;
doi:10.3969/j.issn.1005-9202.2016.06.055
第一作者:姜海山(1962-),男,主任醫師,主要從事普通外科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