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克熱木·霍加
(新疆額爾齊斯河流域開發工程建設管理局,烏魯木齊 830000)
?
新疆某河流治理工程建設管理的實踐與思考
艾克熱木·霍加
(新疆額爾齊斯河流域開發工程建設管理局,烏魯木齊 830000)
摘要:文章以新疆某河流生態治理及修復工程為例,在對工程建設管理現狀進行全面了解的基礎上,分析了工程建設管理的特點以及所面臨的挑戰,同時結合實際情況提出了完善工程建設管理工作的策略和建議、應從創新理念、健全組織結構、加強管理技術方法3個方面進行改良,以此為實現工程建設管理高效、組織嚴密、指導和控制得力的目標提供支持和保障。
關鍵詞:城市河流;治理工程;建設管理;現狀;策略和建議
1工程建設管理現狀
某河(下簡稱A河)為新疆某市(下簡稱B市)重要的水資源補給河道,但是受周邊地區水資源過度開發、所處地區降水量不足等各種主客觀因素的影響,河道自20世紀70年代開始多次發生斷流,地下水位在近年來也開始表現出逐年下降的不良趨勢,不僅不利于生產生活用水的充分供給,同時也對流域生態系統的可持續發展產生了負面影響。為解決上述問題,B市在城市段河段開展了生態治理及修復工程,對恢復A河水生態系統、改善周邊生態環境發揮了巨大作用。為確保工程建設的順利進行,主管部門通過制度建設等一系列措施對工程的管理主體、管理工作的具體內容、項目建設資金分配等作出了明確規定,形成了一套切實可行、科學合理的分級管理體系。
1.1管理組織結構
B市市政府成立了由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負責項目審批,下簡稱市發改委)、市規劃委(負責審查規劃)、市水務局(負責項目建設)、市財政局(負責工程建設資金)等多部門組成的項目建設領導小組。其中,水務部門是建設管理的主體,市水利建設管理中心以及項目范圍內的各區、縣政府負責項目建設和具體的管理事務,市環保局、林業局等部門負責在各自職責范圍內為管理工作的有效開展提供必要支持。這次治理工程的建設管理模式如圖1所示。
1.2管理主體及主要內容
該工程建設管理工作采用了統一規劃、屬地負責、部門聯動、分區實施的模式,其中,市水務局負責將建設任務及資金下放到各區縣水務局及建管中心,沿河區縣水務局、建管中心負責工程建設。A河管理處(市水務局下屬單位)作為綜合管理單位,負責對工程建設情況進行監督檢查。
在這次工程中,各區縣均以招投標方式將主體建設項目外包給各單位進行建設,同時依托本單位的技術優勢成立施工質量監督與管理機構,以此為施工質量提供保障。在規劃與設計階段的管理工作中,則采用與市水利規劃設計院等專業機構合作的方式,借助其成熟的管理經驗提高項目管理的整體水平,以此為工程建設的質量與效率提供應有保障[1]。
1.3資金配置
該工程由市政府進行投資,其中,防洪工程、生態修復工程部分的資金審批流程為:各區、縣水務局上報所需建設資金→市水務局審核通過→市發改委審核通過→市財政局撥款。管線建設部分的資金審批流程為:市水務局上報所需建設資金→市財政局審核通過→市財政局撥款至建管中心。

圖1A河生態治理及修復工程建設管1理模式
2工程建設管理工作的特點
相對于B市以往開展的河流治理工程,本次生態治理及修復工程的建設管理工作具有以下3方面特點:
2.1實用性強
該工程采用分層管理模式,即由市政府統一管理、市水務局規劃監督、沿河區、縣負責項目建設,市財政局則為工程所需建設資金的及時撥付提供充分保障。這種模式有利于調動沿河各區縣的工作積極性,集中力量解決噪音粉塵污染、土地拆遷等實際問題,對保證工程的按期完工具有重要意義。
在實際操作的過程中,各區縣采用了主體建設項目外包的做法,從而將主要精力放在規劃設計、監督檢查等方面,項目建設各階段的監管力度大幅提高。在工程建設管理中,主管單位還充分借助了外部的專業技術力量,不僅有利于工程的按期完工,同時也能為建設質量提供更多保障[2]。
2.2技術方法先進
