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淑云
【摘要】文化反哺現象的產生和發展,在教育領域必然會削弱老師的知識權威。弱化教師的心理權威,轉變教師的角色權威,從而對傳統的師生關系產生沖擊和影響,進而影響教育教學行為。師生對話作為師生交往的重要方式,話題越來越開放與集中,語言充滿鼓勵性和引導性,對話方式更注重生成、意義與全面。教師在此過程中必須以人格力量獲得人格權威,以寬容平等的心態引領師生對話,且轉變角色,注重向學生學習,同時與學生合作互動、積極創新、推動對話的真實深入。文化反哺理念支配下的師生對話必然會形成一種嶄新的師生關系。這種基于平等和尊重、基于情感互動的師生關系形成之后,即使學校教育活動暫時結束了,它也會對師生產生從認知、情感到行為乃至人格的一系列刻骨銘心的影響,從而對師生的未來發展產生積極的作用。
【關鍵詞】文化反哺師生關系平等開放
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和人類社會的快速變遷,我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觀念已經有了很大的變化。傳統的社會文化傳承模式和秩序開始遭遇挑戰,社會生活中各個方面都開始出現了“文化反哺”現象。原本平靜的校園中也悄然出現了學生對教師的文化反哺,悄然改變著傳統師生關系和教育教學的方式。
一、 什么是文化反哺
周曉虹教授指出:所謂文化反哺就是指“一種發生在疾速的文化變遷時代,年長一代向年輕一代進行廣泛的文化吸收現象,其實質就是年青一代向年長一代進行積極主動的文化影響過程”。它是一種與“嗷嗷林烏,反哺于子”的生物現象十分相似的社會文化現象。
早在上個世紀,美國人類學家瑪格麗特.米德在《未來與文化》一書中提出了著名的“三喻文化說”,即前喻文化、同喻文化、后喻文化。前喻文化是指年長者向年輕者傳授知識、經驗,年輕者向年長者學習的文化;同喻文化是同代人相互學習的文化;后喻文化是年輕者向年長者傳授知識、經驗,年長者向年輕者學習的文化。顯然,瑪格麗特.米德的“后喻文化”就是我們所說的文化反哺。從教育學的角度來看,文化反哺就是指傳統受教育者向施教者反過來施加影響,向他們所傳授社會知識、價值觀念和行為規范的一種自下而上的社會文化過程。它也是人類文化社會傳遞在代際之間所呈現的關系與方式之一:反向傳遞模式。
文化反哺現象的產生和發展,在教育領域必然對傳統的師生關系產生沖擊和影響。歸納起來,主要三個方面的影響:
(一) 削弱老師的知識權威
信息技術的普及,使得學生獲得了前所未有的反哺能力。這意味著,教師不再作為學生獲取知識的唯一來源。“教師的傳統知識開始從教師知識權威中心向邊緣失落,宣告了教師知識權威形象在歷史舞臺上的淡出”。
(二) 弱化教師的心理權威
已經習慣于再學生面前發號施令的教師,在崇拜時尚、追隨流行、極力掙脫束縛、張揚自己個性的學生面前,心理必然會產生極大落差,這削弱了教師在學生心目中的權威形象。
(三) 轉變教師的角色權威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權威報告《學會生存》中說:“教師的職責現在越來越少地傳遞知識,而是越來越多地激勵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職能以外,他將越來越多成為一位顧問,一位交換意見的參加者,一位幫助發現矛盾點,而不是拿出現在真理的人,他必須集中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從事那些有效果的和有創造性的活動:相互影響、討論、激勵、了解、鼓舞”。作為師生交往中最直接、最活躍的方式——師生對話必然也有著本質的改變。
二、 什么是師生對話
傳統的教學中,通常“我講你聽”,“我問你答”。教師是主動者、支配者;學生是被動者、服從者。教師、學生、家長以致社會都有這樣一種潛意識:學生應該聽從教師,聽話的學生才是好學生。而文化反哺視野下,教學是一種交往,通過師生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補充。在這樣的過程中,師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育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成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在此基礎上,我們可以這樣認為:師生對話是師生在真理探究、價值建構中的平等交流、雙向互動的過程,是基于互相尊重、信任和平等的立場,通過傾聽和言談而進行的雙向溝通、共同學習、自我建構的過程。說起師生對話,筆者不禁想起先師孔子,想起《論語·先進》中記載孔子與弟子的一場精彩對話場景:“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讓人仿佛跨越時空,看到杏壇上,清風徐來、琴聲悠揚,孔子與弟子席地圍坐,孔子寬衣博帶,長髯飄胸,悠然發問;弟子神態自若,欣然作答,侃侃言志。
三、 文化反哺視野下的師生對話特征
(一) 話題的開放性與集中性
