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七耀
【摘要】在教學過程中,合作是關鍵。只要我們教師盡量多地給學生提供自主合作的空間和時間,使每個同學有參與機會,那么學生就會通過獨立嘗試、二人交流、小組討論、幾人合作等學習形式自主解決問題。
【關鍵詞】先學后教教學相長小老師
獨處時,我常常在思索課堂究竟應該是什么樣子的?怎樣上課才是符合客觀規律的?什么樣的課才是真正有效的?教研活動、集體備課、平常閑談時,我也總和同事們交流;課堂實踐中,我更是經常嘗試變換方式,改變教法,留心觀察,我發現尊重學生,注重學生間的交往互動,總有意想不到的精彩——一處教學細節,一個教學片斷,甚至一堂課……
【案例】
那天,上《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九年級數學)。我剛在黑板上寫好課題,準備開始上課。學生小晨又開始激動了,嘴里念念有詞:“位置關系有三種:相離、相交、相切。而且判斷的依據是……”于是我靈機一動,說:“看來小晨同學對今天學習的內容充分掌握了,老師建議這一節課就由小晨同學來給大家上,蔣老師呢就當她的助教,怎么樣,大家同意嗎?”
還沒等到全班同學們表態,小晨卻已經走上了講臺落落大方地當起了小老師。
同學們,通過預習你掌握了哪些知識?
——直線與圓有三種位置關系,分別是相離、相切、相交
——相切只有一個公共點
——相離無公共點
……
預習的不錯嘛,還有嗎?
——判斷位置關系有具體的方法
誰來說一下
——圓心到直線的距離
什么叫距離?
——就是垂線段
你剛才亂插嘴不好,而且還說得不完整(說到亂插嘴,她自己都笑了,同學們更是笑翻了天。)
……
還有哪些疑惑?
——相切是相交的特殊情況嗎?(小晨聽了已經在抓頭,她不會。)
這———
——證題時用哪一個判定方法?
——線段和圓的位置關系怎么說?
……
沒想到,在小晨的組織下,同學們展開了熱烈交流討論,七八個問題都順利地解決了,只是“相切是不是相交的特殊情況?”和“線段和圓的位置關系怎么說?”兩個問題無法解決,這時小晨向我投來求助的眼光,我微笑著引導學生……
不知不覺一堂課就結束了,融洽的課堂氣氛,高漲的學習熱情又一次出乎我意料,更讓我驚訝的是,課堂作業的正確率——兩道填空,三道選擇,一道證明題。全班48個同學,47人全對,只有一人有一道選擇題錯了。
【教學反思】
一、 我為什么讓學生當老師?
——吃透教材,吃透學生是有效教學的前提。
我已經連續多年執教初三數學,我對初三數學教學內容了如指掌。《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這節課的教學內容相對單一,線索清晰,“旁枝末節”較少,并且在集體備課時,我和大家一起又對這一課重點、難點和要點進行了詳細梳理。還有就是初三學生在學習這一課內容時,哪些內容學生容易掌握,哪些問題學生會出錯心中有數。
——先學后教,以教導學是有效教學的“鐵律”。
課堂教學改革至今,我們已經形成了良好的教學傳統,就是讓學生課前“參與”,即讓學生在新課前充分預習新內容。
學習是一種主體實踐的活動,是一種主體建構的過程。學生在具備了一定的知識基礎、掌握了一定的學習方法時,就有能力去學習新的知識。
而由于學生個體的差異,“重構”的進程和結果也各不相同。
只有讓學生個體根據自身實際,去感知、理解、融合新知,才能真正“消化”知識,長久“儲存”知識。
同時,當學生在自學過程中,遇到困難,百思不解,處于“憤”“悱”狀態時,老師適時地給予點撥、引導,甚至講解,讓學生有一種豁然開朗、心有靈犀一點通的感覺時,才是真正“懂”了:不光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這樣的“教”和“學”才是真實有效的,
二、 我為什么要讓小晨當老師?
