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一篇實證研究的碩士學位論文為藍本,從研究方法論的視角對其選題、內容與結構、研究設計中的研究目的與對象、研究方法與步驟等焦點問題進行分析,肯定其亮點,指出其不足之處,并給出較為有價值的建議,以期為該主題今后的研究,尤其是在研究設計與研究方法板塊提供更多的參考價值。
關鍵詞:實證研究;研究設計;研究方法
中圖分類號:G643.8
文獻標識碼:A
收稿日期:2015-12-17
一、前言
學生的課堂參與是教學活動得以順利進行、教學效果得以保障的重要因素,國內外教育專家對此均進行了大量的研究。本文以山西師范大學韓娜所撰寫的碩士學位論文《初中英語課堂上學生參與情況的調查研究》為例, 主要從其研究方法和研究設計的角度進行分析,并就其研究步驟等提出有參考性的相關建議。
二、原學位論文的研究設計
針對我國初中英語課堂教學效率不高及“有效教學”理論的提出,筆者以實證研究的形式論述了在新課程理念下,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學生的行為參與、認知參與及情感參與的現狀,分析了其對教學效果的影響,探討了影響學生課堂參與度的各種因素。
選題:《初中英語課堂上學生參與情況的調查研究》
論文框架:①問題的提出;②文獻綜述;③理論基礎;④研究設計及過程;⑤研究結論及建議;⑥結束語;⑦參考文獻。
研究問題:①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學生參與的現狀如何?②班級類型、性別及性格等因素是否影響學生的參與?③行為參與、認知參與及情感參與的關聯性如何?
研究的對象:本文是針對初中英語課堂上學生參與情況進行調查研究。根據需要,選取某城市實驗中學初二年級英語教師的英語課進行觀察,并對被觀察教師所帶的兩個班級進行問卷調查,對部分學生進行了訪談。
研究的方法:①課堂觀察。主要是用來觀察學生在行為上表現出來的一些可觀測內容,如是否認真聽講,能否積極回答問題,小組活動中的互動情況如何等。筆者依據最近一次測試成績選出優秀、中等、不及格的三名學生進行重點觀察,了解他們的課堂參與行為是否與成績相關。② 問卷調查。問卷的產生是參考孔啟平教授的《數學教學過程中的學生參與》一書中的問卷框架,并結合初中英語教學目標、學科特點及課堂觀察的相關細節,目的是了解學生課堂參與的總體情況。
本研究采用問卷調查、課堂觀察和訪談三種方式采集收據,并對問卷結果進行編碼,最后采用SPSS17.0進行統計分析。
首先,在形成正式問卷前,在小范圍內進行測試,并進行了信度分析。本調查中通過對兩個自然班級——一個實驗班、一個普通班,共計129人發放問卷,回收有效問卷114份,有效問卷率88%,并采用克倫巴赫α系數做出信度檢驗,總體信度為0.8235。
其次,在事先沒有通知學生的情況下,在初二英語教師所任教的班級開展聽課活動,然后利用課堂觀察量表,將數據量化,并通過定量研究的方法分析數據得出結論。
最后,依據調查問卷和課堂觀察結果,對其中出現的問題,對個別學生進行訪談,形成文字結果,進行量化分析。
調查及數據分析主要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①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學生參與的三個維度及各維度下9個具體變量進行描述性分析,并對訪談和課堂觀察整理結果進行歸納分析,從而回答研究問題1。②對影響學生課堂參與的相關因素進行差異檢驗,分析其是否影響學生的課堂參與興趣,即回答研究問題2。③對學生參與課堂的三個維度、九個變量進行相關性分析,回答問題3。
通過實證研究得出的結論如下:①學生在英語課堂上的參與情況,更多傾向于認知參與及情感參與,行為參與并不多。多數初中生在英語課堂上不喜歡主動提問題,學習英語時傾向于淺層次學習,且參與課堂更多的是情感體驗。②從班級類型、性別和性格三個因素進行的調查結果顯示:初中生英語課堂參與情況與班級類型關聯不大;性別上女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普遍高于男生;不同性格的學生在行為參與上存在一定的差異。
三、基于研究方法論評析碩士論文
1.確定選題
論文的選題既要有價值,也要有一定的新意和可行性。該論文立足于作者的教育實踐結合新課程改革的相關理念,圍繞中學生英語課堂的參與展開調查研究,具有一定的價值;且通過課堂觀察法、問卷及訪談可以拿出結果,也具備可行性;其研究結果可以幫助教師更好地了解學生,從而積極轉變教學觀念,靈活運用各種教學技巧,高效組織課堂教學。
但是,不可否認的是,該選題停留在調查研究的層面上, 且中小學生對于英語課堂的參與情況大同小異,這個主題在新意方面有所欠缺。建議在了解教改趨勢的基礎上,更新思維方式,變換視角,在不同層次上審視教育活動和教育活動觀。另外,課堂參與涉及行為參與、認知參與及情感參與,如果想面面俱到,必定會大而空;可以考慮縮小話題,重點突破一個層面。
2.論文的框架
筆者覺得該論文框架略顯凌亂。第一,無前言。建議將研究的背景/問題的提出及研究的意義等歸入前言。第二,將理論基礎單獨列出,且放到文獻綜述后,顯得有些突兀。可以考慮將其歸入文獻綜述中。
3.研究設計
該論文主要采取定量研究的方法,通過課堂觀察、問卷和訪談的方式搜集數據。無論是在研究對象、研究工具還是方法上都有需改進之處。
(1)問卷是選取兩個初二班級,共計129人作為樣本。第一,初二一個年級學生成績不能代表整個初中生水平,且樣本量過小,不具備普適性;第二,教學是教與學的統一,此次調查的問卷只涉及學生,無論是問卷訪談還是觀察均未考慮教師因素。
(2)課堂觀察是依據最近一次考試的成績來選取優秀、中等及不及格三名同學作為重點觀察對象,并以此為依據進行數據統計和定量分析,顯然信度不夠高。
(3)問卷形成時采用克倫巴赫α系數做出信度檢驗,回收后采用SPSS17.0進行統計分析,但在形成之前只在極小范圍內進行測試,內部信度有值得商榷的地方。
(4)該研究在確定訪談對象時,未提及具體人數,也只說會綜合考慮學生的性格、性別、學習成績等因素,但具體細節未出現在調查報告中,那么由此得出的結論其可信度就不高。
(5)本研究停留在調查的層面上,未曾上升到實驗高度,沒有考慮干擾變量、控制組合實驗組等細節。今后的研究可以考慮從實驗角度來進行,使理論更好地服務于實踐,更具效度,更有推廣性。
四、 結語
目前國內的研究大多只限于調查,并未上升到實驗高度,本文也只是以一篇論文為例,從方法論的角度進行分析和建議,其廣度和深度有待提高。希望研究者們在未來的科研道路上可以更新思維方式,以更新的方法深入探究,更好地將理論應用到實踐之中。
參考文獻:
[1]孔啟平.數學教學過程中的學生參與[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99.
[2]李 莉,白云閣,徐少岡,等.教師課堂教學行為與學生課堂參與的關系——基于問卷調查的心理學實證研究[J].教學研究,2010,33(5):13-16.
[3]孫德玉,吳志奎.課程改革與課堂教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