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的《成本會計》課程教學,在教學內容、教學手段、組織教學的角度、考核和實訓體系等方面與高職教育培養 “技能型”、“實用性”人才的培養目標還有一定距離。本文將分析《成本會計》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探討以工作過程為導向,改革和創新課程教學和實訓的方法,以提高教學效果,將學生培養成具有較強的實際動手能力,能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高素質、高技能的應用型專門人才。
【關鍵詞】工作過程;成本會計;教學改革;創新;實踐
一、 引言
2015年7月教育部發布了《教育部關于深化職業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若干意見》,文件中指出“職業教育應強化教育教學實踐性和職業性”“推進專業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緊貼崗位實際工作過程,更新課程內容,要把職業崗位所需要的知識、技能和職業素養融入相關專業教學中”“充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作用,積極探索和構建信息化環境下的教育教學新模式。”根據文件精神,反思當前我們的《成本會計》教學,在教學內容和手段、組織教學的角度、考核和實訓體系等方面都存在一些問題,我們在教學實踐中已進行了一些改革,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離國家對職業教育的要求和用人單位的需求還有一定距離,本文將對存在的問題進行深入剖析,并針對問題提出一些具體改革措施,以提高我們的教學質量,培養應用型和技術技能型人才。
二、成本會計教學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內容脫離學生就業實際
高職院校使用的《成本會計》教材內容幾乎就是在本科《成本會計》教材基礎上的縮減版,其中成本核算部分的內容幾乎沒有區別。眾所周知,本科學生和高職學生就業方向是不同的,本科學生主要是在大中型企業就業,而高職學生則主要集中在中小型企業尤其是小型企業。中小型企業尤其是小型企業生產工藝過程更簡單,定額管理落后,學生學習的一些內容(如產品成本計算的定額法等)在實踐中根本用不上。另外教材中所舉的一些案例太過特殊,脫離實際,學生學習這樣的內容,到了實際中無法解決具體問題。以動力費用(電力)分配為例,幾乎所有教材所舉案例都只有一個電價,都在闡述總電表度數與分電表度數之和相等的情況下電費如何分配。工業企業在實際生產中使用的電分為兩種,即照明用電和動力用電,二者的電價是不同的。企業各車間和部門的照明用電和動力用電一般分別裝有電表,企業按總電表的度數交電費,按分電表度數分配電費,但分電表的度數之和可能就不等于總電表度數。若企業同時使用不同電價的兩種電,當分電表度數之和不等于總電表度數,這時我們的電費該如何分配,教材就沒提及了。對這一問題若老師不結合實際工作予以補充,學生一到工作崗位遇到該問題就會不知所措。因此可以說現有教材教學內容安排無法適應高職高專培養高素質、高技能人才的要求。
(二)在課程教學和考核方式上沒有將信息技術與《成本會計》理論課程進行有效的整合,脫離時代的發展需要
當今世界是信息化的社會,以計算機、多媒體和網絡為核心的信息技術使會計工作方式發生了革命性的的變革,會計電算化、辦公自動化已是會計工作的常態。這就要求我們的成本會計教學必須順應時代的發展,將信息技術充分融入到成本會計教學過程中。當前,多媒體技術已廣泛應用于成本會計教學中,“課堂板書+PPT”是《成本會計》教學的主要形式。成本會計主要是通過表格的形式反映各種成本費用計算分配方法和成本核算流程的,現在的教師都以PPT輔助教學,但PPT上的圖表看不到數據計算過程,一張圖表就需一張PPT,不能反映成本歸集分配核算的全貌,教師在講解過程中過分依賴PPT直接演示,對于涉及到成本核算的大量表格和數據直接呈現給學生,沒有過程體現,學生搞不清數據的來龍去脈和填置順序,理解起來非常困難,這將嚴重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許多中小企業在實際工作中成本核算表格包括會計報表等主要是通過Excel表來編制的。可以說單純以PPT來進行成本會計的圖表教學是極其不恰當的,既不利于學生對成本核算方法和流程的掌握,又脫離客觀工作需要,必須進行改革。
