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偉珍
中職學生職業性向調查分析
焦偉珍
新一輪中等職業教育課程改革要求中職學校建立“多樣化的課程體系”,強化“學生的選擇性”。在新一輪中職課改形式下,中職生入學前進行職業性向測試非常必要,通過霍蘭德職業性向測試,可以讓學生了解自己的興趣、能力和人格傾向。這是學生正確自我定位的需要,是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的需要,也是新一輪中職改革的需要。
中職課改;職業性向測試;調查分析
1.學生正確定位自己的需要。
學生選擇專業時,不問自己的愛好,最近什么專業熱門就選什么,屈從父母、不問專業的情景,在中職學校招生中比比皆是。最終導致的結果是學生入學后因為不喜歡專業或者在專業能力上不如他人,變得懈怠、厭學甚至輟學。學校更希望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專業,“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這已經成了中職學校指導學生專業選擇的共識。
然而,什么樣的專業才是“適合自己”的呢?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心理學教授約翰·霍蘭德在1959年提出了具有廣泛社會影響的職業興趣理論。他認為人的人格類型、興趣與職業密切相關,興趣是人們活動的巨大動力,從事自己感興趣的職業可以提高人們的積極性,促使人們積極地、愉快地工作。霍蘭德職業性向測試可以幫助學生了解自己的興趣和優勢,從而選擇適合自己的專業,盡可能地使本人的意愿和專業興趣、能力匹配,在職業選擇的起點正確定位自己,為未來學習奠基。通過測試,家長能更加直觀地了解適合孩子的職業方向,不會盲目地給出建議或幫助孩子做決定。
2.中等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需要。
2014年11月12日上午,浙江省教育廳召開浙江省中職課程改革的動員與部署視頻會議,正式啟動新一輪中等職業教育課程改革。“建立多樣化的課程體系,強化學生的選擇性”是此次會議的核心。本次課程改革總的思路是把選擇性教育思想引入中職課程改革,努力賦予學生更多的學習選擇權,包括課程選擇權、專業選擇權、學制選擇權,與此同時也賦予學校相應的課程、專業、學制確定權。學生在校經過一學期適應性學習后,圍繞直接就業或繼續升學可以進行不少于兩次的選擇,包括專業方向的選擇。逐步推進和實行“走班制”“學分制”“彈性學制”等現代教育教學組織形式,中職學生將在新一輪課程改革中面臨更多的選擇。那么,學生應該根據什么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專業和學習內容呢?職業性向測試為學生提供了選擇的依據,讓他們面臨選擇時不慌亂、不隨意,能夠盡量選擇自己感興趣的、能夠勝任的課程和專業。
3.學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的需要。
在許多發達國家,職業生涯規劃已經成為中小學生必修的一門課程,學生在每個階段不定期地進行職業性向分析,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能力、人格不斷地進行自我分析和目標調整,最終選擇自己滿意、喜歡的職業。目前,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在我國的中職學校也逐漸受到重視,但是等學生確定了專業后再進行職業性向的測試,明顯不利于學生未來的發展,存在滯后性。這種滯后的職業性向測試有時候不僅不能達到幫助學生選擇自己理想專業的目的,反而會成為部分學生厭學、輟學的理由。
為了解決目前職業性向測試滯后的問題,筆者所在學校嘗試在2015年的招生工作中,為每一位新生進行霍蘭德職業性向測試,讓學生了解自己的興趣、能力和人格,并通過個人的訪談和咨詢,幫助學生選擇適合自己的專業。
1.測試量表內容和解釋。
此次普查采用心海軟件學校心理管理系統中的“性格與職業類型測試”軟件。該系統是美國著名職業指導專家約翰·霍蘭德編制的,測驗內容涉及被試擅長或勝任的活動、喜歡的職業、能力類型、職業傾向、職業價值觀等。幫助被試發現和確定自己的職業興趣和能力專長,確定自己的職業和性格類型,科學地選擇專業。
2.測試現狀分析。
霍蘭德認為人格可分為實際型(R型)、調研型(I型)、藝術型(A型)、社會型(S型)、企業型(E型)和常規型(C型)六種類型。此次普查對象是1240名高一新生,其中男生783人,女生457人;城鎮學生877人,農村學生363人。測試后對學生的職業性向進行統計,其中實際型(R型)的學生為190人,調研型(I型)的學生為285人,藝術型(A型)的學生為109人,社會型(S型)的學生為822人,企業型(E型)的學生為191人,常規型(C型)的學生為215人。
從統計數據可以看出,職業高中的學生包含社會型傾向的最多,達到66.3%。這些學生的共同特征是喜歡與人交往,不斷結交新的朋友,善言談,愿意教導別人,關心社會問題,渴望發揮自己的社會作用,尋求廣泛的人際關系,比較看重社會義務和社會道德。這與人們通常對職業高中學生的認知基本吻合,他們在只考察語文、數學、外語、科學等能力而不注重人際溝通、交往等能力的小學和初中階段的競爭中明顯不足。但這部分學生社會型優勢突出,通過職業高中的學習,在社會就業、創業過程中能夠發揮其優勢,在人生的長遠發展中同樣能取得成功。
大多數人并非只有一種性向,比如,一個人的性向中很可能是同時包含社會性向、實際性向和調研性向三種。對測量的學生職業性向類型進行統計,其中,確定為一種類型的有880人,占測試人數的71%;同時包含兩種類型的是231人,占測試人數的18.6%;同時包含三種類型的是77人,占測試人數的6.2%;同時包括四種或四種以上類型的是52人,占測試人數的4.2%。可以發現,學生的職業與性格傾向以單一的優勢為主,多面發展或者全面發展的人數較少,因此,對職高的學生正確的做法應當是揚長避短。
1.將職業性向測試的結果作為學生選擇專業的參考依據。
成功的職業規劃必須建立在透徹分析個人的職業性向的基礎上。初三畢業的學生對專業的認識是片面的、臨時的、隨意的,可能會過多地受父母長輩的影響,大多時候不敢為自己的喜好做決定,也缺乏承擔責任的勇氣。在沒有個人職業性向分析的前提下,大多數學生很容易受到外部因素的影響表現為 “我想干什么”,卻不知道“我適合干什么”。職業性向測試的結果可以比較全面地讓學生了解自己的興趣愛好和能力水平,為學生選擇合適的專業提供參考依據,避免專業選擇盲目性,提升興趣與專業的匹配度。
2.為學生選修合適的課程提供參考依據。
根據浙江省教育廳新一輪中等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精神,學校將會開設更多的選修課程,賦予學生更多的學習選擇權,學生可以將職業性向測試作為自己正確選擇選修課的依據,合理把握每一個選擇的機會。
3.為家長重新認識孩子提供科學依據。
讀職高的學生往往被家長認為是學習不認真、不勤奮或者智力不及人,家長往往對孩子比較失望,孩子也會因此變得比較自卑,甚至還可能引發一些品行問題。通過霍蘭德職業性向測試,我們知道每個人的能力類型是有差別的,測試結果給家長提供了一個重新認識自己孩子的機會,對孩子重拾信心。
最后,建議各初中學校能引入職業性向測試,讓更多的學生在初中就能夠了解自己的優勢和興趣。當然,職業性向測試只能作為參考依據,其結果并非絕對,對于測試的結果,教師、家長和學生本人都要學會正確解釋和慎重使用。
G444
A
1005-6009(2016)59-0033-02
焦偉珍,浙江省溫州市職業中等專業學校(浙江溫州,325000)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高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