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志鵬,王雪揚,王澍
(東南大學醫學院附屬鹽城醫院 影像科,江蘇 鹽城 224001)
?
3.0 T MR LAVA序列在肝硬化結節病變診斷的臨床價值
梁志鵬,王雪揚,王澍
(東南大學醫學院附屬鹽城醫院 影像科,江蘇 鹽城224001)
[摘要]目的:探討3.0T MR- LAVA序列多期動態增強掃描對肝硬化結節病變定性診斷的優勢。方法:對40例經病理學或者臨床證實的肝硬化伴多發結節病變患者行CT、MR檢查,觀察肝臟內病灶顯示的數量、征象及各期病灶的強化程度、強化方式。結果:在40例肝硬化患者中確診病灶51個;增強CT檢查檢出病灶42個,其中診斷正確病灶共30個,診斷準確率為58.8%(30/51);MRI- LAVA序列與MR序列檢出病灶數一致,共檢出病灶49個,能準確的定性診斷的病灶為42個,診斷準確率為82.3%(42/51)。結論:與普通的增強CT平掃+增強檢查以及磁共振常規平掃序列比較,MRI- LAVA序列多期增強掃描對病灶動脈早期信號的抓取更加精確,對肝硬化背景下小病灶的檢出及診斷的準確率有顯著的優越性。
[關鍵詞]肝硬化結節; 磁共振成像; 多期增強掃描
肝硬化是一種長期的病理過程,在組織學上可分為3類:再生性病變、非典型增生、腫瘤性病變。再生結節為良性病變,而非典型增生結節為癌前病變,腫瘤性結節為惡性病變[1],因此對肝硬化結節性病變的早期準確診斷至關重要。近年MRI在肝臟疾病的檢查中取得了很大進展,各種高分辨率檢查序列的使用提高了診斷的準確率,使MR成為診斷肝臟疾病的主要檢查手段。作者回顧性分析本院近兩年來肝硬化結節病變的影像學檢查資料,探討3.0TMR- LAVA序列技術對肝硬化結節的早期發現、早期定性診斷的臨床價值。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收集2012年11月以來40例肝硬化患者,其中男22例,女18例,年齡34~73歲,平均(47.3±10.2)歲,所有病例均經過病理學及臨床證實,均行CT增強檢查、MR常規平掃及MR- LAVA增強序列檢查。40例患者中28例因腹脹、腹痛入院,16例丙氨酸氨基轉移酶(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AST)出現不同程度升高,5例有不同程度黃疸,6例甲胎蛋白(AFP)增高。
1.2檢查方法
使用美國通用電器公司GE 64排螺旋CT,掃描范圍為膈頂至雙側髂骨水平。掃描方法:采用頭先進(即頭部先進入掃描機架內)、仰臥位,囑患者雙手上舉,掃描過程中囑患者平靜呼吸。掃描參數:管電壓120 kV,管電流230~260 mA·s-1,層厚4 mm,重建層厚 0.625 mm;采用非離子對比劑350 mg I·ml-1歐乃派克,經高壓注射器自肘前靜脈穿刺注入,以 3.0 ml·s-1的流率團注100 ml。行30 s動脈期、70 s門靜脈期及2~3 min延遲期掃描。
MR平掃及MR- LAVA序列檢查設備為:GE Signa HDxt超導型3.0T MR,采用8通道 TORSOPA相控陣體表線圈。患者禁食6~8 h,常規MR平掃,多期動態掃描采用3D LAVA檢查序列,對比劑為歐乃影(Gd- DTPA),按0.1 mmol·kg-1的劑量注射,注射速度為3 ml·s-1,以憋氣法進行3個時間段掃描:注射后15 s(雙動脈期)、注射后40 s(雙靜脈期)和70 s(雙平衡期)。3 min左右進行冠狀位延遲掃描,掃描范圍為膈頂至雙側腎門以下水平。
1.3圖像處理與圖像分析方法
使用GE AW4.5工作站作CT及MR檢查圖像后處理,CT增強檢查均行層間距0.625 mm,矢狀面、冠狀面、曲面及任意層面重建;MR- LAVA增強序列在感興趣區行多層面重組(MPR)和最大強度投影(MIP)重建。觀察重建后肝血管顯示情況及病灶血供,分析病灶強化特點。由兩位高年資影像科醫師在不知病理學結果的情況下分別閱片,確定結節的數量、定性,意見不統一時可進行討論協商。
