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青蓮
【摘要】21世紀的中國是一個與國際社會接軌的國家,得益于它高速發展的經濟以及強大的文化軟實力,目前的中國科學技術在不斷的發展創新,教育事業也在蓬勃發展,出現了越來越多的高素質人才。他們來源于國家支持的各種教育機構,比如職業教育學校,在中國的教育事業中發揮了越來越大的作用,為祖國提供了更多更好的人才。但同時也面臨著一些問題和挑戰,尤其是在中職數學教學中,中職學生自身的能力和水平有待提高,中職數學面臨著教學走向實用性的要求,不斷提高教學的效益。在本文筆者將會針對中職數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以及解決的對策發表自己的一些看法和觀點。
【關鍵詞】職業教育 中職數學 實用性
【中圖分類號】G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3-0141-02
教育,是培養人才的重要的手段,通過學校的教育,或是思想文化方面的教育,或是科學技術方面的教育,使學生不斷加深自己的知識儲備能力,不斷提高自己的水平,以達到社會的要求。但在教育中如何使學生更好的學習,存在著許多問題。職業教育是我國教育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培養了大批現代化的符合市場需求的學生,在中職學校的教學中,數學是一門必修的課程,而且比較難于掌握。那么如何在數學教學中讓學生更容易學習,是需要我們注意的,在下面的敘述中,將一一表明我對于有關方面的一些看法和觀點。
一、中職數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中職數學教學中形式化的教學目標
在大多數學校的教學過程中課堂教學占據著重要的位置,是教學最基本的一種方式,是學校培養人才的一個主要的渠道,但在目前社會發展的新的形勢之下,課堂教學中存在著諸多制約教育質量有效提高的因素,也就是說在課堂教學中存在著一系列的問題。突出的表現為教師設置的教學目標過于形式化。在目前的許多學校的數學教學中,尤其是中職學校數學教學中,教師自身在教學方面沒有足夠的重視,并沒有認識到自己的責任和義務。因此在教學的過程中往往不會過分的去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況和學生能力的提高。同時教師對于學生知識的掌握程度重視度較低,更加傾向于完成自己的教學目標,也就不會去尋找多種形式的教學手段,開放多個方面的教學資源,從而不利于學生的學習。
(二)中職數學教學中脫離生活,缺乏創新精神
縱觀我國的教育歷史長河,中國的教學雖然在不斷的進步和完善,但是其在這一過程中始終伴隨著一個嚴重的問題,就是守舊。無論是初中還是高中的教育,可以看出老師在教學中的角色僅僅是老師,和同學沒有溝通,沒有更多的交流,這是一種固有的僵化的教育教學模式,要創新,就必須要敢于去表達自己的想法和觀點。也就是要我們積極的去轉變一下教學的固有的觀念,以新的形態去學習知識,積累知識。轉變課堂中老師占主導地位的模式,充分發揮我們的創造能力和能動性。在數學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設置多個學習方式或者豐富的教學環節,讓學生在課堂中占據主體地位。教師要不斷創新自己的教學方式,符合時代發展的潮流,學會運用先進的觀念和科學技術,突出中職學校的教學理念和特色,吸引更多的學生。
二、提高中職數學教學實用性的措施
(一)數學教學中運用現代技術
在我們大多數的學校中,都存在著資金相對缺乏的情況,一些必要的設施長期缺乏,沒有能夠讓學生們更多實踐理論的機會,只能枯燥無味的聽教師的講解,對于耐力較差并且自己控制自我的能力有一些不足的學生,就會放棄學習的機會,積累不了相應的知識。借助一些先進的教學設備,在一方面可以使學生的新鮮感加強,加強學習興趣,開創一些新的思考的思路。中職學校更應該注重引進各種先進的技術去組織教學,實現中職學校教學的價值和能力,為祖國提供更多的人才。
(二)老師要轉變教學方式
在教學中,不可忽視的就是老師。我認為在中職學校的數學教學中,老師對于學生的學習是占有引導性作用的,在課堂教學中需要老師的不斷引導,才更有利于學習。
(三)中職學校的學生自己學習方式的轉變
中職學校的學生在學習能力和方法上面可能比普通高等院校的學生學習能力差,對于學習方式可能沒有更多的渠道,不能夠更好的掌握,就會導致一種現象發生,就是大多數學生在死記硬背,即使是理科的學生,只要老師講到的公式、方程就背下來,考試就不會有問題了。但對于學習數學的這門學科,是文理不分家的,對于學生來說,學習不只是背誦,更是要我們去理解,所以學生要轉變自己的學習方式,積極的去理解,把課本的問題運用到實際中去。提高我們自身的學習能力。
三、總結
數學中所運用的創新性的思維方式,是現代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只有老師和學生共同努力,去拋棄舊的應試教育中的種種問題,不斷創新,讓學生對數學感興趣,喜歡學習,愛上數學。才可以使自己的學習能力得到提高,才可以培養出更多的適應現代社會的人才,從而在以后的生存中站穩腳跟。
參考文獻:
[1]周明中.中職數學改革的實踐[J]機械職業教育.2010年第2期
[2]袁華春.中職數學應重視情感教育[J]現代教育技術.2009年01期
[3]倪中法.數學教學面向學生職業生活淺見[J]大眾科技.20011年06期
[4]高保民.數學教學與科學思維能力培養.北京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