——學然后知困,教然后知不足。
我讓小晨當老師,一是因為小晨個性開朗,語言表達能力強,渴望有機會有舞臺展示自己;二是因為,小晨思維敏捷,基礎扎實,對新知的領悟能力強,但是,有時也表現出不夠沉穩,滿足于一知半解,并且好表現自己,常常隨便插嘴。
我估計到哪些內容她能講清,哪些內容她自己懂但不一定能講清楚。不出所料,她在“相切是還是相交的特殊情況?”和“線段和圓的位置關系怎么說?”這些問題上,她自己都沒有真正弄懂,更別說讓同學弄懂。我讓小晨當老師,就是要讓她明白“學然后知困,教然后知不足”的道理。學習是無止境的,只有經過不斷深入的探究,學習才能有成效,這樣的學習才是扎實有效的。
——教學相長。
小晨執教這節課,一方面有我這個教師與她的合作,有她與同學的合作,有我與其他同學的合作,也有教材與每個同學的合作。從教學流程來看:知識的回顧,學生與小晨配合得很好;知識的釋疑,小晨、同學、我三方面配合雖略顯生疏,但效果一流;知識的拓展,更讓我們之間的合作更上一層樓。
在教學過程中,合作是關鍵。只要我們教師盡量多地給學生提供自主合作的空間和時間,使每個同學有參與機會,那么學生就會通過獨立嘗試、二人交流、小組討論、幾人合作等學習形式自主解決問題。從而實現知識的再創造,并獲得成功。所以我們教師一方面應從實際出發,靈活處理教材,對教材進行拓展,增設一些利于學生討論合作的學習內容,這對培養她們的合作精神和創新能力大有好處。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在課堂上,當小晨發現有同學對學習內容一知半解就隨便插嘴時,感覺不對提出批評時,猛然間,明白了這也正是自己身上最明顯的缺點時,這樣的感悟就是無言之教,無聲之教,比老師直接的批評教育要強上一百倍。
三、 為什么有時候“小先生”教,反而比“大先生”教的課堂氛圍更熱烈?
——互動交往,生動發展。
教學過程是一個互動交往的過程。互動交往是人類學習交流本質特征。能過交往,由分歧走向統一,由模糊走向清晰。互動交往產生結果不是簡單的一加一等于二,而是大于二。
“小先生”執教,使課堂更具有張力。讓“小先生”執教,一方面保證了互動生成始終貫穿于整節課,另一方面學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思考問題,解決問題也更加到位。教學的目的不是為了“教”,而是為了教“學”。
“小先生”執教,是構建新型課堂教學的一種探索。讓學生客串教師這個角色,能夠讓“教”賦予新的涵義,應了一句老話叫“教學相長”。立足于學生層次的“教”,可以讓學情更加穩定,也讓其他同學有一種挑戰的欲望,這樣每個同學的參與度就大大提高,參與面廣,參與熱情高,提高課堂生成的效果。
教法常變,興趣常在。
“小先生”執教,可以克服學生學習倦怠情緒。偶爾讓學生“客串”教師角色,不失為強化學生“合作”的新途徑。由學生代替教師上課,首先讓其他同學在耳目一新的同時,好勝心也增強了。這就是所謂的“教法常變,興趣常在”。
由此可知:精彩課堂雖然總在意料之外,其實又在情理之中。
【注意點】
這節課雖然成功了,但個人認為,我們要注意以下幾點:
1. “學生”客串不能經常為之。畢竟學生的知識面較窄,處理課堂教學的能力較低,偶爾使用“小老師”能讓人耳目一新,但經常使用,那么課堂秩序、課堂教學任務的完成等等均會受到強烈沖擊。
2. 要堅持教師為主導。學生的“客串”,使得課堂氣氛活躍,生生互動強烈,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落實,但課堂效率的提高、知識傳授的廣度和深度就需要我們教師去調控,教師的主導意識不能丟。
3. 新教師不宜嘗試。由于其他同學帶著競爭的態度對待“小老師”,提出的問題多種多樣,“小老師”不經意間也有錯誤的語言產生。新教師由于臨場經驗少,應變能力可能較差,也許就不能更好地把握課堂的大方向,這對學生的發展有影響。
偶爾的嘗試讓我振奮,的確,教無定法,這堂意想不到的好課讓我意猶未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