1.4統計學處理
所有數據應用SPSS 17.0統計軟件包處理,結果采用χ2檢驗,比較CT增強、MR平掃、MR- LAVA序列檢查對檢出肝硬化結節病變的數量和準確率的差異,檢驗水準α=0.05。
2結果
40例患者中共發現51個肝結節病灶(26例呈多發,14例為單發病灶)。所有病灶在MR- LAVA多期增強掃描中均能好地顯示,而CT及MR平掃對肝硬化結節的檢出率均不如MR- LAVA序列。見表1。由于≤3cm的結節血供復雜,而MR- LAVA序列可抓取動脈早期結節信號,所以其診斷正確率要高于CT檢查和MR平掃序列的檢查;MRI- LAVA對>3cm的結節的診斷正確率與CT檢查和MR平掃序列檢查一致。見表2。
MR- LAVA序列中38個病灶在動脈早期見明顯強化改變,其中23個呈不均勻強化,13個呈邊緣強化,2個呈較均勻強化,上述38個病灶呈現快進快出改變;9個病灶在動脈早期及門脈期見強化,呈現快進慢出表現,其中1個病灶表現如圖1所示;其余4個病灶動脈早期未見明確強化改變,門脈及延遲期見強化,呈現慢進快出改變。
表1CT增強、MR平掃、MR- LAVA序列檢查對病灶檢出率的比較

例
表2CT增強、MR平掃、MRI- LAVA序列檢查對病灶定性率比較

肝臟結節直徑/cm檢查方法CTMRMRI-LAVAχ2值P值≤321(53.8)28(71.8)33(84.6)8.8870.012>39(75)9(75)9(75)--合計30(58.8)37(72.5)42(82.3)6.9550.031
注:括號內為百分比

男性,65歲,乙肝病史十余年,因腹痛腹脹入院。A、B顯示肝右葉結節在LAVA雙動脈期呈典型強化,C顯示門脈期結節內強化見退出,D顯示冠狀面延遲期成像。病理結果為小肝癌
圖11例肝硬化結節病變患者LAVA多期動態掃描的圖像
3討論
在肝硬化的患者中肝細胞癌的形成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影像學對于鑒別肝硬化患者的非典型結節與小肝癌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隨著影像技術的發展,尤其是MR各種序列的出現,使精準地診斷肝硬化結節病變成為了可能,也為臨床治療提供了有效幫助。
與CT檢查比較,MRI平掃的優越性在于可清晰地顯示結節內部的成分特點:內部是否纖維化、出血、壞死等可在T1WI和T2WI得到顯示,DWI序列對于結節的檢出也有一定的意義,無須增強即可檢測出微小病灶[2],因為DWI序列可擴散掉肝內血管與膽管的信號,更加有利于小病灶的顯示[3]。
由于不典型增生結節與小肝癌的表現有很大的重疊,大部分學者認為,平掃MRI中很難鑒別不典型增生結節與肝細胞癌[4]。因為不典型增生結節的血供主要來自門脈系統,而肝細胞癌的血供來自肝動脈系統,但是少部分不典型增生結節可含不同程度的肝動脈血供[5]。有研究認為,平掃MRI總體上能發現病灶,但增強后能發現更多的非囊性病灶[6]。因此,早期病灶灌注情況對病灶診斷的定性非常重要,而LAVA序列對動脈早期的抓取比CT檢查更加精確,其7 s可以完成1次全肝掃描,且注射時間短,病灶強化峰值便于把握。而在CT掃描中,一旦峰值錯過則直接影響病灶的動態顯示。
3D LAVA序列掃描層厚僅2 mm,因此發現的最小病灶直徑為4 mm,具有更高的空間分辯率,對血供豐富的小病灶,可更能清楚顯示其邊緣與細節[7]。本組發現最小結節直徑約為8 mm,3D LAVA序列明顯提高了對微小病變的顯示能力,較CT有明顯的優越性,可以成功捕捉并顯示肝臟病變各期MR信號強度變化的特點,能夠直觀地表現肝臟局灶性病變強化模式[8]。本研究中,3D LAVA序列對病灶檢出率為100%,其可以清晰地抓取動脈早晚期肝結節的信號變化特點,準確反映病灶強化的演變情況,包括病灶強化出現早晚及強化強弱、高低等,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病灶的分化狀況[9]。本組資料中,有3個≤3 cm的病灶在增強CT上顯示結節動脈期未見明顯強化,診斷困難;而在LAVA序列上,動脈期明顯強化,門靜脈明顯消退,呈現典型“快進快出”表現,從而體現LAVA序列對肝臟小結節診斷的優越性;對于>3 cm的病灶,3種檢查方式均可清晰的顯示,并且診斷的準確率一致。因此對于早期的、≤3 cm的結節,MR- LAVA檢查就顯得尤為重要。
