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曉云
(浦城縣臨江林業工作站,福建 浦城 353401)
?
生態公益林管護及綜合經營管理模式
陳曉云
(浦城縣臨江林業工作站,福建 浦城 353401)
摘要:生態公益林的管護是各級林業部門高度重視的一項重要工作,福建浦城是福建省的生態屏障,自然資源豐富,生態環境優越,多年來浦城縣保護林業生態資源讓林農不砍樹又能讓林農增收,在生態與收入兩方面進行有效平衡,就浦城縣如何有效保護好生態公益林,又讓林農在不砍樹的情況下能增收致富,進行了探討,以期提供參考。
關鍵詞:生態公益林;管護;增收;經營管理
1引言
生態公益林的主要內容是為了實現森林的生態效益。生態公益林能夠防止污染、調節氣候、保持水土、休憩保健、防風固沙等,能夠為人類提供好的生存環境。生態公益林的建設是林業生態建設體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是林業分類經營的主要內容。通過對公益林的綜合經營進行管理能夠促進生態林的可持續發展,提高公益林的經濟效益。
2背景情況
浦城地處我國福建省最北部,是閩浙贛三省的交界處,具有獨特的旅游資源與生物資源。浦城作為福建省第三大縣,有福建的“北大門”之稱。浦城縣境內水系分別流入閩江、錢塘江與長江,屬于三江流域。浦城是中國最早的商品糧基地,是中國的十大香樟基地之一。武夷山與仙霞山分別延伸到了浦城的西北與東北方,這里山延兩脈,水注三江,共有山地面積4 374 000畝,河流水域面積150 000畝,耕地面積554 700畝。林業用地面積為4 079 000畝、森林蓄積量15 812 000m3、森林覆蓋率73.3 %。現階段,浦城縣轄二個街道、十七個鄉鎮,公益林補償面積986 316畝。
3浦城生態公益林管護現狀
生態公益林的建設規模較大,產生的效益眾多,通過對生態效益林進行管護,不僅可以提高公益林的生長效率,還能為人們提供一定的經濟效益。
3.1聯戶管理模式
聯戶管理模式主要是針對生態公益林較多的村,按照“公正、公平、公開”的原則與”均利、均山、均權”的原則將集體公益林管護的權利落實到聯戶或者是村民小組之中去[2]。實行聯合管護,能夠讓聯戶內部以及村民小組中的所有村民都能夠享有承包管護權,明確自己的管護責任,提高管護質量。
3.2專職護林員管護模式
專職護林員管護模式主要是針對生態公益林較少的村。護林員通過公開選聘,在經過林業站的審核批準之后,護林員與村委會簽訂相關的管護合同,同時將專職護林員的工資與其管護的責任掛鉤,要求護林人員簽訂管護質量抵押金,則可以根據其管護的質量來實現其獎懲。
3.3個人管護模式
個人管護模式基本都是由對個人所有的公益林進行管理。對于一些公益林面積不是很多的村民來說,無論是聯戶管理模式還是專職護林員管護模式都會浪費一定的經濟成本,所以,生態公益林若是屬于自己所有,則可以通過自身對公益林進行看護,補償費也屬于個人所有。
3.4浦城生態管理模式下的基金統計表
浦城2014年在上述管理模式下實行的管護模式下資金統計表(表1)。
4加強管護的對策
4.1生態管理
(1)建立健全林業制度。生態公益林的管護是我國各級林業部門高度重視的一項重要工作,是生態公益林建設中的重要研究對象。為了加強對生態公益林的管理,必須建立健全的與生態管理相關的林業制度,在法規法律的保障之下提高我國生態公益林管護的質量。
在國家現有的法律法規的基礎之上,國家還應該完善生態資源產權制度、生態資源監管制度、生態資源市場配置制度、自然生態系統保護制度、生態修復制度等[3]。通過制定一系列的相關管理辦法,能夠穩定林權,保護林權所有人與林地經營者的合法經營與合法權益,能夠明確產權的主體,實現生態區劃界定嚴管嚴控,為生態林的建設提供法律保障。
(2)發展林下經濟。對生態公益林的管護工作是直接影響到林區人們群眾保護森林與發展林下經濟積極性的重要因素。由于浦城目前林下資源利用開發的領域較為狹窄,產業的效益并不明顯,綜合開發利用未達到高級階段,因此,各級的林業主管部門可以根據浦城縣的現狀,為林下資源健全和完善相關的服務體系,對林業的資源進行利用,科學的承包開發項目,逐步建立出適應浦城生態效益林的營銷體系,促進林業經濟的發展[4]。生態公益林在進行資源開發的過程中要讓承包戶在林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之中得到一定的資金補償,從而讓生態公益林在真正意義上實現保護與發展,促進生態平衡。

表1 2014年度浦城縣生態公益林補償基金發放情況統計
注:此表數據來源閩財農指[2013]262號、[2014]21號
4.2綜合管理模式嘗試
(1)提高公益林補償標準,爭取財稅金融扶持。浦城是公益林建設的重要基地,農民的收入主要是通過林業獲得。在對生態林實施保護的時候,必須要考慮公益林補償標準。所以,為了加強對生態公益林的保護,提高公益林補償標準,能夠提高農民的管護積極性,促進生態公益林的和諧生長。政府可以相應的提高對生態公益林的補償標準,并給予財稅金融的扶持,在保持生態公益林得到和諧發展的同時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
(2)發展森林經營新模式。森林不僅是維持我國生態平衡的重要因素,也是旅游資源中的重要組成因素。閩江地區山體陡峭、江河縱橫、溪澗密布,具有其獨特的自然美景,是游人們向往的地方。所以,可以將生態公益林與旅游業相結合,科學的規劃旅游資源,根據公益林的生長周期選擇開放時間,不但能夠發展林業經濟,而且還能宣傳生態公益,讓人們認識到環境的重要性,讓更多的人參與到保護環境中來。
5結語
環境的協調與發展是當今社會重點關注的問題。森林作為整個陸地生態系統之中的主體,是動物與人類賴以生存與維持生態平衡的重要資源。而保護與發展森林已經成為了全球性的主要話題。通過對生態公益林的管護以及綜合經營,能夠在生態公益林得到發展的前提下創造一定的經濟效益,提高人們對于公益林管護的積極性,促進公益林的發展。
參考文獻:
[1] 孫長軍,劉柏林,劉延君.遼寧省生態公益林管護及綜合經營管理模式探討[J].防護林科技,2012,12(24):94~95.
[2] 汪錦輝,鄧華鋒.生態公益林補償機制及經營與管護綜述[J].林業資源管理,2013,9(16):30~34.
[3] 余國信,汪愛君,蔣念亮.淳安縣生態公益林管護的調查分析[J].林業經濟問題,2015,8(22):126~128.
[4] 馮俐麗,朱先文,孫淑麗.河南省生態公益林經營管理模式探討[J].河南林業科技,2011,5(23):57~58.
中圖分類號:S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6)01-0035-02
作者簡介:陳曉云(1973—),男,福建浦城人,工程師,主要從事林政資源管理,森林防火及營林等工作。
收稿日期:2015-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