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田生湖 趙學敏
我國高校信息化教學的現狀、趨勢與發展策略*
●田生湖趙學敏
信息化教學是未來教育教學改革的重要命題。目前人們只把注意力集中在信息化教學的某一個特定領域或教學模式上,這不利于信息化教學的整體推進。我們既要“低頭拉車”也要“抬頭看路”,從宏觀系統的角度探討其現狀、趨勢和發展策略,對信息化教學的可持續健康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信息化教學;在線教學;多媒體教學;信息化非正式學習
信息技術的迅速發展和教育教學觀念的不斷更新,勢必引起高等教育的持續變革,有人將由信息技術帶來的這種教育變革稱為第四次教育革命。這次教育變革中信息化教學無疑是人們關注的重中之重。然而,目前人們只把注意力集中在信息化教學的某一個特定領域或教學模式上,如MOOC、翻轉課堂、微課程等,很少有人從宏觀系統的角度探討信息化教學的現實狀況、發展趨勢和實現路徑。我們既要“低頭拉車”,也要“抬頭看路”,從整體上把握信息化教學的前進方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信息化教學在高校中并不是新鮮事物,從我國引入電化教育以來,高校一直在努力嘗試如何將技術融入教育教學之中。有關信息化教學的學術研究成果可謂汗牛充棟,各類新名詞層出不群。但是,高校信息化教學實踐一直受到教育教學理論(理念)和信息技術發展的雙重制約,加上一線教師教學理念的更新和信息技術教學應用適應性的建立需要一定的過程,使得高校的信息化教學實踐并沒有呈現出像學術研究里那樣的繁榮景象。
(一)多媒體教學已然常態化,但應用水平亟待提升
多媒體教學是高校信息化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校信息化教學發展最直接、效果體現最快捷的方式和途徑。“目前,多媒體教學設備幾乎裝備到高校每一個公共教室,成為當今教師課堂教學最普及最基本的教學方式。”[1]有研究顯示,“多媒體教室在高校已基本普及,全國高校校均多媒體教室的使用率為83.99%,高校多媒體輔助教學的課程占比平均值為70.3%”。[2]這說明我國高校多媒體教學環境基本建成,多媒體(輔助)教學形式已成常態。但是我們也不難發現,相當部分多媒體教學仍然停留在只是播放PPT課件的較低層次,甚至有些PPT課件純粹是課本的翻版,沒有進行教學設計,也不考慮學生學習風格和認知負荷等問題。這種現象直接反映出教師對多媒體教學認識不到位、多媒體應用技能不過關、課件制作和資源開發不達標等問題,同時也折射出高校多媒體教學監管不到位、信息化教學評價體系不健全等問題。因此,配套相關制度,進一步完善多媒體教學環境,尤其是提升多媒體教學設計與應用水平將是未來高校教學改革的重點之一。
(二)在線教學處于快速發展期,呼喚高校制度建設
在線教學泛指基于互聯網開展的有組織、有計劃、較為系統的教育教學活動,也稱作網絡教學。在線教學在高校已有十多年的發展歷程,目前,“基本上每所211院校、九成多的一般本科院校以及8成多的高職高專院校都已經有了課程教學平臺或正準備安裝課程教學平臺”。[3]這充分說明高校對網絡教學具有基本的認同和認可。2013年MOOC以不可阻擋之勢開始在國內風行,清華、上海交大等著名高校自主開發MOOC平臺,并吸納其他知名大學加入。東西部高校課程聯盟、愛課程網等各級各類MOOC教學組織異軍突起,普通高校也是積極響應并選擇加入。目前,“國家開放大學集聚了國內外優質網絡課程3.3萬門”,[4]“國家精品課程資源網累計發布了各級 (國家級、省級、校級)各類精品課程20283門”,[5]“2017年前將認定1000余門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到2020年認定3000余門國家精品在線開放課程”。[6]各省各高校都建設有數量可觀的精品課程和精品視頻公開課,為開展在線教學提供了基本的資源保障。另外,云計算、大數據、移動互聯等先進信息技術的不斷成熟與創新,翻轉課堂、微課程、混合學習等新興教學模式不斷涌現,有力推動了高校在線教學理念的更新與實踐探索,在線教學正處于快速發展期。雖然高校有十多年的網絡教學實踐經驗,但在信息化教學資源建設和發展訴求方面,仍然暴露出許多亟待解決的問題。比如,在線課程學習實施效果如何評價?校際(聯盟)課程如何落地實施,學分如何轉換?知識產權如何保護?師資如何配備,不同角色教師績效如何考核并給予激勵?精品課程和精品視頻公開課等資源如何應用于高校教學?等等。如果此類問題不能從政策和制度層面得到有效解決,在線教學將會一直被邊緣化在“正統教學”之外,不可能真正發揮出在線教學的強大優勢。
