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采用信息化技術、資源,通過教學目標、學情分析、教學重難點、信息化教學策略選擇與設計、教學過程、教學后記幾個方面來優化“食用油脂的物理性質”的教學內容與活動設計,突破課內學時的局限,拓展學生知識視野,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培養學生創新和綜合應用的能力,從而轉變教師的教學方法和學生的學習方法,創新食品化學課程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效果。①②
關鍵詞 食用油脂 信息技術 教學設計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6.03.041
“食品化學”是食品加工技術專業的一門專業基礎課程,在學習中主要從化學的角度和分子水平上研究食品的組成、結構、理化性質、營養和安全性以及它們在生產、加工、貯藏、運輸、銷售過程中發生的變化,以及這些變化對食品品質和安全性影響。油脂的物理性質是“食品化學”脂類章節里需要學生掌握的重點,通過學習油脂的物理性質就可以了解食用油脂在食品加工及日常生活中的各種變化的原理并且掌握正確、合理的應用方法,有效地為生產服務。傳統的課程教學法以教師為主體的“教師講、學生聽” 的教學模式,教學形式單調,信息量少,考核形式單一,學生多處于被動地接受知識,抑制了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③本文改變這種教學方式采用信息化技術優化“食用油脂的物理性質”的教學內容與活動設計,改革課堂教學模式,利用網絡平臺輔助教學,探索課堂教學方法和手段,④突破課內學時的局限,拓展學生知識視野,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培養學生創新和綜合應用的能力,從而轉變教師的教學方法和學生的學習方法,創新教學模式,提高教學效果。
1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過解答和辨別生活中問題提高學生對健康生活的追求理念及提倡科學、專業知識的重要性。⑤(2)能力目標:通過油脂物理性質與食品加工及現實生活的結合學習,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發現、分析及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2 學情分析
(1)陌生:對食品加工技術專業陌生,沒有專業學習的基礎作支撐。(2)不喜歡:文理兼收的大一新生,女生多,害怕學習化學類課程,發言、互動較難。(3)不重視:大學寬松的學習環境和氛圍不適應,課后學習、復習主動性欠缺。
3 教學重難點
主要學習食用油脂的物理性質和掌握油脂主要的物理性質在生活、加工生產中對品質的影響及應用原理。并且能結合生活常識牢固學習專業知識。
4 信息化教學策略
在整個學習過程中,將學生分成4~5人學習小組:(1)課前準備:學生從教學網絡平臺領取任務單,采用手機、網絡、參考書籍等方式查閱資料。(2)教學過程:采用掛圖、實物、音視頻、課件、手機等信息化手段,學生思考、討論,教師總結。(3)業余課堂:通過網絡平臺、QQ、手機等信息手段,使教學課堂延伸到業余生活,學生靈活、自由復習和主動學習,加深教師和學生情感交流、實現助學助教。⑥
5 教學環節設計
“關注食品生活,解四分二愉快教學法”,通過解答4個為什么?分辨2個真偽!貼近生活、生動有趣的學習油脂的物理性質,完成教學任務。
播放動感活潑的《健康歌》、精美的瑜伽減肥及可愛的小胖子俱樂部運動操圖片,輕松愉悅的引出本課的主要內容:油脂;緊接著播放減肥誤區視頻,就學生感興趣的話題:減肥,吸引他們的目光;再通過營養膳食金字塔學習油脂的重要性,為本堂課學習食用油脂物理性質,提倡科學、專業知識的重要性、提升學生對健康生活的追求理念作鋪墊。
本次教學設計的特點就是、在信息化技術運用輔助下,進行“關注食品生活,解四分二愉快教學法”,通過解答4個為什么?分辨2個真偽!貼近生活、生動有趣地完成教學任務。
5.1 油脂物理性質解答4個為什么?
