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楚梅, 陽前軍, 倪 敏, 沈 靜
(湖北省武漢市武東醫院 精神一科, 湖北 武漢, 430084)
?
細節護理對抑郁癥患者社會功能及自我效能的影響
賀楚梅, 陽前軍, 倪敏, 沈靜
(湖北省武漢市武東醫院 精神一科, 湖北 武漢, 430084)
摘要:目的探討細節護理對抑郁癥患者社會功能及自我效能的影響。方法將本院80例抑郁癥患者,根據隨機數字法分為對照組(常規護理)和觀察組(細節護理),各40例,根據社會功能缺陷篩選量表(SDSS)、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 評估和比較2組患者護理前后社會功能及自我效能。結果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護理后職業和工作、社會退縮、社會活動、家庭活動、家庭職能、個人生活、興趣程度、責任心及計劃等社會功能項目評分陽性率均明顯降低(P<0.05); 觀察組護理后GSES量表指標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細節護理能夠明顯改善抑郁癥患者的社會功能及自我效能,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細節護理; 抑郁癥; 社會功能; 自我效能
近年來,多種因素作用下抑郁癥的發病率呈逐年增高趨勢,不僅嚴重影響著患者的生活質量,還給患者家庭及社會帶來了沉重的經濟負擔和精神壓力[1-2]。護理干預作為抑郁癥患者的輔助干預方式,對患者的疾病狀態及康復程度都有較大影響。因此,給予抑郁癥患者合理的護理干預,對于營造出與他人及社會的良好接觸氛圍,改善患者的社會功能及自我效能感,具有非常重要的臨床意義[3-4]。本研究選擇2013年1月—2015年1月本院抑郁癥患者,在常規護理基礎上給予細節護理,取得了較好的臨床效果,現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13年1月—2015年1月本院80例抑郁癥患者,根據隨機數字法分為對照組(常規護理)和觀察組(細節護理),各40例。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第3版(CCMD-3)心境障礙性抑郁發作的臨床診斷標準,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24項)評分均小于17分。對照組男23例、女17例,年齡17.3~65.8歲,平均年齡(34.9±6.7)歲,病程0.5~12.4年,平均病程(4.8±0.6)年,根據文化程度劃分,初中及以下學歷24例、高中及以上學歷16例。觀察組男24例、女16例,年齡17.5~65.7歲,平均年齡(35.1±6.9)歲,病程0.6~12.5年,平均病程(4.9±0.7)年,根據文化程度劃分,初中及以下學歷23例、高中及以上學歷17例。2組性別、年齡、病程、文化程度比較差異沒有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護理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密切注意病情變化,及時發現異常情況,報告主管醫師,給予相應處理,維持清潔、衛生的環境,指導患者合理飲食,培養良好的生活方式;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給予細節護理[5]: 耐心與患者交流和溝通,了解患者的情緒特點及興趣所在,制定個性化的護理方案,采取合適的溝通方式,及時心理疏導;針對患者的文化程度,采取個性化的健康宣教內容及方式,不再是單純模式化宣教,能夠符合患者的個性化宣教需求[6]; 針對老年患者或反應較慢患者,應放慢交流語速,對于聽力較差的患者,應提高音量;做好患者家屬的思想工作,使其盡可能給予患者更多的關心和照顧,在家人及社會的共同努力下,完成患者情緒改善及能力提高[7]。
1.3觀察指標
護理2個月后,根據社會功能缺陷篩選量表(SDSS)、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SES), 評估和比較2組患者護理前后社會功能及自我效能。SDSS量表包括10個項目,每個項目分別采用0分(無或輕微問題)、1分(存在缺陷)、2分(存在嚴重缺陷)評估,其中1分及2分為陽性[8]。GSES量表包括10個評估項目,滿分為100分,總分≤10分認為是效能感非常低,總分11~20分為效能感較低,總分21~30分為效能感較高,總分>30分為效能感非常高[9]。
1.4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計數資料率的比較,采用卡方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2組護理前后社會功能評估結果比較
