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玉學++趙亞紅
摘 要:傳統的“三段式”人才培養模式教學體系較為完善,課程資源豐富,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成長,但學生難以深入理解學習內容的實質,限制了學生職業能力的成長。從走訪調研來看,盡管不同企業的設計流程有所不同,不同崗位對從業者的技能要求不同,但核心能力相同,因此,通過校企深度合作,推行實踐導向、任務引領、項目驅動的人才培養模式成為必然趨勢。
關鍵詞:高職工業設計;實踐導向;校企合作
高職工業設計是以工業產品造型師和平面設計師為培養對象的應用型專業。隨著“中國制造2025”的穩步落實,杰出的工業產品造型師已經成為國內工業企業提高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的重要著力點。[1]從目前來看,國內高職工業設計專業辦學時間短,教學過于重視形式,學生更多地是模仿和復制已有的設計成果,這與多元化的設計理念形成了難以調和的矛盾,因此工業設計人才存在較為突出的供需矛盾。具體到內蒙古來說,西部大開發戰略使內蒙古經濟迎來了高速發展期,當地企業規模越來越大,工業設計人才需求量逐年攀升;特別是產品設計、廣告宣傳、裝潢設計等單位急需具有創新意識、敬業精神和團隊合作精神的高素質、務實型工業設計人才。在這一背景下,針對高職工業設計專業人才培養特點,建立高職實踐導向、任務引領、項目驅動的人才培養模式,進一步拓寬專業接口的覆蓋廣度成為了內蒙古高職教育的焦點話題。
一、顛覆傳統,堅持實踐導向、任務引領和項目驅動
目前,我國多數高職院校仍采用傳統的“三段式”人才培養模式。經過了數十年的實踐與發展,“三段式”教學模式形成了較為完善的教學體系,擁有豐富的課程資源,為學生綜合素質的成長提供了有利條件。但是,過于豐富的課程也令學生因為忙于應付而難以深入理解學習內容的實質,限制了學生職業能力的成長[2]。因此,我們提出了以“實踐導向、任務引領、項目驅動”為特征的、新的人才培養模式,試圖破解傳統的“三段式”人才培養模式所遇到的難題。
“實踐導向、任務引領、項目驅動”的人才培養模式“顛覆”了傳統的“以基礎課程、藝術課程、技術課程疊加為特點”的“三段式”教學組織模式,來源于企業生產實踐的工作任務和工作項目貫穿于教學的全過程,使學生通過完成工作任務和工作項目來體會真實的生產實踐過程,從而更好地理解和應用所學的專業技能。具體到高職工業設計專業來說,該模式的實施主要分為兩個階段:首先,要以能力本位和設計流程為指針設置課程,將教學目標分解為具體的教學任務;其次,根據項目過程分工,由多位教師共同參與教學,通過教師專業技能的提升來帶動學生職業能力的提升。由于這種教學模式當中的課程完全依照企業的設計流程設定,教學開始于2D整理、3D模型制作、效果圖渲染制作、模型制作等設計執行環節,并逐步地延伸到設計思考、產品企劃和結構輸出環節。整個教學過程當中,教師邊做邊教,學生邊學邊做,實現了教、學、做的有結結合,使理論教學、基礎技能學習和操作實訓的完美融合,體現了教學過程實踐化的職業教學改革導向,強化了職業氛圍的營造,強化了學生的工作過程體驗和職業技能的訓練。[3]
二、深入調研,根據企業設計流程、核心職業能力組織課堂教學
伴隨著中國制造2025的實施,我國開始了制造強國之路,工業設計專業的人才需求也將進入上升階段。從內蒙古自治區來看,高職工業設計專業的畢業生主要在家具、家電設計、交通工具、首飾等加工生產企業從事設計工作,通過走訪赤峰立達家具有限公司、內蒙古TCL王牌電器有限公司、內蒙古東鴿電器集團有限責任公司、內蒙古豐聯汽車制造有限責任公司、華泰汽車有限公司鄂爾多斯分公司、內蒙古吉祥結珠寶有限責任公司等15企業,深入了解了相關崗位的設計任務和工作流程。
從走訪調研來看,盡管不同企業的設計流程有所不同,都可以分為產品策劃、創意溝通、設計執行、實體呈現四個階段;盡管不同崗位對從業者的技能要求各不相同,但都同時對從業者的設計思考能力、2D溝通能力、3D執行能力、模型塑造能力有較高的要求,而這四項能力是與完整設計流程的四個階段相互呼應的。由此看來,高職工業設計專業應該將設計思考能力、2D溝通能力、3D執行能力、模型塑造能力作為核心能力來著重培養。根據現代職業教育理念,培養學生職業技能的最佳途徑就是依據企業設計流程來組織課堂教學,將理論教學融入到實際設計過程當中,由此實現教學過程與企業生產實踐的對接,強化課堂教學與真實的企業設計實踐的聯系,避免出現教學成果與市場需求相脫節的現象。[4]
三、校企合作,共建、共管、共享,改變傳統的學科教學導向
近年來,我校邀請內蒙古力王工藝美術有限公司、赤峰天成文化有限公司、赤峰玉龍沙湖生態文化旅游公司、長城汽車等多家產品設計公司設計主管、一線設計師和學校專業骨干教師共同組成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每學期初召開專題會議,校企雙方共同制定教學計劃,工業設計專業的教學由傳統的學科導向轉變為了任務引領、項目驅動的教學目標導向。學校內部設立了專家工作室,產品設計公司派遣一線設計師入駐學校,與專業教師共同整合原有課程體系,共同開發教學資源,共同開展教學過程,將原有的教學內容都細化為具體的設計任務,確保所有的教學全部按真實的設計流程來完成,突破了傳統教學安排的限制,保證了教學與設計實踐的密切聯系。當然,這一教學模式仍然存在一些問題,在如何進一步深化校企合作、如何推進工廠進校園等方面仍有許多問題需要我們進一步探索。
參考文獻:
[1]李金華.德國“工業4.0”與“中國制造2025”的比較及啟示[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05:71-79.
[2]徐國慶.實踐導向職業教育課程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4.
[3]鄭莉珍.高職工業設計專業“微工作室”創新教學模式探究[J].職教論壇,2013,20: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