傳統的《成本會計》課程的課后作業、平時測驗和期末考試大都是書面形式。而在會計實踐中,表格的編制填寫都是通過計算機來完成的,手工編表這種練習和考核方式是極其落后的,脫離時代的發展需要,也脫離了會計工作的客觀實際。
(三)組織課程教學的角度陳舊
傳統的《成本會計》教學基本上是“教師講學生聽,教師考學生背”的公式化教學,教師授課主要是按教材內容“滿堂灌”,生怕少講一個知識點,至于這個知識點學生在實際工作中如何用卻不做過多關注,這種“本本主義”不能實現高職院校培養“技能型”“實用性”人才的培養目標。如成本會計的核心內容之一是成本核算流程,我們的教材對成本計算的基本流程只做了簡要介紹,對材料費用、工資費用、折舊費等費用的具體核算流程沒做明確的闡述,若老師不結合實賬做詳細的說明,學生對具體的核算流程認識不清,踏上工作崗位一接觸實賬就不知所措,導致學生雖掌握了理論知識,在實際工作中卻難以做到學以致用。
(四)在教學過程中忽視與其他相關課程知識的融合
會計專業設置的課程有《基礎會計》《財務會計》《成本會計》《會計電算化》等課程,設置這些課程是因為會計實踐工作是一個系統性綜合性的工作,其具體的工作過程是多門課程知識的綜合應用。以工資核算為例,計算分配工資要用成本會計的知識,編制工資計算分配表格要使用計算機基礎中Excel表編制的知識或會計電算化的知識,表格的審核需用基礎會計中的知識,依據表格做分錄卻是財務會計所講授的內容。這就要求學生不僅要學好各門課程的知識,還能將各課程的知識融會貫通,綜合應用,將來走上工作崗位才能勝任會計工作。高職學生普遍對所學課程知識的綜合應用能力較差,雖然教師會有意識的啟發學生對所學知識前后聯系,綜合應用,但絕大部分的教師是針對所授同一門課程而言,很少有教師在教學中會結合會計實踐工作,將所授課程的知識與其他相關課程的知識融會貫通地向學生講授,這不利于培養學生系統性的專業技能。
(五)實訓組織方式不合理
在《成本會計》理論課程完成后,高職院校大都會安排相應的實訓課程,以培養學生對成本核算理論知識的實際應用能力。在具體的實訓方式上一些學校采用全手工實訓,一些學校利用軟件來進行實訓。依據筆者十年的會計從業經驗,這兩種實訓方式在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上都各有弊端。
采用全手工方式實訓,會計憑證的填制、成本核算表格的編制,賬簿的登記,報表的編制都是通過手工完成,這樣雖然能讓學生對會計工作過程尤其是成本核算流程有較深刻的認識,卻脫離了會計工作實際。當前的會計工作,辦公自動化已實現了全覆蓋。即使是沒有實現會計電算化的企業,對成本核算表格和會計報表的編制,甚至是賬簿的登記,都不再是手工操作,而是利用Excel表來完成。Excel表在會計實踐中的應用尤其是成本核算中的應用及其廣泛,Excel表的編制應用能力已是會計從業人員的一項基本技能。采用全手工的方式來進行成本核算技能的培養是不合適的,落后于時代的需要,嚴重影響學生的職場競爭力。
對成本會計知識的學習和應用來說,掌握成本核算的方法和流程是重中之重。采用會計軟件來進行實訓,雖契合了時代的發展和會計工作的實際,但軟件中成本核算的基礎表格都是已編好的,賬簿和報表是自動生成的,學生沒有親自動手參與成本核算的整個過程,對成本核算表格和賬薄中數據的勾稽關系認識模糊,對會計工作過程尤其是成本核算流程缺乏感性的認識,影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不利于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成本會計》教學改革措施
(一)構建合理的,針對學生就業需要的教學內容
為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應以會計工作過程為導向,構建合理的,針對學生就業需要的教學內容,這樣才能有效地提高教學效果,使學生達到學以致用,學以能用,學以有用。
具體應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1.首先,針對高職院校的學生就業主要面向中小企業尤其是小企業的特點,對現有教材不適用的內容進行刪減。例如,教材在講授輔助生產費用的核算時,一共講述了直接分配法、交互分配法、順序分配法、代數分配法和計劃分配法共5種方法,根據國外對澳大利亞、日本及英國公司輔助生產成本分配方法的系統調查顯示,這三個國家50%以上的公司采用直接分配法,其他方法用的比例很小。結合國外發達國家的經驗和高職學生就業的現實,我們在授課時就可以只講直接分配法和代數分配法(適用于實行電算化企業)。
