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陽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商學院,湖南 長沙 410004)
?
推進湖南省生態文明建設的對策探討
和陽
(中南林業科技大學商學院,湖南 長沙 410004)
摘要:黨的十八大報告將生態文明建設列入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五位一體”總布局,將其提到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湖南省積極貫徹落實生態發展這一主題,但目前存在公眾生態文明意識薄弱、工業企業污染較為嚴重以及生態文明制度不盡完善等問題。因此,探索加快該省生態文明建設進程的對策有很大意義。
關鍵詞:生態;生態文明建設;對策建議
黨的十八大作出了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決策,在十八大報告中提到:“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1]2015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強調,生態文明建設水平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要適應。這都體現了我國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關注。湖南省《關于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推進“兩型社會”建設的決定》中提出“要走生態環境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促進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社會相協調,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這表明湖南省對生態文明建設及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高度重視,為推進湖南生態文明建設奠定了基礎。
1生態文明建設的內涵與意義
1.1生態文明的內涵
“生態文明”由“生態”與“文明”兩個詞合成。“生態”一詞源于古希臘,原意是指房屋、家庭,19世紀中葉以來具有了現代意義,主要是指自然界諸系統之間的交錯復雜關系。“文明”是指人類社會的進步和開化狀態。因此,一般來說,“生態文明”是指人類社會在改造自然造福自身的過程中為實現人與自然和諧所付出的努力及其獲得的全部積極成果。
生態文明是社會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與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對應。物質文明表現為物質生產力的進步與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高;政治文明表現為人們政治理念的進步與政治制度的完善;精神文明表現為精神生產的進步與精神生活的滿足和提高;生態文明就表現為人們的生態意識的增強、生態制度的完善和生態環境的改善等。
同時,生態文明也是一種文明類型。它是以生態產業為核心產業的文明形態,是后工業文明時代的文明類型。生態文明包括一系列為促進資源能源節約和環境保護而建立起來的組織機構和制度規范以及人們在生態文明觀念指導下和生態制度的規約下所采取的生態實踐活動。
1.2生態文明的意義
(1)建設生態文明,既繼承了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又反映了人類文明的發展方向。
中國傳統文化中固有的生態和諧觀,為實現生態文明提供了堅實的思想源泉。生態倫理思想本來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要內涵之一。中國道家提出“道法自然”,強調人要以尊重自然規律為最高準則,以崇尚自然、效法天地作為人生行為的基本皈依;強調人必須順應自然,達到“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境界。中國歷朝歷代都有生態保護的相關律令。如《逸周書》上說:“禹之禁,春三月,山林不登斧斤。”這些無一不閃爍著生態智慧的光芒。
(2)建設生態文明,既有利于實現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又有利于改善生態環境、提高人民生活質量。
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也積累了不少矛盾和問題。能源和其他資源的消耗增長過快,生態環境惡化問題日益突出。提出建設生態文明,既是基于我國生態環境問題日益突出、資源環境保護壓力不斷加大的新形勢而做出的戰略決策,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保障,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緩解生態環境壓力、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必然選擇。
2湖南生態文明建設存在的問題
2.1公眾的生態意識薄弱
人們的生存和發展離不開生態環境,一直以來人們與自然相互作用,其關系從人對自然的畏懼、崇拜到后來的征服與藐視,尤其是科學技術水平的提高,人們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欲望便不斷增強。大量自然資源未能充分利用,造成資源過度利用等問題。生態問題已是當今社會無法避免的熱點問題。隨著生態環境的逐步惡劣,人們對環境保護的意識也在不斷提高,但是其關注點只局限于與自身生活較為密切的問題上,并沒有對社會生態環境問題進行廣泛的關注。而且,公眾對于生態環境的破壞,只關注直接影響而忽略了間接影響,使得危及生態環境的關鍵因素被忽視,這極大程度影響了生態文明建設的進程。除此之外,人們對于生態環境的保護這一問題缺乏深刻的了解,生態意識極為薄弱,環境保護的道德責任感有待加強。
2.2工業污染嚴重
(1)工業企業的污水排放量呈增長趨勢
在2010年,湖南省工業企業污水排放量為37472.09萬立方米,2011年工業企業污水排放量為34072.63萬立方米,由于工業企業效益減少以及政策施壓等因素的影響,工業污水排放量有所減少,但見小幅度極低。隨后,該省工業污水排放量由2012年的55636.12萬立方米增長到64037.15萬立方米(如表1所示),增長幅度大。總的來看,湖南省工業企業污水排放量呈加重趨勢(見圖1),有效治理污水排放這一問題迫在眉睫。

表1 工業企業水消費情況 單位:萬立方米
數據來源:《湖南統計年鑒2011—2014》

圖1 工業企業2010年—2013年污水排放量統計圖
數據來源:據《湖南統計年鑒2011—2014》數據整理所得
(2)二氧化硫(SOZ)排放量情況不容樂觀
由表2可以看出,湖南省二氧化硫排放量呈逐年遞減的趨勢,由2010年801300噸下降到2013年641321噸,但是其環比下降率逐年減少。2011年二氧化硫排放量685529.6噸,相比2010年,環比下降率為0.144%,2012年二氧化硫排放量644960噸,相比2011年,環比下降率為0.059%,2013年二氧化硫排放量641321噸,相比2012年,環比下降率為0.006%。環比下降率呈逐年降低的趨勢,情況嚴峻(見圖2)。

