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黎明
(湖南科技大學 商學院,湖南 湘潭 411201)
?
創意經濟背景下“人力資源管理”課程教學改革探討
胡黎明
(湖南科技大學 商學院,湖南 湘潭 411201)
人力資源管理課程在管理類專業處于連接其他專業課的樞紐位置,其課程內容涉及的專業領域比較多且實踐性比較強。在當前創意經濟飛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我國高校本科人力資源管理課程教學還存在教材內容更新不足、教學方法創新不夠、教學目標不太明確等問題。從精簡理論教學、強化實踐教學、注重案例教學三個角度探討其教學改革,有利于提升該課程的教學效果。
人力資源管理;創意經濟;教學改革;創意人才
人力資源管理是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而不斷演變的。近60年來,我國人力資源管理的理論與實踐大致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一是事物管理階段。20世紀70年代之前,人力資源管理主要處理企業中各種人員管理的相關事務性工作。二是職能管理階段。20世紀70年代之后,人力資源部門開始為其他部門提供服務,幫助其他部門在招聘、培訓、考核等方面設計方案和組織實施。三是戰略管理階段。20世紀90年代以后,隨著以創意經濟為主導的知識社會的來臨,員工工作方式由傳統模式向高度參與模式轉變,員工的創意成為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彼得·德魯克認為,在創意經濟背景下,無論是企業機構還是非企業機構,它最寶貴的資產就是它的知識工作者和他們的生產率[1]。鑒于此,我校承擔人力資源管理課程教學的團隊在綜合分析該課程的特點或教學現狀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提出了教學改革措施。
1.1在管理類專業課程中處于中心地位
人力資源管理在管理類專業課程中的中心地位是由人力資源在企業中的地位所決定的。無論是在一般的生產型企業,還是在以知識型員工為主導的創意型企業,企業生產要素的排位次序都是按照思想流、人力流、信息流、資金流及物質流來依次排列的。從管理職能系統的角度來看,這些要素對應的分別是企業戰略管理、人力資源管理、信息管理、財務管理、生產管理、銷售管理及質量管理等。如果把企業看作一個人的話,企業戰略管理相當于人的大腦,而人力資源管理則相當于人的軀干??梢?,在管理類專業課程體系中人力資源管理是僅次于企業戰略管理而處于中心地位,且是其他各類管理職能鏈接的樞紐。
1.2在課程教學內容上呈現多學科交叉
人力資源管理包括人力資源經濟運動的總過程。它反映的是對全社會或一個企業的各階層、各類型的從業人員以招聘、培訓、考核、調動等全過程的管理。沃爾里奇教授認為,在21世紀創意經濟時代背景下,企業人力資源管理者應當扮演四個基本角色。一是管理戰略性人力資源,充當企業的戰略伙伴;二是管理組織的機制結構,充當職能專家;三是管理員工的貢獻程度,成為員工的支持者;四是管理轉型和變化,充當變革的推動者。為了擔當好這四種角色,人力資源管理者必須具備多種技能[2]。因此,人力資源管理課程將涉及多個學科領域,包括管理學、法學、心理學、經濟學、教育學、人因工程學等。
1.3在應用環節上體現出很強的實踐性
人力資源管理的核心教學內容所涉及的相關理論其實并不太復雜,但在具體的應用上卻體現出很強的實踐性。以工作分析與工作設計為例來講,這一部分內容是整個人力資源管理的基礎,其涉及的理論主要包括管理科學理論、工業心理學理論、社會技術系統理論、人際關系理論及工作特征模型,這些理論通過傳統的課堂教學一般可使同學們較好地理解和掌握。但在具體的工作說明書編制環節,將涉及到某一崗位的工作程序和方法、任職條件及工作環境說明等,這就需要同學們通過深入的實踐調研才能熟練地掌握和運用。而相對于普通的工作崗位說明書來說,對于創意型工作崗位說明書的編制則更注重于創意的生產過程,其對實踐調研的深度和廣度就要求更高了。

2.1教材內容更新不足
我們通過網絡調查了解,到目前我國高校本科人力資源管理課程選用的教材主要有加里·德斯勒編著的《人力資源管理》(亞洲版)、李燕萍等主編的《人力資源管理》(21世紀經濟學管理學系列教材)、劉昕主編的《人力資源管理》(教育部經濟管理類核心課程教材)、秦志華主編的《人力資源管理》(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趙署明等編著的《人力資源管理與開發》(國家精品課程教材)等。這些教材的內容隨著創意經濟在全球的蓬勃發展而有所更新補充。然而,隨著創意階層在全球范圍內的強勢崛起,其所占據的就業崗位越來越多[3]。據有關資料顯示,我國北京、上海、廣州、深圳、長沙、杭州、青島等創意產業比較發達的城市其創意階層已經占城市就業人口的10%左右[4]。在這種情況下,現有的教材更新速度還跟不上創意產業和創意階層的發展速度,學生們掌握的知識難以滿足日后工作的需要。
2.2教學方法創新不夠
按照管理類專業的人才培養方案,人力資源管理課程需要學生重點掌握的理論和知識包括人力資本理論、工作分析的過程和方法、人力資源供需預測與綜合平衡、人員招募與篩選方法、培訓的過程及其組織和管理、職業生涯發展計劃的編制、績效考評方法、薪酬設計方法等核心內容。這些內容主要依靠課堂理論教學來講授,但是目前我國多數高校非人力資源管理專業開設的這門課程為32學時,學時非常有限。因此,大部分教師在講授這門課程時,只能選擇傳統的教學方法對這些基礎內容進行講解,而對于工作設計模擬、人員招聘過程模擬、分類薪酬設計等實踐性很強的環節卻無法深入展開。這種傳統的教學方法一方面不利于發揮學生的參與意識,提高課堂學習的積極性;另一方面也導致了學生在實際人力資源管理工作中眼高手低,不適應創意經濟發展的需要。
2.3教學目標不太明確
