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小靜
(福建省將樂國有林場,福建 將樂 353300)
?
應用層次分析法評價閩西北山地馬尾松-闊葉樹混交林的綜合效益
鄭小靜
(福建省將樂國有林場,福建 將樂 353300)
摘要:研究了在馬尾松林下套種火力楠、閩粵栲、苦櫧、格氏栲、青栲和拉氏栲幼苗培育成闊葉樹混交林,在混交林的蓄積量、生物量、凋落物等方面進行了分析,以探究混交林的綜合效益。應用層次分析法對各個指標的權重進行了分析,以期為馬尾松混交模式提供理論研究依據。
關鍵詞:馬尾松混交林;層次分析法;效益評價
1引言
馬尾松以用途廣、適應性強的優點成為我國南方重要的經濟樹種。但在馬尾松引種造林、與其他植物混交種植的過程中,立地衰退嚴重,林分產量較低[1]。由于不同的混交模式在產量、生態環境、物種多樣性等方面表現出明顯的差異,為此,對混交林的培育方式進行研究,進一步探究馬尾松不同混交模式的綜合效益,本文利用層次分析法對馬尾松與不同闊葉樹混交模式進行了分析,揭示出不同混交模式下的生態功能特征,為經濟樹種的可持續經營奠定基礎。
2試驗地概況
本研究選取福建省將樂國有林場為試驗用地,該試驗用地有馬尾松純種樹林。結,該地區年平均氣溫18.9 ℃,無霜期268 d,年平均降水量1 650~1 850 mm,降雨豐沛時期為每年的3~8月,平均濕度75 %,年平均風速1.5 m/s。具有分明的四季特征,冬季較短,夏季較長。該試驗地土壤腐殖質層厚度約12 cm,土層厚度80 cm以上,土地質量較為肥沃,屬二級肥力山地紅壤,氣候終年溫和、雨量充沛,為林木的生長提供了有利環境。
3研究方法
3.1研究準備
劈凈純馬尾松(文中記作MWS)林下植被,開挖暗穴,套種闊葉樹種幼苗。每公頃的初始套種密度為1 200~1 500株,套種后每年塊狀除草1~2次。為了便于開展對照研究和定位研究,在6種混交林和純種馬尾松林內選擇條件一致的林分設置好固定樣地,其中馬尾松和不同闊葉樹的林分年齡分別為41年和16年。
3.2采集地被物和年凋落物量
在不同的林分結構內,在每個樣地中設置1 m×1 m的小樣方,數量10個。
樣方內以肉眼可以分辨為依據,檢出林地最上層的凋落物,試驗中記作L層,下層的凋落物和分解殘余物,記作H層。
在每個固定樣地設置口徑為80×100的塑料網,用以收集凋落物,數量10個。在監測期間(2013~2015年)每月收集一次,將收集的地被物和凋落物按照葉、枝、果等標準進行分類。將不同的組分在80 ℃環境下烘干48 h后稱重,便于下一步的化學分析[2]。
3.3測定蓄積量和生物量
根據樹干解析法計算蓄積量,計算不同樹種的平均樹高和胸徑。針對闊葉林,每塊樣地選擇3株標準木,針對馬尾松,每塊樣地選擇1株平均胸徑大小的標準木。
針對地上部分,樹干解析的過程中按照標準木砍倒后1 m為區分段,分別稱重(鮮重)樹干、樹皮、枝、葉,帶回實驗室烘干至恒重。
針對地下部分,以干基為中心,調查面積按照營養大小面積的圓進行劃分,按照不同的深度可以將其劃分為0~20 cm、20~40 cm、40~60 cm、大于60 cm的4個層次,分層挖出根系稱重(鮮重)細根、中根、粗根和根樁,對不同的部分取樣測得干重后帶回實驗室進行化學分析。
在標準地內沿對角線均勻設置1×1 m的樣方,數量5個。
統計調查樣方內所有灌木和草本植物的信息,包括種類、數量、高度等,割取地上部分、挖取地下部分所有根系稱得鮮重,取樣帶回實驗室烘干,便于化學分析[3]。
3.4建立評測模型
3.4.1層次分析法
以層次分析法的基本理論為依據,建立混交樹種的綜合評價體系。
本研究中以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地力維持作為混交林綜合評價的重要指標。
3.4.2確定評判因素的權重
本研究中聘請了專業人員對混交林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地力維持進行評價,以層次結構關系為依據,構建出判別矩陣,計算出矩陣的最大特征根和對應的特征向量(權重),其中標準化數據均采用混交林的實測值,再進行歸一化處理。如表1所示。