護理前2組SDSS量表評分陽性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護理后職業和工作、社會退縮、社會活動、家庭活動、家庭職能、個人生活、興趣程度、責任心及計劃等社會功能項目評分陽性率均明顯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護理前后社會功能評估結果比較[n(%)]
與對照組比較, *P<0.05。
2.22組護理前后自我效能評估結果比較
護理前2組GSES量表非常低、較低率、較高率、非常高率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護理后GSES量表非常低及較低率均顯著降低,非常高率增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護理前后自我效能評估結果比較[n(%)]
與對照組比較, *P<0.05。
3討論
抑郁癥作為臨床常見心理疾病,嚴重影響著患者的心理狀態及日常生活能力,患者多表現為情緒低落,并且病情極易反復,甚至出現自殺傾向[10], 早期治療抑郁癥,對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具有非常重要的臨床意義[11]。另外,抑郁癥患者的社會功能及自我效能感也較差,這不僅導致其生活質量降低,而且也是部分患者選擇自殺的主要原因[12],因此,做好抑郁癥患者的心理疏導,具有至關重要的臨床意義[13]。近年來,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健康意識的增強,人們對醫療服務的要求也越來越高,護理服務模式不再以“疾病為中心”,而是逐漸轉變為“以患者為中心”的護理服務模式。合理的護理干預作為抑郁癥治療的重要輔助方法,不僅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病情狀態,還能大幅調節患者的悲觀、絕望的負面情緒[14]。
抑郁癥患者在與人交往過程中,其社會功能及自我效能均明顯低于健康人,細節護理是針對患者的不同病情及情緒特點,制定個性化的護理方案[15],在護理過程中融入了“以人為本”的護理服務理念,給予患者舒適、安全的護理服務,放松患者的心情,增加與人的交流,從而緩解抑郁癥狀及自閉傾向,通過與護理人員建立信任關系,開始參與社會活動,逐漸恢復社會功能,再通過定期理論學習及指導,引導患者思維逐漸趨于理性范圍,避免歧視、冷淡等傷害性情感的出現,提高患者的自尊感及幸福感[16-17]; 幫助患者識別負性思維,使其意識到負面情緒與不良行為之間的相關性,提高患者應對挫折的能力,從而降低抑郁癥復發的幾率[18]; 做好患者家屬的思想工作,營造良好的家庭及社會氛圍,使患者獲得充足的自信,減少退縮行為,使患者更加積極配合治療,有利于其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復,使其更快、更好地回歸社會生活[19-20]。
本研究中,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護理后職業和工作、社會退縮、社會活動、家庭活動、家庭職能、個人生活、興趣程度、責任心及計劃等社會功能項目評分陽性率均明顯降低,GSES量表非常低及較低率均顯著降低,非常高率明顯增高,P<0.05,結果表明細節護理充分體現了個性化護理干預特點,能夠明顯提高抑郁癥患者的社會功能和自我效能,值得臨床廣泛推廣。
參考文獻
[1]R R Huang, Y S Chen, C C Chen, et al. Quality of life and its associated factors among patients with two common types of chronic mental illness living in Kaohsiung City[J]. Psychiatry and Clinical Neurosciences, 2012, 66(6): 482-490.
[2]謝曉穎, 蔣榮泉, 凌迎春, 等. “共情護理”模式在抑郁癥患者護理中的應用及其對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研究[J]. 中國醫藥導報, 2013, 10(33): 122-125.
[3]姜連楓, 葉紅英. 心理干預對老年抑郁癥患者自我效能感的影響[J]. 當代護士, 2014, 5(3): 131-133.
[4]馬輝, 楊華, 張寧. 抑郁癥康復期心理社會功能恢復特點及持續心理治療的必要性[J]. 中華行為醫學與腦科學雜志, 2011, 52(12): 1145-1146.
[5]李虹娟, 馮衛紅. 細節優化護理模式對抑郁癥患者社會功能及自我效能感的影響[J]. 海南醫學, 2014, 25(8): 1237-1239.
[6]許仁芳. 綜合護理干預在抑郁癥患者中的應用[J]. 實用臨床醫藥雜志, 2015, 19(10): 102-103.
