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蕾S
摘要:聾人大學生作為大學生中的一個特殊群體,在學習心理、情緒管理、人際交往、就業、家庭環境、學校環境、社會環境等方面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問題。高校輔導員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入手,采取“以人為本,柔性管理,全方位滲透”的方法,抓住學生的心理,對癥下藥,做好教育引導心理疏導,與學生自我管理相結合,發掘他們的潛能,發揮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提高自身的主觀能動性和約束力。
關鍵詞:輔導員;聾人大學生;柔性管理;策略
一、“柔性管理”的含義
“柔性管理”是與“剛性管理”相對應的。“剛性管理”是以規章制度為中心,用制度、紀律和獎懲等手段進行管理。而“柔性管理”則從以人為本的角度出發,根據共同的價值觀和文化觀進行管理,采取非強制性原則,根據管理對象的特點發掘管理對象的主觀能動性,尊重管理對象自身的特點,從人的心理、行為和形象等方面去實施,使管理變得具有情感性,具有親和力,調動管理對象自我管理的積極性,肯定重于否定,激勵重于控制。以這種“柔性管理”方式進行聾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培養他們的主觀能動性,提高他們自我管理的積極性,發掘自身潛力,具有深刻意義。
二、聾人大學生的心理特征
聾人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與普通大學生相比相對較低,聾人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發生率較高的因子依次是強迫癥狀、偏執、人際關系、抑郁等。 在情感上,聾人大學生普遍存在孤獨感和自卑情緒。由于學習和心理方面的某些缺陷,聾人的行動受到不同程度的限制,其行為容易受到挫折。普通學生存在溝通障礙,久而久之便產生了孤獨感。聾人在學習生活和就業等方面所遇到的困難遠比普通人更多,且難以得到足夠的理解和幫助,甚至常常受到厭棄與歧視,極易使他們產生自卑情緒。影響聾人大學生心理特征原因有主要有兩方面:個體原因和社會原因。個體原因主要是由聽覺障礙引起,聾人喪失了聽力,靠手勢語言和別人進行交談,易造成他們的多疑心理。社會原因包括三個方面。①家庭因素。大部分聾人大學生的父母不懂手語,無法與子女很好地交流;②學校因素。聾人大學生中等教育是在封閉的學校環境中進行的,大多數是寄宿在學校,造成其生活、交往和社會能力相對較差;③社會因素。由于聾人大學生融入社會比較困難,加上社會上存在一些歧視和不公平現象,會更加傷害他們的情感,加劇他們的自卑心理和敵視心理。
三、聾人大學生心理問題產生的原因分析
(一)學習心理問題。(1)學習目標不夠明確。入校后脫離了原來特殊學校人盯人的管理機制,學習的自信心和動力明顯不足,不會制訂學習計劃,明確階段學習目標,呈現出茫然、模糊、機械的學習狀態。(2)學習的合理科學性不夠。缺乏主動性,對老師的依賴性很強。進入高校后,面對以自主學習為主的方式,尚不能更科學、更有效地合理安排時間,沒有掌握基本的學習策略。(3)學習期望上表現出較強的偏執心理。多數聾人大學生對進入高校學習能夠改變命運抱有很高的期望,學習中“眼高手低”的傾向十分明顯,忽視文化基礎課和思想品德課的學習。
(二)情緒管理問題。聾人大學生不能及時有效地理解他人和被他人理解,自卑和自尊相交織,無法以積極的心態面對自身的殘疾,容易多疑。處于青春期的聾人大學生,容易出現高強度的興奮、激動,或是憤怒、悲觀。有研究表明,聾人大學生個體的偏激心理相對顯著,存在自我評價不客觀、自我發展目標模糊等問題,容易產生嚴重的悲觀情緒和挫折心理。生活中,他們更易于接受聾人群體的思維方式和情感召喚。