(三)信息化非正式學習處于嘗試階段,校本研究有待加強
從學習方式來看,高校的信息化非正式學習主要是指在線學習(如論壇、專題網站、博客、播客等)和移動學習(如微博、微信、課程APP等)。從技術角度來講,Wifi和3G/4G等移動互聯網是實現高校非正式學習的主要路徑。然而,盡管網絡上充斥著各種論壇、專題網站、博客等學習資源,微博、微信、APP應用等也被廣泛使用,但這些資源被真實納入高校教學的并不多見。國內高校的非正式學習還處于嘗試階段,只有個別學校開放了有限的課程APP應用,如華南師范大學網絡教育學院開發的《現代教育技術》、浙江大學出版社開發的《管理學》、北京大學開發的《行政管理學》等課程。這些課程多以“精品課程”的配套教材為藍本,穿插重難點微視頻講解,配套筆記、測驗、擴展資源、數據同步等功能模塊,可以通過平板電腦和手機等移動終端進行自主學習,是國內移動學習資源設計的典型代表,為高校信息化非正式學習發展做出了有益的嘗試。盡管如此,與高等教育數以萬計的課程需求相比這些移動學習資源依然微不足道。“有研究表明,非正式學習占個體所學知識的75%以上,而人們對它的關注和投入卻不到20%。”[7]課堂是有限的,將無法滿足持續增長的學習訴求,信息化非正式學習必將在高校教學中占據重要位置,高校如何將信息化非正式學習嵌入到人才培養的全過程中,這亟需加強研究并進行實踐探索。
(一)從注重信息化教學環境建設轉向內涵式發展
高校在過去十數年的教育信息化進程中,主要把精力集中在建設網絡基礎設施、數字化校園、多媒體計算機教室、數字化實驗室、網絡教學平臺以及數字化教學資源等方面,實質上是致力于信息化教學環境的建設,而對信息化教學如何切實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并沒有給予充分關注和深入研究。從新事物生成到逐漸成熟的發展規律來講,這種發展過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存在較大的缺憾與不足。發展過程中形成的“重硬輕軟、重教輕學、重形式輕質量”的現象也是飽受詬病。隨著《教育信息化十年發展規劃》的頒布,如何實現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的深度融合不僅成為學術研究的熱點,也是高校教育教學實踐的重點。“深度融合”的本質要求是以提升教學質量為核心的內涵式發展。“內涵式發展是以事物的內部因素作為動力和資源的發展模式,表現為事物內在屬性的發展,如結構協調、要素優化、質量提升、水平提高、實力增強等。”[8]因此,從創新體制機制為切入點,轉變信息化教學理念,加強教師信息化教學能力,提升資源開發和應用水平,激發信息化教學活力,最終有效提升教學質量的內涵式發展將成為高校信息化教學科學發展、合理發展和長遠發展的必由之路。
(二)從教學過程的技術性改造轉向結構性變革
受工具觀的影響,以往的信息化教學基本上是在傳統教學過程的各個環節中加入技術化元素,將紙質課本數字化后上傳網絡,用投影等多媒體設備展示教材內容等,教學實質上依然是填鴨式灌輸式的教學。經過多年的信息化教學實踐,不難發現這種教學過程的技術性改造并沒有實實在在的提高教學質量。“信息技術的應用往往局限于發揮其作為資源存儲和知識傳遞的載體功能,尚未觸及學習過程的實質性改變。”[9]何克抗教授指出:“信息技術應用于教育、教學過程,若不緊緊抓住改變傳統課堂教學結構和建構新型課堂教學結構這個中心,是不會有成效的,是要付出代價的,更不可能對教育發展產生出革命性影響。”[10]結構性變革包含兩層含義:一是課堂教學結構的變革,是將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灌輸式教學結構轉變為信息技術支持下的“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結構;二是為適應教學結構的變革而引發的服務教學的組織架構和業務流程的變革。課堂教學結構的變革是結構性變革的核心,組織結構和業務流程的變革則是教學結構變革的基本要求。