[7]瞿航, 王韜, 黃遠軍, 等. 抑郁癥心理干預治療早期大腦自發活動功能連接的改變及相應的神經調節機制[J]. 第三軍醫大學學報, 2015, 37(24): 2453-2458.
[8]田濤, 盧衛紅, 易正輝, 等. 個人和社會功能量表在抑郁癥中的適用性研究[J]. 神經疾病與精神衛生, 2012, 12(5): 442-445.
[9]喻芳, 賈莉娜. 家庭護理模式對抑郁癥患者社會功能及自我效能感的影響[J]. 海南醫學, 2013, 24(20): 3101-3103.
[10]陳魯, 陳宜剛, 林征, 等. 抑郁癥患者的生活質量與自我效能的相關性研究[J]. 實用臨床醫藥雜志, 2014, 18(20): 15-18.
[11]Morrissy L, Boman P, Mergler A. Nursing a case of the blues: an examination of the role of depression in predicting job-related affective well-being in nurses[J]. Issues Ment Health Nurs, 2013, 34(3): 158-168.
[12]Patrick W. Corrigan, Jennifer Raafacz, et al. Examining a progressive model of self-stigma and its impact on people with serious mental illness[J]. Psychiatry Res, 2011, 189(3): 339-343.
[13]孫玲, 李嬌, 陶敏, 等. 小組心理護理對抑郁癥患者個人和社會功能的影響[J]. 現代臨床護理, 2015, 14(1): 12-15.
[14]張瑞芳, 夏娟靜, 冷文娟. 抑郁癥患者社會支持與自我效能的相關性研究[J]. 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 2011, 19(12): 1423-1425.
[15]賈靜, 強曉玲. 綜合護理干預對抑郁癥患者抑郁情緒和生活質量的影響[J]. 實用臨床醫藥雜志, 2015, 19(16): 14-16.
[16]瞿偉, 譚永紅, 谷珊珊, 等. 全病程管理模式對抑郁癥患者依從性及療效的影響[J]. 第三軍醫大學學報, 2014, 36(11): 1118-1120.
[17]張勇輝, 侯曉菲. 內觀認知法對抑郁癥患者臨床癥狀、生活質量和社會功能的影響[J]. 神經疾病與精神衛生, 2013, 13(1): 72-74.
[18]李善玲, 徐玉林, 楊新麗, 等. 早期系統心理干預對老年住院患者焦慮抑郁及自我效能的影響[J]. 護理學雜志, 2014, 29(15): 73-75.
[19]趙昆鵬. 家庭干預對抑郁癥患者社會功能及自我效能感的影響[J]. 中國傷殘醫學, 2014, 22(10): 253-254.
[20]曾玲. 綜合護理對促進抑郁癥患者康復的臨床效果觀察[J]. 實用臨床醫藥雜志, 2013, 17(22): 87-88.
The effect of detail nursing on the social function and self-efficacy for depression patients
HE Chumei, YANG Qianjun, NI Min, SHEN Jing
(PsychiatryDepartment,WudongHospitalofWuhan,Wuhan,Hubei, 430084)
ABSTRACT:ObjectiveTo study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detail nursing on the social function and self-efficacy for depression patients. MethodsA total of 80 depression patients in our hospital were randomized into control group (routine nursing) and observation group (detail nursing), with 40 patients per group. The social function and self-efficacy after nursing in two groups were evaluated and compared according to the Social Disability Screening Schedule (SDSS) and 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 (GSES). Results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positive rates of social function items scores such as profession and work, social withdrawal, social activities, family activities, family function, personal life, interest level, responsibility and planning were significantly reduced after nursing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P<0.05). 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 the indicators of GSES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after nursing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P<0.05). ConclusionThe detail nursing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social function and self-efficacy for depression patients and is worthy of clinical promotion.
KEYWORDS:detail nursing; depression; social function; self-efficacy
中圖分類號:R 473.7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2-2353(2016)06-044-03
DOI:10.7619/jcmp.201606014
基金項目:湖北省衛生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科研課題(WJ2015HB024)
收稿日期:2015-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