(三)家庭社會因素。1.家庭因素。類似家庭關系緊張、家庭教育方式不當、過度貧困、出現意外事件等不良的家庭環境,易造成家庭成員的心理異常,易造成孩子孤僻、抑郁、消沉或易沖動、粗暴、富于攻擊性等不良情緒狀態。2.社會因素。當今中國是一個開放、多元化的社會,各種矛盾、沖突、競爭日益加劇。聾人大學生開始接觸社會生活中一些消極、丑惡的現象,也會遭受社會上殘疾人受歧視、就業難、工作中同工不同酬等問題,而由于自身生理局限、社會生活經驗的缺乏以及看待問題的片面性,他們往往會義憤填膺、灰心絕望,感到無所適從,更加傷害他們的情感,加劇他們的自卑心理和敵視心理。
四、輔導員對聾人大學生“柔性管理”管理的策略
(一)加強服務意識,堅持以人為本。殘疾人教育事業是政府公共服務的內容和責任、是社會文明的標志,是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的重要內容。我國高校應順勢而為,改善管理制度,配備專職輔導員,對殘疾學生提供符合其特殊需要的特殊服務,積極了解聾人大學生的特殊需求,爭取學校的財政資助對殘疾學生的服務,在條件許可的前提下為聾人大學生提供更好的教育和服務,樹立“生命如花”的教育理念 。
(二)尊重差異,促進聾人大學生個性發展。首先要關注每一個聾人學生,體諒他們的生理缺陷,理解他們的心理需要,尊重他們的自主性,相信他們的潛能。其次,讓學生明白老師是尊重他們的想法并且欣賞他們的。由于輔導員作為正常人和聾人之間還是有差別,不能完全體會他們的感受和思想動態,這要求輔導員有過硬的思想政治素質和高尚的職業道德素質,自我調節和管理的能力以及適應能力,并且獲得更多的關于聾人心理的知識,用更新穎、靈活的方式來管理聾人大學生。
(三)營造適合聾人大學生的成長環境。一方面要豐富校園文化生活,舉辦和聾人大學生相契合的學術講座、召開名人論壇等,也要鼓勵聾人大學生走上各式各樣的“舞臺”展示自我、鍛煉自我。激勵聾人大學生走向社會,多參與社會實踐,了解社會,鍛煉出不怕挫折,擁有平和心態的素質。另一方面通過各種方式提醒聾人大學生注意保護自身的安全和權益,宣傳社會生存知識,同時凈化聾人大學生的生活環境。
(四)調整教學管理方式,幫助聾人大學生明確學習目標。高校要針對聾人大學生視覺特點好、直觀記憶強、動手模仿能力強的特點,探索出版適合聾人大學生身心及學習習慣的校本教材,采取他們喜歡的形式組織教學,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特別要重視社會實踐訓練和現代教育技術的作用,鼓勵教師創新教學方法,利用多媒體,多開實踐課,進行互動式教學,帶領他們到職業教育現場開展實操訓練,使他們真正掌握一技乃至多技之長,從而激發他們學習的動力,使他們的大學生活煥發出勃勃生機。
(五)重視和加強聾人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學校要創設無障礙的物質環境,使聾人大學生所處環境更加合理化和人性化。開展好獎、助、貸、勤、免、補等活動,讓其真正體會學校的溫暖。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鼓勵他們積極參加體育鍛煉和社團活動。發揮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主渠道的作用,自覺利用心理輔導的理論和方法大力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建立心理互助機制,為他們提供更多交流溝通的機會。
(六)提高培養質量,加強就業指導。高校也要有強烈的就業市場意識,善于“推銷”學生,積極聯系殘聯部門開展專場招聘,創造就業機會。聾人大學生要轉變就業觀念,把握政策導向,到農村到基層去尋找適合自己的工作。同時要積極參加各項培訓,豐富提高職業技能,為在工作中積蓄發展潛力或再次就業時尋找滿意的工作打下基礎。有一技之長的聾人大學生不妨樹立創業意識,走個體就業之路。
【參考文獻】
[1]傅強.高校輔導員的職業化發展與專業化培養研究[J].教育科學,2011(06)
[2]王娟.聾人大學生常見心理問題、原因及教育對策[J].教育與職業,2012(11)
[3]李華平.論普通高校殘疾大學生心理特點及教育對策[J].[J].中國特殊教育,20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