表2 湖南省2010年—2013年二氧化硫排放量 單位:噸
數據來源:《湖南統計年鑒2011—2014》

圖2 湖南省2010年—2013年二氧化硫排放量環比下降率趨勢圖
數據來源:據《湖南統計年鑒2011—2014》數據整理所得
2.3生態文明建設制度不盡完善
制約生態文明建設進程的是生態文明建設制度的相對滯后,湖南省在有關生態文明建設方面雖然制定了相應的政策法規,但是有一些條款并沒有及時更新,沒有順應社會發展,不能深刻反映出隨著經濟發展衍生的各種生態問題。同時,由于政策法規的不完善,使得執法部門在面對各種社會中存在的生態問題時,不能有效地識別并對違規行為采取懲治措施。除此之外,政府錯誤的政績觀,只重視政績工程,而忽略生態環境的破壞,生態環境考核拋之腦后,僅僅力推經濟發展[2]。
3推進湖南生態文明進程的對策
3.1提高公眾對生態文明的認識度
生態文明需要公眾真真正正的去落實而并不只是一句簡單的口號。提升公眾環境意識,有助于普及和傳播環境保護的科學知識,提高公眾對環境問題重要性的認識,提高他們的環境保護技能,樹立正確的態度,最終體現為全社會愿意為環境保護、建設生態文明采取實際行動。因此,使環境保護意識、生態文明意識深入人心,在全社會形成與生態文明相適應的價值觀、道德觀、倫理觀,是推動建設生態文明的必然要求。同時,建設生態文明,公眾的積極參與是源泉和動力。建設生態文明,實現經濟、社會、環境的共贏,關鍵在于人的主動性,也只有廣大人民群眾積極參與環保事務、樹立環保行為才能實現。培養公眾的生態文明意識,需要推進生態資源保護的宣傳進程并加強其宣傳力度,以此來提高全社會的生態文明意識等公共意識。并且,利用各種方式來宣傳資源節約和資源再生的意義,樹立和提高公眾尤其是各級決策者的資源意識、生態意識和環境意識[3]。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紙、互聯網等現代化的宣傳工具,推出一些資源利用和保護的科普知識和公益廣告,并組織出版一批資源利用和保護的科普讀物,將資源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的相關知識列入學校教材,培養大眾資源節約與保護環境的意識。同時也要使得信息公開化,通過信息公開,把環境利益從政府一元獨占向政府、市場、公眾三元分享的趨勢發展。改革政府包辦的生態環境保護機制,建立政府主導、市場推進、公眾參與的現代環保機制,強化公眾生態環境保護的責任感。
3.2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優化資源配置和產業布局,解決產能過剩、核心技術缺乏、產品附加值低的問題,解決低水平重復建設和地區產業結構趨同的問題。必須加快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提高產品質量和市場競爭力。要加強政策引導,鼓勵企業跨行業跨區域跨所有制兼并重組,利用市場倒逼機制促進優勝劣汰。以擴大國內市場應用、重要關鍵技術攻關為重點,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健康發展。積極推動信息化和工業化融合,加快建設新一代信息基礎設施,促進信息網絡技術廣泛應用。堅持生產性服務業和生活性服務業并重,現代服務業和傳統服務業并舉,進一步發展壯大服務業。以此來切實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在生產、流通和消費等各環節建立起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的循環經濟體系,在廢棄物處置的全過程中,最大限度地提高資源的利用率,減少能源消耗和污染物的產生真正實現低能耗、低污染和低排放的目標。開展節能降耗,發展低碳能源,倡導低碳生活,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進程。
3.3完善生態文明建設制度
政府要在生態文明建設中科學決策、依法決策,以政策法規形式將生態文明建設的指標、標準以及執法規范化,并及時進行更新。針對生態文明建設各項指標不合格這一現狀,可以參考相關地區的指數、指標,分階段地進行更新和規范,由此來解決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出現的制度不完善。此外,可以先出臺一些意見或規定,待條件成熟后制定相應政策法規,以法的形式規定相應的指標、考核及獎懲辦法。而且要將生態文明的建設納入政府領導的政績考核中,把“青山綠水”作為一個重要的指標,不再只注重看得見的政績工程,建立環保責任制,環境風險評價機制以及有效的公眾參與機制,讓每一個人都參與到生態文明建設事業中來,建構起生態文明制度的“無縫之網”[4],充分發揮政府在生態文明建設進程中的帶頭作用。
參考文獻:
[1]胡錦濤.堅定小移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而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人民日報,2012-11-09.
[2]張志強.生態文明建設的現狀與對策建議[J].湖南農業學,2013(11):117-120.
[3]祁瓊.生態文明建設現狀及對策分析[J].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2015,15(4):25-27.
[4]陳肇雄.大力推進湖南生態文明建設[J].中國經濟時報,2014-08-27:1-2.
The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Hunan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HE Yang
(Business school,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of Forestry and Technology,Changsha,410004)
Abstract:Party's eighteen big report be included in advancing the caus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of the “five one” the total layout,it referred to an unprecedented strategic height.Hunan province actively implement the ecological development of the subject,but there is the public's awarenes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s weak,the industrial enterprise pollution is more serious,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system not perfect and so on.Therefore,exploring speed up the process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in the province,the countermeasures has great significance.
Key words:Ecological;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countermeasures
中圖分類號:F326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1-1602(2016)06-0100-03
作者簡介:和陽(1991-),女,漢,河北邢臺人,在讀研究生,管理學碩士,中南林業科技大學,研究方向:林業經濟理論與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