2.其次,對中小企業日常必須的,學生在日后成本核算分析工作中一定會接觸和涉及的內容,如材料費用、工資費用、折舊費用等的核算,包括具體費用的核算程序,費用分配率、分配金額的小數點等方面應結合會計實賬工作予以補充。如我們的教材在講授成本費用分配時,都要涉及計算費用分配率和分配金額。但教材中對分配率與分配金額的小數點保留問題都未作說明,學生很疑惑,不知道究竟保留多少位小數好,對這個問題若老師僅僅是照本宣科,學生無論是理論學習還是實踐應用都覺得無所適從。在教學中為實現培養學生實踐技能的目的,對這個問題應在學生一開始學習計算分配率和分配金額時就應明確,應從實賬的角度分四個層次來組織教學。
第一步首先講授教材中的例題,讓學生大體掌握相關成本分配的方法和步驟;
第二步,對分配率保留位數的問題,要明確指出在實際工作中分配率保留多少位是根據實踐需要來定的。以服裝廠為例,服裝的生產需要線、紐扣等材料,這些材料價值(單價)很低,為準確進行材料分配計算成本,其分配率的小數點位數應保留較多,就應在四位數以上,可以是五位數,六位數,服裝廠生產服裝使用的布匹若單價較高,其分配率中小數點的位數可以保留較少。
第三步,應向學生明確指出在成本核算中,被分配的對象不管是費用還是材料的消耗量等,都必須全部被分配完。因此,當分配率是四舍五入數時,最后一個參與分配的部門或產品的費用或材料的耗用量等必須倒擠。
第四步,分配的費用金額最多只能保留二位小數。這是因為人民幣的最小單位是分,我們的記賬憑證和賬簿與此相對應其最小單位也是分,因此分配金額最多只能保留二位小數。在實踐中為方便核算,分配金額可以保留整數,若被分配費用含有小數,為簡化核算,可將小數部分分配給最后一個部門或產品,其他部門或產品的分配金額為整數。
3.最后,成本會計主要講授工業企業的成本核算,但學生就業范圍不僅僅在工業企業,還會在商品流通企業、農業企業等其他企業工作,因此我們在授課時應把其他行業成本核算也作為重要內容向學生進行講授。
(二)應根據《成本會計》課程的特點,將信息技術與《成本會計》課程進行有效融合
當前以計算機和網絡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已融入到我們會計工作的方方面面,這就要求我們在《成本會計》課程教學和考核中,充分利用信息工具促進學生學習,在學科教學中滲透進信息技術教育思想,培養學生對學科信息的綜合處理和創新能力。《成本會計》課程的突出特點就是通過表格的形式反映各種成本費用計算分配方法和成本核算流程的,在實際工作中,Excel表在會計中尤其是中小企業成本核算中應用極其廣泛。結合理論教學和實踐的需要,應將Excel表引入《成本會計》教學。改革圖表教學、課堂練習、課后作業、平時測驗和期末考試的方式。具體改革措施如下:
1.首先,在課堂教學中,直接采用實際工作中應用的Excel表講述成本核算,一方面,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操作直接結合,可極大的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另一方面,Excel表格能清晰地展示成本核算表格和賬薄中數據的勾稽關系,能動態地反映表格中數據的計算過程。學生可直觀了解并掌握成本核算的整個流程,這有利于學生理解掌握成本核算方法體系,為日后正確進行成本核算夯實基礎。
2.其次,《成本會計》課程一般安排64學時,其中實踐16學時,這些都在教室完成,必要的課堂練習和平時測驗都是書面紙質形式,這種方式不利于學生利用計算機進行成本核算技能的培養。可將課程安排在有黑板的機房進行教學,(成本核算涉及大量的公式,公式講解用板書更為有效)。由于學生在第一學期的《計算機基礎》課程中已初步掌握Excel編制的基礎知識和操作技能,上課前可安排學生根據教材上的表格自行編制相關的空白數據表格和賬簿,上課時教師在講完相關知識點后安排課堂練習,就可以讓學生利用計算機計算填制表格,這樣在教學中邊講解邊讓學生操作,可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培養學生主動思考,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還能鍛煉提高Excel表格的編制應用技能。
