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丹鶴
【摘 要】當今,我國現行的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的差異隨著經濟全球化的影響正也正在逐步的改革和發展,其主要目的就是要消除和減少與國際會計準則之間的差異,以此來提高會計信息國際可比性,這是經濟全球化發展的客觀要求和必然趨勢。筆者試從國際會計準則的影響因素入手,針對我國會計準則和國際會計準則的差異和對我國會計準則未來朝著國際化方向發展的問題淺談一些粗淺的看法。
【關鍵詞】國際會計;準則;制度;比較
一、國際會計準則的影響因素
(一)經濟環境是會計制度影響的直接因素
一般來說,經濟因素是諸因素中對會計準則影響最直接、最主要的根本因素,具體包括國家財政能力、資本市場發達程度、企業資本結構、經濟發展水平以及經濟運行方式等諸多方面。處于不同經濟發展階段的國家,其會計準則的模式是截然不同的。例如,在美英等國,以私營經濟為主體,其會計準則必然采用投資者主導型模式。這些國家強調會計準則為投資者服務,維護投資者的權益,為投資者提供其進行決策的會計信息,會計準則多由民間組織制訂,政府干預有一定限度。而在德國,由于其資金主要來源于銀行貸款,相關利益集團可以從其他渠道獲取所需的會計信息,沒有必要要求對外充分揭示信息,其會計準則必然采用利益相關者導向模式。由于會計準則多由政府機構制定,政府對會計準則具有較強的干預能力。
(二)政治環境是會計制度影響的間接因素
一個國家的政治制度對該國的會計理論和會計實務一般都有著間接的影響,有時政治事件和政治變革還會對會計產生直接的影響。兩國間的政治關系會對兩國的會計實務產生一定的影響,政治上聯盟或敵對的國家影響著會計實務向相近或相反的方向發展。政治管理體制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影響因素,在政治權力相對集中的管理體制中,會計被視為國家經濟管理的工具,國家對經濟活動的干預較多,對會計目標的研究往往被忽視,或只是對會計目標進行寬泛的描述,甚至直接由國家將其作為會計的任務提出來。由于會計目標不明確,造成了會計準則與會計目標之間的邏輯不一致。而在權力分散的政治環境中,會計自主發展的空間較大,民間會計業較發達,會計目標一般通過科學的方法來合理定位,并在會計理論中進行嚴密的表達,會計目標與會計準則之間有嚴密的邏輯性。
(三)法律環境也是影響會計制度的方面因素
從大多數國家的實際情況看,各國政府都不同程度地對會計準則的制訂和實施施加影響,如美國的證券交易委員會和歐盟的指令以及我國的會計法等。在成文法系的國家里,會計一般受到政府的直接干預,民間組織的作用相對較小,會計職業界一般不發達,遠不及判例法系國家民間組織的作用大,會計規范的條文在結構上也非常強調系統、完整和邏輯性。總的來說,成文法系國家的企業財務報告強調“合法性”和“正確性”;而判例法系的國家則傾向于強調“真實公允”原則。
二、如何發展我國會計準則的若干思考
(一)國際會計準則的優點
由于傳統文化結構的差異性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經濟模式、企業制度及其財務會計上的差異,會因我國市場經濟發展和雙方文化的交流而逐步縮小。總而言之,我國現階段的財務會計還存在很大的缺陷。中國與國際財務會計差異很大,我國需要借鑒國際會計準則而不是直接把國際的那套搬到我國來用,以免再次出現“ERP失靈”事件。
(二)中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之間可以消除的差異
第一,我們過去引入的國際會計準則,國際上已作了修訂而我國未作相應修訂的。例如存貨準則,存貨的發出成本的計量可以選用后進先出法,而國際會計準則在修訂時取消了該方法。對于這種差異認為可消除。因為以后進先出法對存貨進行計量無法真實地反映企業資產的實際情況,尤其是在通貨緊縮的情況下,很容易造成對企業資產的高估。
第二,我國過去的習慣做法與國際會計準則產生了矛盾。例如,我國會計準則規定低值易耗品和包裝物可以采用一次或分次攤銷的方法,而國際會計準則對于所有的存貨、固定資產都采用一致的會計處理原則,對低值易耗品和包裝物未作特殊規定。我國也可以消除對低值易耗品和包裝物攤銷方法的專門規定,因為低值易耗品和包裝物的價值對于企業而言所占的比重非常小,對其作專門的規定不符合成本效益原則,所以消除這種差異的最好辦法,就是我國采納國際會計準則的做法。
第三,雖然我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的原則相同,但在我國會計準則中未予以充分體現。例如,存貨發出成本的確定對于個別計價法、加權平均法的應用前提不夠明確,使存貨發出成本方法的可選擇性余地較大。中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差異的環境因素,計算方法進行了嚴格的規定,使得企業利用存貨成本來操縱利潤的可能性變得很小,所以我國也應該采納國際會計準則的做法,對存貨成本的計算前提進行嚴格的規定,以減少企業利用存貨成本計算方法來控制利潤。
當然,由于我國的特殊情況而產生的差異,在目前的情況下,不必強求消除,可以繼續存在。例如國際會計準則與我國的會計環境因有較大的區別所形成的差異,我國法律法規的相關規定而產生的與國際會計準則的差異等等,均不必急于消除,強求一致。
(三)基于國際協調的現實選擇
隨著我國經濟與國際經濟交往的日益頻繁,相互依賴程度也逐步加強,我國的會計準則應朝國際化方向發展,以便我國經濟更好地走向市場。但會計作為特定經濟環境的產物,不同的經濟環境決定了會計的特殊性,通過上文對影響準則制定的會計環境的分析,我們已經清楚地認識到我國的會計環境與發達國家的環境存在很大的差異,而這種差異又決定著投資者的決策,因此在會計準則國際化的問題上人們不得不慎重。會計準則的分層次導向模式作為規范資本市場的重要工具之一,在規范信息披露、健全資本市場建設等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在準則的制定過程中我們應該借鑒國際的先進經驗,與國際接軌,以適應國際經濟一體化及資本市場全球化的經濟形勢,促進我國的經濟發展,但在如何借鑒上卻應該立足于我國的特殊國情,不能過分強調國際化而忽略本國的特色。在我國會計準則應該走國際化還是國家化的發展道路問題上,由于不同類型的企業,其外部信息使用者的構成不同,必然具有不同的信息需求,即使同一群體也會由于會計環境的變化而出現差異。所以不同類別的企業,應該遵循與其使用者效用最大化的相匹配的會計核算標準。在我國特殊的會計環境下,應該走出一條以會計準則國家化為主導、與國際化相協調的路子。具體而言就是:(1)在境內募集資金的上市公司執行我國的會計準則;(2)境外募集資金的上市公司執行國際會計準則或上市地會計準則。只有堅持對境內集資上市公司與境外募集資金上市公司采取不同的、區別對待的辦法,就能使我國和國際會計準則的執行有機地協調起來,并受到良好的成效。
參考文獻:
[1] 黃德漢.中國會計準則與國際會計準則差異的環境因素.現代財經,2005版.
[2] 馮淑萍.中國對于國際會計協調的基本態度與所面臨的問題[ J ].會計研究,2004版.
[3] 汪祥耀.國際會計準則與財務報告準則——研究與比較[M].上海:立信出版社,20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