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德貴
【摘要】隨著文化多元化的發展和各國文化熱潮的沖擊,傳統文化受到了越來越多的學者的重視,在課堂上對傳統文化的拯救的呼聲愈演愈烈,本文就以初中語文教學為例,通過分析當前初中語文教學的現狀,找到在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因素的方法。
【關鍵詞】傳統文化 初中 語文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3-0049-02
一、初中語文教學現狀
“語文”在新《語文課程標準》中被定義為“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作為一門基礎教學課程,它培養的是學生的聽、說、讀、寫等能力,但其作為一門人文社會學科不應僅僅局限于對學生語文能力的培養,也要在教學過程中加強對學生在文化領域的擴展與教化。
現在的中學語文課堂,大多數老師面對升學壓力,在教學過程中更注重教學內容就重點講,考試不考的內容一帶而過甚至不講。這樣的教學方式使學生失去了許多學習更多文化內容的機會。
傳統文化指的是經過文明演化匯集成的一種反映民族特質和風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歷史上各種思想文化、觀念形態的總體表征。初中語文課本中的文言文可以說是凝結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體現。在如今的初中語文課堂中,教師的教學模式基本是帶領學生通讀全文后進行逐字逐句的翻譯講解。這種教學方法費時費力且收效甚微,學生只是單純接收了老師傳授的知識,這種教學方式是平面化的,不能讓學生立體全面對教學內容進行感知。因此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感到枯燥乏味,學習吃力,文言文教學就成為了初中語文教學內容的一個重點也是難點。文言文中蘊含的傳統文化也沒有得到理解傳承。
二、初中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滲透的重要性
語文作為一門人文學科,我們不應該將其教授內容局限于文字本身,其學科特點要求我們把它與培養學生思想品德結合起來,特別是在學生人格形成重要的初中階段的語文教學中,更應該把語文教學內容上升為提高學生的道德修養、審美情趣、思想品質和文化品位于一體的學科。為了在完成初中語文教學內容的同時對思想道德方面的內容進行升華和延伸,既蘊含中國博大精深的物質文明又體現中華民族源遠流長的精神文明的傳統文化就成了其中一個重要的媒介,因此,傳統文化在初中語文教學中的滲透十分必要。
三、傳統文化在語文教學中的滲透方法
首先,教師要豐富自己的知識了解傳統文化,對現有的教學內容進行延伸。語文課程的教學中漢字的學習是基本,在向學生講解新的漢字的過程中,老師們可以結合造字法進行講解,從漢字的演變過程來剖析漢字的形成,如講解“家”字,可從其造字法分析,“宀”最早指屋子,“豕”指豬,古時候人民多在屋子里養豬,所以有豬的房子就是人生活的地方。這樣的講解方法不僅僅局限于漢字本身而是追根溯源,從傳統文化的角度對漢字的由來進行延伸,讓學生在學習漢字的同時對文化進行認識。
其次,充分利用教學工具擴展學生視野。在學習《安塞腰鼓》一類的文章時,課本內容只是文字描寫對同學們的感官刺激十分有限,為了能讓同學們更加具體地對這一傳統文化有所體會教師可以在學習過程中找到相關的視頻,在課堂上利用多媒體教學工具為學生播放,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的同時讓同學們更加形象地對傳統文化進行了解。
再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積極組織相關活動。古詩詞作為初中教學內容的重點和難點是教師教學過程中的一個困擾。但是,古詩詞也是古代先哲智慧的結晶,它們是中國五千年燦爛文化的一個縮影,教學過程中老師們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朗誦比賽,讓學生在誦讀中投入自己的情感,對詩詞內容進行二次解讀,并且通過古詩詞中常見的賞月、登高等行為了解到現在生活中的節日活動與古代的契合點,體會傳統文化的傳承。
四、結語
當代的初中語文教育應與之前的教育模式有所區別,在素質教育盛行的今天語文教育也要講求“德才兼備”,讓學生學習知識的同時加強道德修養,提高文化底蘊,初中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因素的滲透是這一目標實現的一種重要手段。
初中語文教育中傳統文化因素的滲透過程中,老師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教師自身要對傳統文化有所了解,在以語文課本為基礎的前提下在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等教學諸要素中深入挖掘,把課程同傳統文化聯系起來,教師還要充分利用教學工具調動課堂氛圍,讓學生對傳統文化產生興趣。再以課堂內容為基礎組織傳統文化的相關活動,讓同學們主動加入到傳統文化的學習熱潮中來。
參考文獻:
[1]湯飛云.校園文化的傳承與創新[A].貫徹“十七大”精神,建設先進校園文化——廣西首屆校園文化建設論壇論文集[C].2007年
[2]吳育飛,李艷靈,馬慶敏,馬子川.行動研究與科學骨干教師培訓模式的創新[A].第五屆全國科學教育專業與學科建設研討會會議論文集[C].2009年
[3]郭成,徐燕剛,張大均.新課程改革中教學觀念向教學行為轉化的條件與策略[J].中國教育學刊.20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