(三)從學習需求適應教學轉向教學滿足學習訴求
以往高校教學的做法往往是規定好大學生四年內必須學習的課程,這些課程按照一定順序分布在各學期實施。每門課程都有嚴格的教學標準,要學習哪些內容也被事先規定下來。授課教師無法準確的發現學生的學習狀況,完全依賴經驗判斷,即便發現了某個學生學習的薄弱環節,也很難給予個別化輔導。這實際上在無形中“迫使”學生及其學習需求適應教學規定和狀況,壓制了學習自由和個性化探索,最終形成作坊式批量生產學生的現實困境。然而,每個學生都是獨立的個體,擁有自己的價值觀和發展需求,教學應當能夠挖掘并滿足每一個學生的學習訴求。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首先要能夠準確記錄并合理分析學習行為,從中提煉出學生個性化學習需求及薄弱環節并智能推送針對性的學習資源,同時也要能夠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潛在動力。云計算、傳感技術、物聯網以及大數據的出現為這種轉變提供了可能,業界相關研究人員和教育教學軟件開發企業都在竭力探索相關技術的實現路徑。隨著教育數據挖掘和大數據學習行為分析等新型信息技術的不斷成熟,高校教學必然能夠充分解放人們與生俱來的學習能力和天分,滿足學生的學習訴求。
(四)從教育教學服務本校學生轉向兼顧服務社會大眾
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和成熟,不僅拓展了高校行使職能的路徑,也為構筑“學校—家庭—社會”的協同教育系統提供了可能。比如說,MOOC的誕生打破了人們固有的教育教學服務本校學生的狹隘觀念,將教學對象面向全社會甚至面向全世界,大大拓展了高校教書育人、文化傳承和服務社會的深度和廣度。從培養本校學生的角度而言,將逐漸形成以信息化教學為核心的信息技術支持下的協同教育系統,充分發揮“學校—家庭—社會”共同育人的強大合力;從行使高校職能的角度來講,高校教育教學將面向社會大眾,有必要向社會開放課程教學資源,為社會大眾提供知識資源和智力支持,同時也接受社會的監督和檢驗,實際上這也是高校行使三大職能的基本方式。同時,通過信息化途徑向社會大眾提供知識資源和智力支持,教育教學從服務本校學生轉向兼顧服務社會大眾,不僅是建設終生學習體系的基本途徑,也是構建學習型社會的內在要求。
信息化教學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適應信息化教學中“四個轉向”的發展訴求和變革趨勢,單靠高校本身是無法解決的,需要從創新體制機制、吸引企業等多方參與、引入第三方評價機制等方面入手,才有可能為信息化教學的蓬勃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一)創新體制機制,為信息化教學創新應用與推廣創造有利條件
信息化教學在高校已開展多年,但一直以來都被框定在舊有體制機制下進行,實質上是對傳統教學的信息化改造,沒有充分發揮出信息化教學的切實功效。信息化教學作為新生事物有其自身發展的規律和特點,必須創新體制機制以適應信息化教學發展的內在機理,逐步解決信息化在建設、管理與教學方面的條塊分割及互相牽制的問題,為信息化教學健康發展培育優良土壤。MOOC與翻轉課堂等新興信息化教學模式在高校的發展就是最好的例證,政府不斷呼吁和倡導,并出臺多個政策性文件進行頂層設計,體制機制靈活的高校大刀闊斧向前推進,不斷提高教學質量,提升學校知名度和影響力,在信息化改革浪潮中享受紅利。而有些高校囿于體制機制僵化的桎梏使得改革舉步維艱,不僅沒有享受到信息化教學改革的成果,而且浪費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只有通過體制機制改革與創新,消除各種舊有障礙與頑固壁壘,才能為信息化教學創新應用與推廣擴散創造有利條件、環境和氛圍。