人力資源管理課程的教學目標是培養能適應時代經濟發展需要的、具有一定理論水平和較強應用能力的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復合型人才。當前我國的經濟社會已經從工業時代向后工業時代過渡,其中一個典型特征就是知識社會的來臨及創意經濟的興起。相對普通員工來說,知識型員工和創意人才具有自身獨有的特征,胡黎明等從元勝任力特征維度把這些特征概括為創意精神、創意知識及創意技能。這三個維度又包括樂觀熱情、態度開放、學習便利、善于溝通、反應敏捷、追求卓越、思維發散、神經敏感、持之以恒、知識共享、敢于質疑、教育背景、勇于實踐、舉一反三、好奇主動及了解前沿16個要素特征[5]。然而在此背景下,大多高校的人力資源管理課程還是把企業的普通員工作為主要的管理對象,來探討他們的選、育、用、留問題,而未著重關注創意人才及知識型員工的選、育、用、留問題,這無疑嚴重滯后當前的經濟發展需求。
3.1精簡理論教學
人力資源管理課程在教學內容上呈現出多學科交叉的特點,所涉及的相關理論十分龐雜,而且這門課程一般在大三開設。因此,其中一些相關理論在有的課程中作為重點已經專門講過,如工作設計的過程與方法就在“人機工程”和“生產與運作管理”中專門講授。而還有一些理論雖然其他課程中沒有涉及,但其內容比較簡單,如職業生涯管理影響因素模型,該模型所介紹的影響員工職業生涯管理的相關因素都比較淺顯易懂。針對這種情況,在有限的課時內,我們提出對課程的理論教學進行精簡,重點講授那些比較難理解且在其他課程中沒有涉及的內容,主要包括人力資源供需預測與綜合平衡理論、員工績效影響因素理論及薪酬設計理論等,并在這些理論教學中重點偏向以知識型員工和創意人才為對象,以反映時代需求。
3.2強化實踐教學
人力資源管理是一門實踐性非常強的學科。其中就教學內容來講,實踐性最強主要為招聘與挑選及職業生涯規劃管理這兩章。針對這兩部分內容,應該采用“教師教授為輔,學生體驗為主”的教學模式。我們教學團隊的教學實踐經驗是教師以較短的時間精講基本教學內容,然后安排較多的時間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具體而言,針對招聘與挑選我們采用分組模擬招聘的方式進行,對于職業生涯管理則讓每個學生在課后編制自己大學畢業后5年的職業生涯規劃,然后再隨機選擇4名同學分別講述他們編制的過程和相關依據。這種教學方式一方面貼近了學生們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調動了學生們的參與熱情,從團隊的教學實踐來看,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另外,由于人力資源管理的實踐性幾乎貫穿到了每一個章節,因此,光是課堂的實踐教學遠遠不夠。鑒于此,在條件許可的情況下,應通過與周邊企業建立合作關系,拓展校外實訓基地,讓學生們在實踐中加深對所學知識的認識和理解。
3.3注重案例教學
案例教學在當前管理類專業的教學中是頗受學生們歡迎的一種教學方法。該教學方法不但能把比較枯燥的理論喻于生動的案例之中,還能通過對案例的分析與提問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案例教學雖然有諸多優點,但由于其所需課時較多,所以在有限的課時內必須根據教學內容進行精選。我們教學團隊選擇案例時主要考慮兩個原則,一是以章節內容為導向,案例的選擇必須與教學內容密切相關;二是以創意型公司為案例分析對象,這既有利于反映當前創意經濟發展的時代需求,又有利于彌補教材在此問題上的滯后性。依據這兩個原則,我們教學團隊主要在人力資源管理概述、薪酬管理、福利與勞動關系管理這三個章節上選擇案例進行專門分析。教學實踐結果顯示,通過對這些案例的深入分析,不但訓練了學生們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還極大地調動了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
通過對人力資源管理課程教學的探討發現,該課程在管理類專業處于連接其他專業課的樞紐位置,其課程內容涉及的專業領域較多且實踐性比較強。在當前創意經濟飛速發展的時代背景下,我國高校本科人力資源管理課程教學還存在教材內容更新不足、教學方法創新不夠、教學目標不太明確等問題。鑒于此,我們從理論教學、實踐教學、案例教學三個角度對該課程的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改革進行了初步探索,希冀對此課程的教學實踐提供借鑒。
[1] 彼得·德魯克.21世紀的管理挑戰[M].北京:機械工程出版社,2006.
[2] 趙署明,張正堂,程德俊.人力資源管理與開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3] 劉友金,胡黎明,趙瑞霞.湖南“兩型社會”建設與創意產業發展研究[J].湖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85-88.
[4] 張京成.中國創意產業發展報告2014[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4.
[5] 胡黎明,趙瑞霞.文化創意人才元勝任力模型的SEM實證研究——基于文化創意產業鏈跨區整合視角[J].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2):134-138.
(責任編校謝宜辰)
10.13582/j.cnki.1674-5884.2016.09.027
20160401
湖南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XJK013BGD054)
胡黎明(1978-),男,湖南衡陽人,講師,博士生,主要從事創意經濟研究。
F271
A
1674-5884(2016)09-008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