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逸峰
教師心語
教好德育課的關鍵在自我修煉
邱逸峰
職業(yè)學校德育課難教好是很多德育課教師的共識,但這并不是絕對的,其關鍵還是在教師。具有良好的職業(yè)態(tài)度、職業(yè)能力是教師教好德育課的必備條件。
德育課;職業(yè)態(tài)度;職業(yè)能力
意大利詩人但丁有句名言:“一個知識不全的人,可以用道德去彌補,而一個道德不全的人卻難以用知識去彌補?!苯逃囊饬x就是教化一個人的人格,教學生做人,以德為本,要成才,先要成人。德育課作為職校德育工作的主陣地,教學要倡導向善之心,展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對美麗人生的追求,而不是冷冰冰的工具和抽象的理性,理當受到以感性思維為主的年輕學生的歡迎。但現(xiàn)實中的德育課程卻常被抽象的概念、空洞的道理、說教式的宣講和作秀式的表演充斥著,這直接影響了德育課的教學效果。如何讓德育課發(fā)揮它應有的作用,使學生想學、愛學并且覺得有用,關鍵還是在教師的自我提升與修煉。
一個不容回避的事實是,在很多職校,專業(yè)課被重視的程度遠超德育課等公共課,德育課依然面臨著“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的困境,加上德育課涉及的知識范圍之廣遠超一般文化課程,“德育課難教”在部分德育老師心目中已成共識。問題就在那兒,關鍵是我們對待它的態(tài)度是什么?
2016年7月1日上午,在慶祝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習總書記在講話中一共提到了10次“不忘初心、繼續(xù)前進”,這何嘗不是對我們教師說的。教師這個職業(yè)的價值,絕不僅僅是養(yǎng)家糊口。我們的職業(yè)價值是體現(xiàn)在他人的生命上的,社會責任才是我們職業(yè)進步的動力。說實話,當教師,可以多花時間,也可以少花時間;可以很費事,也可以很省事,關鍵是如何去理解這份職業(yè)。無論你是否愿意,你都代表著教師的形象;無論你是否愿意,教師都有可能影響別人一輩子。所以,當教師只有一種選擇,那就是摸著自己的良心做事,因為我們占用了學生最為寶貴的、一去不復返的青春時光,必須對別人的生命負責!從這層意義上講,職業(yè)動力比職業(yè)能力更重要。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說:“要天天看書,終生以書籍為友。”“它充實著思想江河,讀書不是為了明天上課,而是出自本能的需要,出自對知識的渴求?!边@充分說明了只有積累厚實的文化底蘊才能成為一名合格的教師。俗話說“厚積薄發(fā)”,針對德育課程知識涉及面廣的現(xiàn)實,教師職業(yè)態(tài)度最好的體現(xiàn)就是平時注重積累。教學技能學得再多,沒有文化底蘊的支撐只能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教師的文化素養(yǎng)是難以“培訓”和“灌輸”的,其養(yǎng)成靠的是日積月累的“浸潤”和“孕育”,最重要的途徑在于學習,從書本學習、向生活學習、向大自然學習,還要向孩子學習……這種學習不是顯性的,而是隱性的。從一定意義上說,我們通過博覽群書,拜讀古今中外各類名著,可以與大師對話,與大師心靈相通。而教師只有在持之以恒的專心閱讀中,才能不斷提高文化素養(yǎng),也只有知識淵博的教師才能培養(yǎng)出愛讀書的學生。對于教師,讀書是提高文化內(nèi)涵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徑。其讀書的熱情、讀書的習慣和讀書的需要直接決定學校的文化品位,決定學校的未來發(fā)展方向。不過,這些都是以占用教師工作以外的時間為代價的,“功夫在課外”,能否成為一名好的德育教師就看他八小時以外的作為。德育教師增強育人的事業(yè)心和榮譽感,才能處理好苦與樂、貢獻與報酬的關系。甘愿為教育事業(yè)付出,是能在課堂上表現(xiàn)出來的,自然會受到學生的尊重,成為學生學習的榜樣。當然,額外的付出不是沒有回報的,教師將自己修煉成具備較深文化底蘊的智者,在課堂上遇變不驚,游刃有余,就能真正品嘗到教學的成就感,從而主動地、進一步地進行自我提升,進入良性循環(huán)。
作為德育教師,最重要的職業(yè)能力當然是上好課。做教師的,上課人人都會,但要上“好”課,所有人都“在路上”,永遠沒有終點。一堂好課如何評價,我們常見的有評教學理念、評教學目標、評教材處理、評教學流程、評教學策略、評教師基本功、評教學效果、評課堂活動等等。這些當然沒錯,然而,課堂教學是一種特殊的溝通活動過程,無論我們教師在課堂上怎么做,想要達成目的必須滿足一個前提條件,就是需要我們關注且敏感于溝通對象的內(nèi)心需求,也就是認識學生。
