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東
[摘 要]教與學的反思是教師和學生對教學中的行為及結果進行審視、分析,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回顧”,而是反省、思考、探索和解決教與學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本文結合新課標高中地理改革中的實踐,從不同方面進行了總結和反思,并提出了相應對策。
[關鍵詞]新課程標準;高中地理;指導
教學效果的好壞,誠然與教師的“教”有著重要關系,但作為教學活動主體的學生,能否發揮學習的內在主動性并通過相關的自主行為形成良好的課程氛圍,是影響地理課堂實效非常重要的因素之一。為此,制定針對學生行為的觀察表格進行定量、定性分析。
一、定量觀察
從課堂教學行為時間上看,兩個課例課堂上教師展示、講解時間分別占60%、13%,課堂上學生小組活動的時間分別占總教學時間的22.2%、54.4%。可見,課例二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比較重視學生小組活動,而且在小組活動前創設了較開放的情境(如果你是衢州的政府官員或當地農民,該如何發展衢江流域的農業?請說出理由),給學生留出比較充分的時間去探索和發現,學生可以自主支配時間,在合作交流中解決課堂的重難點知識,有利于學生對知識的探索,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這樣的課堂符合新課程要求,屬于“學生自主取向”的課堂。而課例一教師一個人圍繞課本唱“獨角戲”,雖然有小組活動,呈現的問題也具有一定探究性,但是問題開放性較差,給小組活動的時間較少,學生完全沒有自主取向,也沒有實驗、合作交流與自己解決問題的時間與機會。這樣的課堂教學,屬于“教師主導取向”的課堂。可以看出課例一的課堂教學中學生回答問題的人數少,且不主動回答問題。對于課堂重難點知識,仍靠教師講解,并不能自主生成,屬于被動式學習。課例二中學生更為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回答問題人數多,且回答有創意,如政府方面可以像田納西河流域一樣充分利用衢江的水資源,建設一些水利工程,從而發展漁業、養殖業等農業;農民方面可以充分利用流域的地形、氣候、土壤等資源,因地制宜發展農業,如茶園、橘園、水稻種植、漁業等,追求經濟效益;不管是政府還是農民,在發展農業時都要注意生態環境的保護。同時也有學生主動提問:隨著氣候變暖,衢江流域是否可以種植些熱帶水果,從而增加農業的經濟效益? 流域的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矛盾嗎?其中,學生的第二個問題本來是教師想追問的,可是沒想到學生自主提問。教師便抓住學生提問展開討論。
二、從女學生角度看真的不容易
經歷第一學期的學習,不少高一女生發現原來地理并非如初中時那樣,學學地區、看看國家,好像走馬觀花;上課走神也能在考試前翻翻書就能一切搞定,哪怕不看書,只要一本地圖冊在手便能輕易在考場上過關斬將,因為考試是可以查閱地圖冊的;日常的地理作業只是偶爾為之,且易如反掌。而現在上課稍不留神便“腸梗阻”,不僅每一篇目的知識環環相扣,而且地理課仿佛隨時會考察數理化、檢測政史地,而作業與試卷上時時出現“生活物語”、“時事熱點”,眼熟手生是常事。
分析上述現象,主要有以下五大原因:
1.與初中地理以簡單的人文內容為主的特點相比,高一地理更體現出了綜合性學科的特點,要求學生能在學習時文理相通,綜合運用才能學好地理。其中上冊凸顯理科綜合,下冊顯現文科綜合的特點。因此高一女生常常糾結于地理究竟是屬理還是歸文的問題。
