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秀娟 劉玉佳 赫廣玉 肖顯超 王桂俠
(吉林大學第一醫院內分泌代謝科,吉林 長春 130021)
?
復方丹參滴丸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的效果
田秀娟劉玉佳赫廣玉肖顯超王桂俠
(吉林大學第一醫院內分泌代謝科,吉林長春130021)
〔摘要〕目的探討中成藥復方丹參滴丸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DPN)的臨床療效。方法240例DPN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各120例。兩組均應用降糖藥物有效控制血糖,對照組應用維生素B1〔10 mg口服,3次/d〕及甲鈷胺(500 μg口服,3次/d)進行基礎治療,觀察組則應用基礎加丹參滴丸(10粒,口服,3次/d)治療,對多倫多臨床神經病變評分(TCSS)、電流感覺閾值(CPT)進行對比,觀察6個月。結果治療后兩組TSCC、CPT值均有改善,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改善更明顯(P<0.05)。結論復方丹參滴丸可有效改善DPN患者TSCC評分,并可降低CPT。
〔關鍵詞〕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復方丹參滴丸;多倫多臨床神經病變評分;電流感覺閾值
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DPN)是2型糖尿病慢性并發癥之一,以周圍對稱性感覺和運動神經病變及自主神經病變最為常見,其發病原因有多種學說,大多數認為是由于軸突和雪旺細胞內部代謝異常及血管病變造成供氧不足引起〔1〕。在新診斷的2型糖尿病中,已經存在糖尿病神經病變的發生率為10%〔2〕,且臨床上治療效果不佳。丹參滴丸是由丹參、三七、冰片組成的復方制劑,在糖尿病大血管病變及微血管病變的治療中均證實有效〔3~5〕,但對于DPN的觀察尚無報道。本研究對復方丹參滴丸治療DPN的效果進行臨床觀察。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納入標準:(1)符合1999年WHO糖尿病診斷標準;(2)符合DPN診斷標準,即:有明確的糖尿病史;在診斷糖尿病時或之后出現的神經病變;臨床癥狀和體征與DPN的表現相符;以下4項檢查中如果任1項異常則診斷DPN:①踝反射異常(或踝反射正常,膝反射異常),②針刺痛覺異常,③振動覺異常,④壓力覺異常;同時除外其他病因引起的神經病變;⑤糖化血紅蛋白控制在8.5%以內。排除標準:(1)糖化血紅蛋白>8.5%;(2)糖尿病酮癥、酮癥酸中毒等急性并發癥患者及合并感染或足趾端壞死的患者;(3)伴有嚴重心腦腎疾病的患者;(4)對復方丹參滴丸過敏者;(5)肝腎功能嚴重異常患者。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門診患者240例,男126例,女114例,年齡40~75歲,平均年齡(58.6±5.8)歲,平均糖尿病病程(120.8±59.6)個月。隨機分為對照組120例,治療組120例。兩組性別、年齡、病程、血糖、糖化血紅蛋白無顯著性差異(P>0.05)(表1)。

表1 對照組與治療組一般情況比較±s,n=120)
1.2治療方法對照組通過飲食、運動及藥物等嚴格控制血糖,予維生素B1 20 mg、甲鈷胺500 μg口服,3次/d;治療組在對照組治療方案基礎上,加用復方丹參滴丸10粒,3次/d,口服,觀察6個月,觀察期間避免應用抗血小板藥、抗凝藥和纖溶藥等治療神經病變的藥物,監測肝腎功能。
1.3療效判斷(1)神經病變評分體系:多倫多臨床神經病變評分(TCSS);(2)感覺神經定量檢測:應用感覺神經定量檢測儀選擇左足拇趾為測試點反應腓腸神經功能,測定電流感覺閾值(CPT)。測試時室溫。
1.4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13.0軟件進行t檢驗。
2結果
兩組治療前后TCSS、CPT差異顯著(P<0.05),治療后兩組TCSS、CPT亦差異顯著(P<0.05),見表2。

表2 兩組治療前后TCSS評分及CPT值變化
與治療前比較:1)P<0.05;與對照組比較:2)P<0.05
3討論
神經功能檢查發現60%~90%的糖尿病病人有不同程度的神經病變,其中30%~40%無癥狀。2001年國內住院患者調查發現,61.8%的2型糖尿病患者并發神經病變。在吸煙、年齡超過40歲及血糖控制差的糖尿病患者中神經病變的患病率更高〔6〕。
由于許多患者很難描述清楚自己的神經病變癥狀,使醫生難以記錄,因此出現了一些DPN的臨床評分,用于量化和評估DPN嚴重程度,便于記錄、統計和比較。多倫多的一個研究小組提出了多倫多臨床評分系統用于DPN篩查。Bril等〔7〕通過與電生理檢查及腓腸神經形態學檢查比較,驗證了TCSS的有效性,認為在臨床應用和臨床研究中,TCSS可用于DPN發現和監測。感覺神經測量儀是一種較新的評價神經功能的儀器。使用方法簡便、無創傷性,適用于臨床檢測DM患者的神經功能。測試時設備刺激器給出的正弦恒定交流電流頻率分別為2 000、250、5 Hz電流直接刺激神經纖維,2 000 Hz時CPT值與大的有髓神經纖維功能有良好的相關性,250 Hz時CPT值與無髓神經纖維功能相關。DM病變可累及不同的神經纖維,支配痛覺和溫度覺小的有髓和無髓神經受累常早于大的有髓神經。因此,本文采用感覺神經測量儀評價DPN,對比指標為250 Hz時的CPT值。