(一)對學生正確認知是上好課的前提條件
如果用心理學的眼光來審視傳統(tǒng)意義上的德育課,就會發(fā)現(xiàn)其有一個明顯的不足,即過于偏重于社會文化取向,而忽視了學生的心理需求。在充分考慮學生心理需要的基礎上進行的內(nèi)發(fā)式教學更易引發(fā)學生的心靈共鳴,教學效果隨之彰顯,這就是課堂教學中的“人本主義”。換言之,只要做到“因材施教”“投其所好”這兩點,基本上我們就能將學生的心留在課堂,“親其師”方能“信其道”。具體來說,可以從興趣、賞識和實用三個方面去努力。
興趣方面,我們可以在教學過程中充分運用電教資源,用貼近實際、貼近生活的教學資源抓住學生的心,使興趣成為推動學生積極主動學習的動力,促使學生把學習的任務變?yōu)樽杂X的需要和行動。賞識方面,我們可以在評價過程中秉承“因為我的評價而讓學生感到開心”的理念,用激勵性的評價俘獲學生的心,使其在德育課上獲得成功的體驗,滿足他們希望被他人認可、希望被他人賞識的內(nèi)心需求。實用方面,我們應當在教學過程中本著直面現(xiàn)實的態(tài)度,幫助學生對現(xiàn)實社會生活盡可能有一個比較完整的而不是零碎的、比較深入的而不是膚淺的了解,教會學生用全面的、發(fā)展的觀點去分析現(xiàn)實,引導學生對現(xiàn)實的了解與認識逐步接近社會生活的本質(zhì),為其正常人格與理性處世之道的形成提供最實際的幫助。如此,我們的德育課教學才能走到學生的心坎上。
(二)對教法的掌握運用是上好課的核心要求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法掌握運用得如何,主要體現(xiàn)在獨立性、獨特性、新穎性與批判性上,關鍵在于通過啟發(fā)性的課堂設計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思維,讓學生的學習動機在教師設立的支持性環(huán)境下被充分、有效地激發(fā),從而達到預期教學目標。具體來說,可以從課堂氛圍、學法指導、學以致用、情感滲透幾個方面去努力。
先說課堂氛圍。在教學中,民主、寬松的學習氛圍最有利于教學目標的實現(xiàn),其源于兩個基本條件,一是教師的期待,二是教師的寬容。教師應當允許學生發(fā)表各種見解,包括與教師意見相反甚至錯誤的見解,提倡爭論,生與生、生與師均可辯論。只有使學生感到“老師在期待我”,體會到“我能行”的心理體驗,學生才敢于直言,勤于思維,從而讓他們在和諧、融洽的教學環(huán)境中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其次,從心理上放松學生思考模式的定式化約束,直接有利于學生思維主動性的發(fā)揮,進行有效的學法指導自然事半功倍。學法指導的原則是,強調(diào)“發(fā)現(xiàn)”知識的過程而非簡單地獲得結(jié)果,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方法和形成探究的精神。人的認識過程不是被動的,因此,教學應當力求使學生自己進行知識的建構(gòu),而不是進行知識的復制。再次,學生只有親身參與、以用促學才能實現(xiàn)其對知識的意義建構(gòu)。因此在教學實踐中我們還要注重學以致用,引導學生能夠把知識應用于實際問題的解決,尋找與其所學專業(yè)的結(jié)合點。最后,德育課的心育功能必不可少,德育教師須善于挖掘教材本身的情感因素,吃透教材,了解學生,積蓄情感,并將其滲透進教學過程。
習近平總書記曾提出好教師的四條標準,即有理想信念,幫助學生筑夢、追夢、圓夢;有道德情操,做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有扎實學識,給學生一碗水,教師要有一潭水;有仁愛之心,能用愛培育愛、激發(fā)愛、傳播愛。筆者深以為是。作為教師,最基本的工作就是把課教好,這是一門科學,更應是一種情懷。
G712
A
1005-6009(2016)39-0007-02
邱逸峰,江蘇聯(lián)合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常州劉國鈞分院(江蘇常州,213000)德育教研室主任,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教育管理與法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