2.高一地理更追根溯源,要求把握地理事象的前因后果,因此對學生的分析理解與運用的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不少高一女生在經歷初中尤其是中考時高密度、專題性的應試訓練后,比較習慣采用識記的學習方式而疏于理解,因此常常出現難于舉一反三的問題。
3.教材內容的系統性更強,因此知識點環環相扣,缺一不可。如果哪一處學習中小洞未及時縫補,很可能導致下階段的大洞補不了的現象。此外,高一地理課堂的教學容量與知識難度均大幅提升,且與初中地理知識并非一一銜接,更有不少學習內容是屬于零起步。這對于學生的學習基礎、學習習慣以及學習毅力是一次較大的挑戰。而不少高一女生對于地理學習的思想準備往往不足,仍停留于初中時地理簡單易學的印記中,上課可聽可不聽,考試前突擊背記一下即可。
4.生活即知識,知識即生活。高一地理更關注考察學生對地理知識的運用,考察學生能否運用已有的地理知識解釋生活現象,解決生活中的地理問題。這與初中地理教學思想應是一脈相承,但是涉及領域更寬更深,這要求學生善于發現日常生活、時事熱點中的地理信息,善于聯系、思考和運用。這些不僅是地理教材所無法呈現的,也并非能在現實課堂中逐一講解的。而女生相比男生在日常生活中的關注點卻大相徑庭,她們對人文話題更感興趣,而比較疏于關注身邊的科學與社會時政,因此試卷中諸如此類的習題往往會困擾女生們。
5.自然地理更體現理科綜合,不僅講究事物分布的空間感,而且要求思維的邏輯與多元;不僅要求善于捕捉各類圖表中的信息,而且能分析解讀各種信息之間的相關性。這對于高一女生來說無疑又是一種挑戰。她們相對男生雖更擅長表達,但較弱于空間思維;雖觀察細致,但較弱于推理與歸納,因此圖表閱讀與分析也是高一女生需要努力邁過的一道坎。
綜上,高一女生在地理學習中由于自身的興趣指向、學習基礎、學習方式與學習習慣等等特點會導致學習初期即遭遇地理內容綜合性強、理解與運用要求高的困擾。不少女生表示:課堂似乎聽懂了,回家看書做題頭又暈了,面對作業常常會無從下筆,但課間請教老師又似乎能一語驚醒夢中人。
三、痛并快樂著教學反思
1.研讀《高一地理學科基本要求》,甄選內容,合理安排教學節奏在《高一地理學科基本要求》中羅列出了識記、理解、簡單運用與綜合運用的四級層次。對于教學專題中主要屬于識記或簡單理解層面的內容,課內選擇少講甚至不講,通過學案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對于要求理解與簡單運用,尤其是綜合運用層面的知識點,課內安排相對較多的學時,并在教學中注意適當融入經典的案例分析或例題解析,以便引導學生學會如何運用所學知識解釋生活或時政中的地理,如何進行解題。在40分鐘的一堂課中,通過圖表閱讀、例題講解、熱點探討等教學活動鼓勵女生積極投入課堂,熱情參與學習活動,讓多維互動打破教室的沉悶,使教學節奏能張弛有度。
2.關注生活,以案例或熱點話題增添教學內容的生動性、趣味性與實用性 教材中原有的教學內容因教材篇幅、教材滯后等因素的影響,在表述知識點時往往言簡意賅,缺少實例與熱點,因此內容稍顯枯燥,但內涵深刻。于是在解讀教材中投其所好,尋找社會熱點話題,通過增補實例以豐富教學內容的生動性、趣味性,有效拉近了教材與女生之間的距離,增強了課堂的親和力與學習的有效性。譬如在《工業區位》一課中,我從展現輕薄精巧的IPAD2與百變女郎芭比娃娃入手,提問“假如你有一筆充足的資金,想開辦一家工廠,或加工生產“芭比娃娃”?或研發生產“IPAD”?建廠之前,你會作哪些方面的考慮?”,頓時,果粉與芭粉自然分成兩派,各自為陣各抒己見,最終共同得出了影響工業區位的主要條件。相比教材中的“鋼鐵工業的區位條件分析”, IPAD與芭比的話題相對女生更具吸引力,因為它們就存在于女生的生活中。
在新課伊始或結束前,教師也可以設計或甄選一兩題既能承上啟下又能體現課堂知識綜合化的例題,這有助于學生鞏固對知識的消化理解并學會知識遷移,教學需要教師的耐心、恒心、專心和不斷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