本研究結果表明,LAVA序列的出現對于磁共振診斷肝臟結節的價值得到提升,對于病灶大小、內部成分、血供顯示較佳,MR- LAVA序列可以提高肝硬化背景下結節的定性診斷準確率,為外科及介入手術提供良好的參考。
[參考文獻]
[1] 賈乾君.肝硬化結節分類及影像學評價[J].國際醫學放射學雜志,2010,33(6):520- 524,535.
[2] 黃澤光,謝長濃,吳永峻.MR彌散加權成像診斷肝硬化不典型癌變結節[J].中國醫學影像技術,2010,26(4):701- 704.
[3] 張小彪,郭玉林,李婷,等.3.0T MR LAVA技術聯DWI對肝硬化背景上小肝癌的價值[J].實用放射學雜志,2015(2):234- 237.
[4] CHOI B I,HAN J K,HONG S H,et al.Dysplastic nodules of the liver: imaging findings[J].Abdom Imaging,1999,24(3):250- 257.
[5] MATSUIO,KADOYA M,KAMENAMA T,et al.Benign and malignant nodules in cirrhotic livers: distinction based on blood supply[J].Radiology,1991,178(2):493- 497.
[6] COULAM C H,CHAN F P,LI K C.Can a multiphasic contrast- enhanced three- dimensional fast spoiled gradient- recalled echo sequence be sufficient for liver MR imaging? [J].Am J Roentgenol,2002,178(2):335- 341.
[7] 鄧娟.磁共振彌散加權成像聯合LAVA動態增強掃描診斷肝臟局灶性病變的臨床價值[J].醫學綜述,2014,20(13):2473- 2474.
[8] 王文超,陳敏,趙偉峰,等.透視觸發3D LAVA技術在肝實質病變及血管成像中的應用[J].中國醫學影像技術,2007,23(8):1241- 1244,1247.
[9] 李迎春,宋彬,徐雋,等.3.0T磁共振薄層動態增強序列評價肝細胞性肝癌的臨床應用研究[J].中國普外基礎與臨床雜志,2008,15(7):536- 540.
doi:10.3969/j.issn.1671- 6264.2016.02.027
[中圖分類號]R735.7; R445.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 6264(2016)02- 0252- 03
[通信作者]王澍E- mail:15189200649@163.com
[作者簡介]梁志鵬(1970-),男,江蘇鹽城人,副主任醫師。E- mail:jsyclzp@126.com
[收稿日期]2015- 08- 19[修回日期] 2015- 11- 30
[引文格式] 梁志鵬,王雪揚,王澍.3.0T MR LAVA序列在肝硬化結節病變診斷的臨床價值[J].東南大學學報:醫學版,2016,35(2):252- 254.
·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