文化反哺視野下的師生對話,教師并不是話題提出的主宰者和包辦者。也就是說,學生在此過程中和教師享有同等的提問權利、表達權利。話題是開放的,但不是無序的、隨意的、而是在教師的精心引導下相對集中和層層深入的。
(二) 語言的鼓勵性和引導性
對于正在成長中的學生來說,保證其獲得自信心和成就感,比獲得知識更重要。因此文化反哺視野下的師生對話強調鼓勵性。一個鼓勵的眼神,一句恰當的表揚評價語,都會給予學生莫大的鼓舞,使其能夠更加積極地參與對話。同時,對于學生的言論,要給予正確的引導,剔除無效和無用的信息;對于偏頗的理解,教師應像舵手一樣,給予矯正和指引。
(三) 方式的生成性和提高性
師生對話是需要教師事先預設的,但真正對話時,應尊重其生成,并找準突破口,順藤摸瓜、逐層深入。
(四) 對話是有意義和全方位的
這種對話不同于尋常的聊天,而是一種啟示,一種意義建構活動。通過彼此的容納、吸收、思考,取長補短,改變原有知識結構,促進新意義的生成。
四、 文化反哺視野下師生有效對話的策略
教師必須承認文化反哺現象的合理存在,并正視其帶來的影響和轉變,以平等、寬容的心態來轉換自身的角色,注重向學生學習,強調合作和創新,塑造人格權威。
(一) 以人格力量獲得人格權威
俄羅斯教育家烏申斯基說:“教育的力量只能從人格的源泉中產生出來,任何規章制度,任何人為機關,無論設想如何巧妙,都不能代替教育事業中人格的作用。”因此,教師應愛崗敬業,保持積極上進的態度,增強自己的專業權威。其次,教師注重德行修養,做到為人熱忱、公平、誠實、遵紀守法,以自己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來促進年輕一代“精神成人”。
(二) 以寬容平等的心態引領師生對話
文化反哺視野中,師生關系是平等的。在對話中,師生享有同等的地位和相同的權利。因此,教師在對話中,應革新思想觀念,時時具有文化反哺的意識,時時關注文化反哺對自身發展的影響,并充分相信學生具有發展自己的潛能。
1. 強化危機意識。隨著文化反哺現象的出現和發展,教師的信息優勢從根本上動搖。因此,教師必須具有憂患意識,并愿意與學生共同成長。
2. 擁有平等寬容的心態。新課程要求: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合作者。坦然接受文化反哺現象,并坦然承認自己的不足,以平等的心態來引領師生對話。這樣,對話的氛圍是寬松而活潑的,雙方的思維是激蕩而碰撞的。
教師不會因為學生沒有實現自己的課前預設而焦慮,也不會因為學生與自己意見相左而不愉快,更不會因為話題的看似不相關而批評學生。“平等”是成長的前提,這樣的課堂成了師生共同成長的生命時空。
(三) 轉變角色,注重向學生學習
文化反哺時代,教師要轉換角色,建立自身的角色權威。
1. 教師要變傳遞型與引導型。對話中,教師是激發者、促進者、點撥者和協作者,而不是傳遞者和灌輸者。
2. 教師要變傳授者為學習者。孔子主張“不恥下問”;荀子主張“青出于藍而勝于藍”;韓愈認為“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因此,在對話中應尊重學生的不同意見,敢于承認自己的不足,積極平等地參與對話,善于向學生學習。
3. 教師要變專制型為民主型。師生對話應該是一種相互磋商、相互啟發的交流。因此,在教育教學內容的選擇與安排,在對話的方式和內容上,教師要學會傾聽、吸納學生意見。
4. 教師要變清晰型為模糊型。師生對話中,不再有高高在上的知識權威,也不再有獨領風騷的對話貴族。教師應力求與學生一起共同體驗學習的快樂,共同達成某一方面的“視界融合”。在此過程中師生角色是模糊的,是不分主客體的。“教師是學生式的教師,學生則是教師式的學生”。教師與學生成為平等的對話者。教師作為“平等中的首席”,其意義在于從外在于對話情景,轉向與學生一起和情景共存,教師是內在情境的領導者,而不是外在的專制者。此時的師生對話中,教師的作用不僅沒有被拋棄,而且得以重新建構。應該看到得以重構的教師角色直接誘發教師對話行為的變化:建立一個接納的、寬容的、支持性的對話氛圍;創設豐富的對話話題,激發學生的對話動機和興趣;指導學生的語言表達;作為學習參與者,與學生分享自己的情感和想法;和學生一道尋找真理,勇于承認自己的過失。
(四) 合作互動、積極創新、推動師生對話的深入
文化反哺反映的是知識經濟時代的一種文化傳承方式。因此,創新則是其典型性特征。文化反哺現象的出現,給我們最大的啟示就是:相信兒童有著巨大的潛能,不僅有能力自主解決各種問題,而且還能夠創造性地改變世界和未來。基于這樣的認識,我們應大膽鼓勵兒童想象與創新。在師生對話中,通過“換位思考”“移情”等方式,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質疑能力以及解決問題、自我建構的能力。
有效的“對話”是進行著“心理磨合”“情感交融”“智慧碰撞”的過程,并在此間進行雙向滋養,從“文化反哺”走向“文化互哺”。
文化反哺理念支配下的師生對話必然會形成一種嶄新的師生關系。這種基于平等和尊重、基于情感互動的師生關系形成之后,即使學校教育活動暫時結束了,它也會對師生產生從認知、情感到行為乃至人格的一系列刻骨銘心的影響,從而對師生的未來發展產生積極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