由于時間因素,期末考試只能考核成本核算體系的一小部分,無法考核學生對完整的成本核算體系和流程的掌握情況。《成本會計》課程安排在機房上課,平時測驗就可選擇上機考試,測驗時給學生一些基本條件和數據,讓學生據此選擇成本核算方法體系,利用計算機編制成本分配表格和賬簿,完成成本核算工作。這既可有效考核學生對成本核算方法和體系的掌握及應用情況,又貼近實賬,鍛煉提高學生的表格編輯和計算能力,強化操作技能。
3.再次,對課后作業業務題部分,改紙質作業為電子作業,要求學生用Excel表完成成本核算題,培養學生利用計算機進行成本核算的能力。
4.最后,對《成本會計》的期末考試,也可以改紙質形式為無紙化考試,這既與我們會計從業資格證考試和會計職稱考試形式相接軌,又能培養提高學生的計算機操作能力。
5.另外,教師還可將教學大綱、課程標準、PPT課件、本課程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本課程的重點、難點、考試要求、習題答案等上傳教學資源網站,通過豐富的網絡資源,在課堂之外進一步給學生創造一個數字化的學習環境。教師可利用班級QQ群等平臺與學生在課堂以外的空間進行交流探討,答疑解惑,達到促成學生學會數字化學習的目的。
(三)以工作過程為導向,應從實賬的角度組織課程教學
傳統的成本會計課程教學在教學思路和角度上還是“本本主義”,即從理論課本出發組織教學,這種教學思路和角度滿足不了現代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需要,必須進行變革。我們應以工作過程為導向,圍繞課本的知識點,從實賬的角度出發組織教學,理論聯系實際,在講授完知識點的同時還應分析這些知識在實際工作中如何用,怎么用,以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應用能力。
如成本會計的核心是成本費用核算分配方法,如何使用這些方法至關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掌握成本核算基礎數據的來源,而對數據的來源教材幾乎沒有介紹,教師授課如單純從教材出發,不分析和強調成本核算基礎數據的來源,學生就只會根據已知條件做題,到實際工作中沒有現成的數據就不知怎么辦,這種教學模式完全不可取。我們應從會計實賬出發,使用啟發式教育,引導學生分析掌握成本核算中基礎數據的來源。如我們在進行成本費用的分配時,待分配的費用哪些是由其他部門提供基礎數據后計算獲得,哪些是從會計賬戶中直接獲得;分配的依據如機器工時、生產工人工資等哪些是由其他部門提供,哪些由財務部門提供。通過這種分析,使學生清楚地知道進行各種成本核算的基礎數據來源于何處,在以后的會計工作中,才能做到學以致用。
(四)在教學中強化與其他課程相關知識融合,提高學生對知識的綜合應用能力
會計實踐工作是會計專業多門課程知識的綜合應用,這就要求教師在授課中,以會計工作過程為導向,結合實際工作,將《基礎會計》《財務會計》《計算機基礎》等課程的知識融入成本會計教學中,以培養提高學生對各科知識的綜合應用能力。以材料成本核算為例,教師在講授教材案例時,應啟發學生分析編制材料費用分配表,其直接依據主要是“發出材料匯總表”,發出材料的計價有實際成本和計劃成本兩種,這是《財務會計》講授的內容;編制“發出材料匯總表”的依據是領料單、退料單等,這些單據的編制和審核是《基礎會計》講授的內容;表格的編制使用的是《計算機基礎》中的Excel表的編輯知識;分配材料費用的方法是我們剛學習的成本會計的知識;我們編制的分配表格就是自制原始憑證,應用《基礎會計》的知識進行審核;按表格編制會計分錄時,由于高職院校的學生很多在小企業就業,而小企業有些使用軟件做賬,有些還采用手工做賬,結合學生的就業需要和《會計電算化》課程知識,可引導學生分析采用手工賬我們如何做會計分錄,用軟件做賬我們如何做分錄。通過啟發式教學,在成本會計教學中強化與其他課程相關知識的融合,可拓展學生的思維,幫助學生將所學的相關課程知識前后聯系,融匯貫通,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日后走上工作崗位才能快速地進入工作角色,做好會計工作。
(五)構建既貼近會計實踐工作,又滿足學生學習和就業需要的實訓方式