(二)加強校企合作,從資金、資源及人員等方面為信息化教學注入新的活力
高校在信息化教學創新發展方面至少存在三個軟肋:一是資金不能充分保障;二是人力資源不夠,尤其是資源開發、運維管理等方面技術人員嚴重不足;三是創新推廣能力欠缺,難以發揮信息化教學服務社會的潛力。針對上述問題,高校與企業等機構合作現象開始涌現,“隨著MOOCs的興起,更多的企業走入高等教育領域,一方面向MOOCs投入,追求贏利,另一方面通過參與課程制作、評價和質量監控,滲透到大學的內部治理之中”。[11]加強校企合作,一方面可以探索資金籌措的多元化渠道和方式,探索信息化教學創新推廣和盈利模式,為信息化教學發展提供充足的資金投入和強大的技術保障與運營支持;另一方面可以借助不同主體的戰略眼光逐步解決信息化教學平臺功能與理論研究脫節的問題,開發問題解決導向的優質教學資源,在資源和平臺支持下變革教學結構從而提高教學質量。高校應當爭取社會各界積極參與,尤其要加強與相關教育企業的合作力度,在合作共贏中形成互相促進的良性發展機制。
(三)引入第三方評價機制,為提升信息化教學質量和社會認可度建立標準導向
“高等教育第三方評價制度能有效地彌補內部評估的不足和缺陷,推動我國高等教育的內涵式發展以及高等教育評估的國際化”。[12]對信息化教學而言,第三方評價同樣具有不可估量的價值。首先,第三方評價可以打破高校既當運動員又當評判員的格局,促進教學評價向公開、公正、科學、透明的方向發展;其次,各高校實行統一的信息化教學評價標準,可有效解決校級學分互認難題,促進高校之間聯合培養人才的進程;第三,有利于引導社會轉變育人觀念,消除人們對信息化教學的疑慮,提升信息化教學的社會認可度,保證信息化教學效率、效益和效果;第四,可以提高信息化教學管理的科學化和精細化,為深化信息化教學改革提供決策依據。第三方評價是提升信息化教學質量的有效外部動力,也是提高信息化教學社會認可度的標準導向。
[1]楊南昌,劉儀輝,劉曉艷.高校多媒體教學現狀及其質量提升路徑分析[J].教育學術月刊,2015,(6).
[2]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戰略研究基地(華中).中國教育信息化發展報告(2013)[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74-101.
[3]教育部科技發展中心.高等教育信息化發展研究報告(2015)[M].清華大學出版社,2015:81.
[4]劉延東.在國際教育信息化大會上的致辭[R].中國青島,2015-5-23.
[5]段春紅.基于精品課程的精品視頻公開課建設現狀與差異分析[J].中國教育信息化:高教職教,2014,(4).
[6]教育部關于加強高等學校在線開放課程建設應用與管理的意見.教高[2015]3號.
[7]余勝泉,毛芳.非正式學習——E-Learning研究與實踐的新領域[J].電化教育研究,2005,(10).
[8]瞿振元.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實現途徑[J].中國高等教育,2013,(02).
[9]張靜,陳佑清.學習科學視域中面向深度學習的信息化教學方式變革[J].中國電化教育,2013,(4).
[10]何克抗.新課改 新課堂 新跨越——教育系統如何實現信息技術支持下的重大結構性變革[J].現代遠程教育研究,2013,(4).
[11]楊紅旻.MOOCs對大學教育思想的繼承、超越與變革[J].教育發展研究,2014,(7).
[12]佟林杰,孟衛東.我國高等教育第三方評價體系構建研究[J].當代教育論壇,2013,(3).
(責任編輯孫寬寧)
*本文系云南財經大學科研基金一般研究項目“技術豐富條件下財經類普通本科有效教學模式創新研究(項目編號YC2013A15)”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田生湖/云南財經大學信息管理中心助理研究員,從事現代教育技術與教育信息化方面的工作和研究
趙學敏/云南大學檔案館館員,碩士,從事數字資源開發與利用方面的工作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