紀琳


摘要:本課題對廣西高校翻譯課程現狀調查問卷進行了因子分析,發現在現有的翻譯課程教學中,翻譯實踐的環節十分欠缺,因此在教學改革中應具有針對性教學環節,以使教學與市場實踐之間形成良好的銜接關系。
關鍵詞:因子分析;翻譯教學
引言
英國語言學家J.C卡特福德(1965)認為,“翻譯是用一種語言文本來代替領一種語言文本的過程”。前蘇聯翻譯理論家巴爾胡達羅夫(1985)認為,翻譯是一種語言的言語產物在保持內容的情況下,改變為另一種語言的言語產物的過程。英語翻譯教學是英語專業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也是更具有實踐意義的課程。許鈞(2000)指出:“在翻譯教學中,重語言知識傳授,輕翻譯轉換技能的培養的情況比較普遍。”此外,翻譯教學也缺乏與翻譯市場實踐之間的有效連接。因此本課題以廣西高校為調查對象開展問卷調查。通過電子郵件咨詢、問卷郵寄等方式,隨機抽樣選取英語專業三四年級學生,發放紙質版和電子版問卷10020份,有效回收試卷10018份,剔除無效問卷18份,共計有效問卷1000份,并對數據進行因子分析。
一、基于翻譯教學課程問卷的因子分析
KMO 和 Bartlett 的檢驗
取樣足夠度的 Kaiser-Meyer-Olkin 度量。 .815
Bartlett 的球形度檢驗 近似卡方 9788.984
df 210
Sig. .000
上表檢驗結果表明:分析數據的KMO檢驗值為0.815,數值比較大,說明該問卷適合進行因子分析。Bartlett球度檢驗結果顯示,近似卡方值為9788.984,數值比較大,顯著性概率為0.000(P<0.05),因此拒絕Bartlett球度檢驗的零假設,認為數據適合做因子分析。
在因子分析過程中,采用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Factor Analysis),并以正交法(Varimax)進行因子旋轉,抽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特征值大于1的公共因子共有7個,7個因子的總方差解釋率為65.026%,所以認為涵蓋了大部分變量信息,因此,選取前7個因子作為公共因子。一般而言,通過初級變換得到的因子載荷差異不大,實用價值不高,因此本文采用方差最大旋轉法,得到旋轉后的因子載荷,如下表。
通過參考成份值的大小,以及各因子所包含測量項目的內容和共同特征作為命名依據,分別對代表21個測量項目的7個因子進行命名,名稱及具體含義闡述如下。第一個公因子在解決翻譯問題的能力、對本學科的興趣提高、意識得到增強和翻譯技能具有較大的載荷。該因子命名為學習效果。第二個公因子在筆譯練習、考試外,有豐富的社會翻譯實踐經驗、了解翻譯行業的工作流程、熟練運用翻譯技術、參加過翻譯資格的考試具有較大的載荷。該因子命名為翻譯實踐。第三個公因子在教師具有豐富的專業知識、較高的翻譯理論素、具有豐富的翻譯實踐、注重介紹本行業發展動態有較大的載荷。該因子命名為師資力量。第四個公因子在愿意從事和筆譯有關的工作有較大的載荷。該因子命名為從事翻譯工作意愿。第五個公因子在課程設置針對性實用性強、課時量適中、內容難度適中有較大的載荷。該因子命名為課程設置合理性。第六個公因子在小組合作化學習比個人學習更有效有較大的載荷。該因子命名為教學模式。第七個公因子在教材滿意度有較大的載荷。該因子命名為教材滿意度。
以上面的因子分析為基礎,計算各個維度的得分情況。
從以上的結果看出,均值的排序從大到小依次為師資力量、教材滿意度、課程設置合理性、從事翻譯工作意愿、學習效果、翻譯實踐。特別是翻譯實踐的均值為2. 5277,說明調查對象的滿意水平較低,需要重點加強。
二、結語
根據對廣西高校進行的翻譯課程問卷調查進行因子分析發現,翻譯教學在教材、課程合理性、學習效果等方面并不理想。尤其是在翻譯實踐上有很大的欠缺。因此在翻譯教學改革中需要具有針對性的調整,著重加強學生在翻譯實踐上的學習與鍛煉,將教學與實踐掛鉤。
【參考文獻】
[1]J.C.Catford.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5
[2]巴爾胡達羅夫.語言與翻譯[M].北京: 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85
[3]許鈞.外語教育:新世紀展望———應該加強翻譯教學改革[J].外語研究,20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