(1)為什么飯菜要趁熱食用?首先學生從網絡平臺查看課前通知,回憶在日常生活中,食用不同肉類食品,口感有何差異,帶著問題查閱資料,或者課堂現場引導學生。用手機查詢信息,教師適度點撥、講解,掌握食用油脂熔點與消化率的關系。學習食用油脂的第一條物理性質:熔點及消化率的關系。
(2)分享肥皂的起源故事,引出為什么肥皂可以去污的問題,在課前請同學從網絡平臺領取任務,查閱肥皂去污的資料,做到初步了解;教師進行圖片分步講解,油脂分為親水和憎水兩種基團,遇到油污時,憎水基團插入油污,親水基團在油污外層包圍,在機器或雙手的搓洗、摩擦中,大的油污分子轉為小分子從衣物上脫離下來,形成乳濁液分散在水中,達到去污的效果。圖片講解,對理論知識逐漸加深理解;接下來播放視頻,肥皂去污的原理、動畫演示突破教學難點,步步深化,掌握食用油脂乳化的物理性質及原理。
(3)為什么奶油可以裱花?展示由學生課前拍攝的精美蛋糕圖片,吸引同學的注意力,播放生日蛋糕裱花視頻,伴隨著優美的音樂,一個可愛的小動物蛋糕就完成了。教師講解油脂具有同質多晶的性質,具有固液態的油脂有良好的可塑性多用于裱花、糕點等食品加工。學習油脂物理性質可塑性及應用原理。
(4)為什么油脂感官不同?課前組織學生領取任務,進入超市,拍攝各種桶裝油照片,進行采訪,獲取音、視頻等資料,進行總結,了解基本理論知識。再由教師展示不同油脂的圖片,比較感官差異,講解食用油脂色澤、氣味物理性質不同的原理及在實踐中的應用,結合生活,掌握油脂感官的物理性質。
5.2 油脂物理性質辨別2個真偽!
(1)油冒煙了,菜是否才可以下鍋!
在詼諧、幽默的氣氛中,同學舉手支持對錯,現場利用網絡平臺與教師進行激烈的討論、答疑,學生借助網絡給出自己的見解,教師適度點撥、鼓勵。引入油脂物理性質“三點”定義,結合精煉前后數據變化及圖片比較,講解“三點”的區別、突破“三點”應用原理的重難點。并且引申油脂“三點”溫度的高低對加工、使用過程中安全防護等知識,通過專業知識,科學辨別“真偽”。
(2)我們是否學習兔子生吃胡蘿卜!
上課展示學生通過網絡、書籍查閱維生素種類的資料、自己思考,解答疑難。教師運用大量實物圖片講解維生素的種類,加深記憶。以新疆特色——抓飯為例了解胡蘿卜中的維生素A是脂溶性維生素屬于衍生脂中的一部分,在學習油脂的溶解性的同時,解決溶解性應用原理的難點,掌握胡蘿卜的正確食用方法。
通過關注食品生活、“解4分2”愉快教學法,輕松掌握食用油脂的6條物理性質。結合生活常識、解決教學難點、牢固專業知識。為鞏固所學知識,調動不同層次學生積極性。通過網絡平臺討論答疑植物油和動物油哪一種較好?辨別真偽:吃奶油就是喝油!課后搜集資料、領悟食用油脂物理性質等在生活中的應用,網絡共享、培養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
6 教學效果總結
課后借助網絡平臺進行教學評價,通過學生和教師的互動、總結信息化教學效果。取得以下成果:(1)小組學息,可團結同學、培養良好學習方法,互幫互助、學習積極性得到提高。(2)查閱、整理資料,知識面擴大,講解形象、生動,理解更透徹,記憶更持久。
信息技術環境下的教學模式擁有不可限量的發展前景。為了有效地將信息技術與專業課程有機結合,進一步開發先進科學的教學模式,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還需不斷探索,并努力提升自己的信息素養和計算機應用水平,⑦⑧使陳舊的教學模式得以真正轉變,并使學生真正成為教學活動的主體。⑨我們相信,未來的信息化教學將給我們帶來更多的驚喜!
注釋
① 邵秀芝,王存芳.食品化學課程創新教學模式的探索.安徽農業科學,2012:40.
② 趙群.信息化時代下《食品化學》課程教學改革的研究.課程教育研究,2015.21.
③⑥謝愛英,周玲,汪學榮等.食品化學教學方法改革與實踐[J].現代農業科技,2011(15):51 -52.
④ 彭詠虹.關于大學教學模式的思考[J].高教探索,2006(4):59-61.
⑤ 王志兵,邱芳萍,彭悅.對食品化學課程教學改革的思考[J].長春工業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10.31(2):84-86.
⑦ 趙群.淺談信息技術與《食品安全控制技術》課程的教學整合.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14.6.
⑧ 劉婭,董娟等.食品化學說課稿-油脂的物理性質.科技資訊,2013(31).
⑨ 劉亞.網絡信息技術在食品專業英語課程中的應用探討.中國教學與研究雜志,2009-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