復方丹參滴丸主要由丹參、三七等成分組成,丹參主要提取物為丹參素,三七提取有效成分為三七總皂甙,二者共同作用可以抑制細胞與血管壁的黏附性,可提高機體抗凝和纖溶活性,起到抗凝血、抑制血栓形成、抑制血小板聚集、降低全血黏度、改善微循環的作用,同時可以阻斷羥自由基的產生,阻止脂質氧化〔8〕。而在實驗性糖尿病神經病變中〔9,10〕神經血流缺乏50%可導致腺嘌呤核苷三磷酸(ATP)、還原型輔酶Ⅱ(NADPH)產生次黃嘌呤,并且無活性的酶轉變成黃嘌呤氧化酶〔11〕。神經內膜缺血可使脂質作用增加,結果導致ω-6脂肪酸增加,它們在過氧化作用后生成4-羥基壬烯醛,它使神經元中的谷氨酸鹽轉運及線粒體功能受損〔12〕,并且介導了氧化應激誘導的神經元凋亡〔13〕。另一方面,長期高血糖通過機體氧化應激增加,微血管內皮損傷、滋養神經微血管缺血缺氧,導致神經營養障礙,多元醇代謝紊亂、神經因子減少、肌醇減少,進而周圍神經軸突萎縮變形、髓鞘階段性或彌散性皺縮或脫髓鞘病變〔14〕。本研究表明丹參滴丸可降低TCSS,降低CPT,改善外周神經功能,分析其治療靶點可能與對血液流變學和阻止脂質氧化的作用有關,機制尚需進一步研究。
4參考文獻
1史軼繁.協和內分泌和代謝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1357.
2龔士平,劉勝鯤.丹參凍干粉針劑治療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48例療效觀察〔J〕.中國基層醫藥,2009;16(10):1870.
3張楨.復方丹參滴丸對早期糖尿病腎病患者的血清脂聯素、TNF-α、IL-6的影響〔J〕.中醫臨床研究,2014;6(9):5-6.
4楊丕堅,李舒敏,呂以培,等.復方丹參滴丸對早期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患者血管內皮功能的影響〔J〕.中國實驗方劑學雜志,2013;19(8):340-3.
5郭玉明,張弛,査青林,等.復方丹參滴丸治療冠心病的系統評價〔J〕.上海中醫藥大學學報,2012;26(3):24-30.
6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學分會.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J〕.中國糖尿病雜志,2012;20(1):1227-45.
7Bril V,Perkins BA.Validation of the Toronto clinical scoring system for diabetic polyneuropathy〔J〕.Diabetes Care,2002;25:2048-52.
8孫建波,梁軍,閆玉仙,等.復方丹參滴丸的臨床運用及作用機理〔J〕.現代中西醫結合雜志,2002;11(11):1087-8.
9Saheb-Al-Zamani M,Yan Y,Farber SJ,etal.Limited regeneration in long a cellular nerve allografts i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Schwann cell senescence〔J〕.Exp Neurol,2013;247:165-77.
10Figueroa JJ,Dyck PJ,Laughlin RS,etal.Autonomic dysfunction in chronic inflammatory demyelinating polyradiculoneuropathy〔J〕.Neurology,2012;78(10):702-8.
11Lupachyk S,Watcho P,Hasanova N,etal.Triglyceride,nonesterified fatty acids,and prediabetic neuropathy:role for oxidative-nitrosative stress〔J〕.Free Radic Biol Med,2012;52(8):1255-63.
12Pedersen WA,Cashman NR,Mattson MP.The lipid peroxidation product 4-hydroxynonenal impairs glutamate and glucose transport and choline acetltransferase activity in NSC-19 motor neuron cells〔J〕.Exp Neurol,1999;155:1-10.
13Kruman I,Bruce-Keller AJ,Bredesen D,etal.Evidence that 4-hydroxynonenal mediates oxidative stress-induced neuronal apoptosis〔J〕.J Neurosci,1997;17:5089-100.
14Kubo E,Urakami T,Fatma N,etal. Polyol pathway-dependentosmotic and oxidative stresses in aldose reductase-mediated apoptosis in human lens epithelial cells:role of AOP2〔J〕. 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2004;314(4):1050-6.
〔2014-12-29修回〕
(編輯杜娟)
〔中圖分類號〕R587.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9202(2016)07-1621-03;
doi:10.3969/j.issn.1005-9202.2016.07.038
通訊作者:王桂俠(1963-),女,教授,博士生導師,主要從事內分泌代謝疾病的研究。
劉玉佳(1978-),女,主治醫師,在讀博士,主要從事內分泌代謝疾病的研究。
第一作者:田秀娟(1988-),女,在讀碩士,主要從事糖尿病及相關并發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