高職院校會計專業的學生主要是在中小企業就職。當前,中小企業成本核算很多是通過編制Excel表來完成的,這就要求學生必須掌握利用Excel表進行成本核算的技能,以增強自己的職場競爭力。如前文所述,無論是全手工實訓還是使用軟件進行實訓在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上都各有弊端。我們認為采用“手工賬+Excel表”的方式來進行成本會計的實訓,可有效融合全手工實訓和使用軟件實訓的優點,滿足對學生的成本核算技能和Excel表編輯能力培養的需要 。
“手工賬+Excel表”的實訓方式具體措施是:憑證的填制采用手工方式,但成本費用的分配表格、會計賬簿、報表、科目匯總表、試算平衡表都用Excel表來編制。學生利用Excel表來進行成本會計實訓,其編制的 成本分配表格就是進行成本核算的自制原始憑證,從編制審核原始憑證到填制記賬憑證再到編制科目匯總表,登記賬簿,編制試算平衡表和會計報表,學生都是全程參與、親自動手,這種方式有利于學生深刻理解和掌握成本核算的方法和流程,了解成本核算表格和賬薄中數據的勾稽關系,掌握會計核算的來龍去脈,增加學生對成本核算的感性認識,有利于日后實際工作中對賬務的分析和理解,使學生走向社會后能盡快勝任企業的成本核算工作。由于實踐中許多中小企業是直接應用Excel表來進行成本核算的,利用Excel表來進行成本會計實訓,既可讓學生掌握成本核算流程和核算方法,又能提高學生對Excel表的編輯應用能力,還與學生將來的就業需要相契合。可以說采用“手工賬+Excel表”的成本會計實訓方式,可充分培養和提高學生實際操作技能,使學生走上工作崗位后能夠與企業的需求無縫對接。
四、《成本會計》教學改革實踐
2007年我們將《成本會計》教學大綱、課程標準、PPT課件、本課程的重點、難點等教學資料上傳校園網站。從2012年開始我們改變教學思路,從實賬的角度組織教學,依據中小企業成本核算崗位的需要調整教學內容,將相關課程知識結合實賬需要融入成本會計教學中,同時,將會計實踐工作中廣泛使用的Excel表格引入《成本會計》課程教學,教學中注重結合課程特點培養學生團結協作、嚴謹細致、勤勉盡責的職業素養。改革練習方式,將課后業務題布置為電子作業。這些改革,突出了課程內容的應用性、實踐性和職業性,縮小了理論與實踐的差距,提高了學生對知識尤其是多課程知識的綜合應用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獲得了學生的普遍歡迎。四年來我們已在17個教學班推行了這些改革措施,通過對實施改革班級的327名同學的調查了解,同學們一致認為,用會計實賬中廣泛使用的Excel表來講授成本費用分配表格,使他們直觀了解并掌握如何使用Excel表來進行成本核算,使成本會計的學習由繁瑣抽象變得簡單輕松,由枯燥乏味變得興趣盎然。課后作業也是利用計算機來完成,這種將理論學習與實踐操作直接結合的方式,使同學們學習的積極性大為提高,課上課下都樂于思考,勤于動手,對自己將來走上工作崗位,能夠勝任成本核算工作充滿信心。同時,用人單位也反饋我校的學生基本功扎實,工作上手快,動手能力強。
五、結語
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成本會計》課程教學改革以能力培養為本位,使學生在“教、學、做”一體化教學中獲得工作知識、工作經驗和工作方法,增強學生動手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縮短學生對成本核算工作崗位的適應時間,實現職業崗位與課堂的“零距離” 接軌,顯著地增強學生就業競爭力,有利于將學生培養成為成本核算理論和實踐能力兼備的應用型人才,更好地滿足用人單位的需要。
參考文獻:
[1] 郭兆.基于工作過程的會計電算化課程改革研究[J].企業技術開發,2014(2).
[2] 唐茂霞 .將Excel表格引入成本會計教學[J].財會月刊, 2015(2).
[3] 李蕓達,陳國平,范麗紅,費金華 .現代職業教育背景下會計技能教學改革與創新[J].會計研究, 2015(2).
基金項目:內江職業技術學院2015年科研項目“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成本會計》教學改革研究與實踐 ”(項目編號2015-20)。
作者簡介:唐茂霞,女,1979年1月生,漢族,四川內江人,工作單位是內江職業技術學院,講師 、會計師,研究方向為經濟管理,會計理論及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