表1 層次指標的權重
3.4.3評判方法
如果L層有m個評判項目,每個評判項目有n個評價因素,對應的權重(記作uj)可以組成一個權重矩陣(記作U)。
U=(u1,u2,……,un),根據實測結果和歸一化轉換將n個評判因素構成一個m×n階的矩陣。該矩陣表達為:
A=(aij)mxn
m個評判項目中第i個項目的評價值可以以模糊綜合評判為依據,評價值由權重矩陣中對應元素與第i行元素的乘積決定,第L層中m個評判項目的評價值由A與U的乘積構成。按照這種方法,從最底層開始,逐層向上,實現多目標綜合評判,根據評判值的大小對混交模式的優劣進行分類。
4結果與分析
4.1經濟效益分析
確定不同指標的權重,計算評判因素的矩陣,以各指標的實測值為基準,歸一化處理后得出評判因素的矩陣,在經濟效益的評價過程中,采用林分蓄積量C11和林木生物量C12兩個指標進行測定,詳見表2。

表2 經濟評判指標的測定值
由表2中經濟效益的評判值可以看出,馬尾松與閩粵栲、青栲、苦櫧進行混交后,林分生產力顯著提高,蓄積量和生物量增加,這3種模式的混交效果最好[4]。
4.2生態效益分析
本研究中選取年凋落物量(C21)、凋落物周轉率(C22)、凋落物養分歸還(C23)、物種多樣性指數(C24)方面對生態效益進行評判,詳見表3。

表3 生態效益評判指標的測定值
由此可見,森林凋落物儲存和養分釋放的過程中,生態系統也實現了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馬尾松與苦櫧混交模式的生態效益最好。
4.3地力維持分析
地力維持指標中重點考慮土壤中的有機質、有效養分(氮磷鉀)、養分儲量和鹽基飽和度。對不同土壤層次、土壤有機質含量、有效養分含量、養分儲量和鹽基飽和度的數據進行歸一化處理后得出評判分數,得分高低如下:
MWS-LSK>MWS-MYK>MWS-KZ>MWS-GSK>MWS-QK>MWS-HLN。
通過分析可知,馬尾松和拉氏栲的混交方式經濟效益最低,而地力維持效益較高。這是因為這種混交方式的凋落物分解較快,凋落物提高了土壤的有機質含量,有機質為土壤動物的活動提供了便利,有利于改善土壤結構和孔隙率[5]。
4.4綜合效益分析
綜合效益分析需要對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地力維持的權重(表2)進行評判,建立矩陣后可以計算出不同混交模式的綜合效益排序。綜合效益優劣順序如下:
MWS-MYK>MWS-KZ>MWS-LSK>MWS-QK>MWS-GSK>MWS-HLN。
最優混交方式為馬尾松和閩粵栲的混交。
5結語
混交林的效益取決于混交模式,本文以層次分析法為基礎,重點分析了不同混交模式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地力維持效益。本研究結果表明,利用馬尾松和闊葉混交林的方式可以改善林木生產力,維持地力。馬尾松與不同闊葉樹混交的優劣順序,以馬尾松與閩粵栲混交方式的綜合效益最優,本研究為馬尾松綜合效益的提高提供了理論依據。
參考文獻:
[1] 諶紅輝,丁貴杰,溫恒輝,等.造林密度對馬尾松林分生長與效益的影響研究[J].林業科學研究,2011,24(4):470~475.
[2] 諶紅輝,方升佐,丁貴杰,等.馬尾松間伐的密度效應[J].林業科學,2010,46(5):84~91.
[3] 湯文彪.紅錐馬尾松混交林效益與營造技術[J].安徽農學通報,2012,14(5):169~171.
[4] 樊后保,劉文飛,李燕燕,等.應用層次分析法評價閩西北山地馬尾松-闊葉樹混交林的綜合效益[J].山地學報,2011,27(3):257.
[5] 周屆.闊葉混交林的經濟效益研究[J].林業科學研究,2012,25(4):147.
中圖分類號:S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9944(2016)01-0079-02
作者簡介:鄭小靜(1980—),女,安徽和縣人,工程師,主要從事森林培育,遺傳育種方面工作。
收稿日期:2015-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