在管理技術上,該工程充分借鑒國內外先進經驗,以再生水作為生態修復的主要水源。同時,通過增設河底防滲設施、循環管線以及改良河床坡面等措施實現水資源的合理分配與充分利用。以上措施不僅使上下游之間以及河流、河岸之間的聯系得到加強,也進一步改善了河道水質,使流域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對于水量和水質的需求得到有效滿足。
2.3參與式管理
由于該工程的利益相關者眾多,所以在建設管理工作中引入了參與式管理模式。在項目規劃設計階段,通過與科研院所合作、召開專家討論會等方式全面了解河道自然狀況、水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關系、生態修復需水量等問題;在工程建設階段,通過網絡互動、街頭采訪等方式了解市民意愿,同時定期向市民回報工程進展。以上做法極大的調動了市民參與管理、自覺保護的積極性,形成了民眾高度關注切主動為建設管理出謀劃策的良好局面。
3工程建設管理工作面臨的問題
雖然該工程建設管理工作的亮點頗多,但是受各種主客觀因素的影響,在工程建設的后期也開始出現一些問題,主要包括以下3個方面:
3.1機構設置不適應統一管理的需要
該工程的綜合管理單位是A河管理處(市水務局下屬單位),但管理處的權限僅限于對各區、縣河道管理部門進行業務指導,不具備工程建設審批權。工程建設的主體部門——各區縣水務部門則直接接受所在區縣政府的領導,因此在建設過程中傾向于考慮各自利益,很難從整體管理的角度配合管理,不利于統一管理的順利進行[3]。
3.2相關法規不健全
《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是當前我國現階段河流管理工作的法律依據,但是受制定部門不同的影響,部分條款存在從本部門利益出發的情況,在實際執行的過程中難免會出現矛盾和沖突。
在這次工程中,A河管理處主要依據地方管理條例進行建設管理,但條例僅能賦予監督權,無法賦予審批權,很多問題必須通過與相關部門溝通和協商的方式加以解決。受此影響,部分意圖套取補償費用的單位或個人開始在禁止建設區建設拆遷房或在河道內栽植高大喬木,不利于項目建設以及管理工作的順利進行。
3.3治理不到位或治理失效
該工程建設范圍較廣、技術要求較高,工程建設管理的難度也因此大幅提升,但是受技術管理能力薄弱的影響,還是出現了治理不到位或治理失效的問題。首先,水體自凈能力未能達到設計要求。A河城市段較淺、河水流動緩慢,在河底防滲工程結束后,水體與河岸間、水生動植物間、地下水系間的連通受到進一步的阻礙,自凈能力也因此大幅下降,容易出現“水華”現象。其次,偏重景觀營造。在河岸景觀設計中存在偏重景觀營造、忽視生態設計的思想傾向,不利于河道生態系統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最后,附屬及監測設施建設管理不完善。公廁未配備專門的污水管道,監測點布設較少、設備不完善,不具備開展全方位監測的能力[4]。
4進一步完善工程建設管理工作的策略和建議
在了解這次工程建設管理的現狀、特點和問題的基礎上,文章結合以往理論研究成果和實踐經驗,對進一步完善建設管理工作提出以下建議:
4.1創新管理理念
首先,應體現一體化的管理理念,即將區域管理實權下放給A河管理處(本次工程綜合管理部門),由管理處負責實現規劃建設、信息監測預報、協商、監督管理工作的一體化轉變,消除多部門分割管理存在的效率低下、權責不明等弊端。其次,體現法制管理理念。進一步完善地方法律法規,明確參建各方的權利和責任,必要時可制定相應的條例和管理辦法,對管理內容與方式進行詳細說明,提高管理工作規范程度。最后,體現參與式管理理念。即邀請利益相關方參與工程建設管理,積極聽取各方意見,使工程建設真正符合區域和公眾利益,為項目的后續管理以及使用效益的充分發揮提供保障。
4.2健全組織結構
1)由項目建設領導小組制定《綜合管理規定》,對管理工作所應堅持的原則、管理范圍、執行程序、具體要求等內容作出明確規定,此舉不僅可以為管理工作的執行提供充分依據,也能為利益相關者之間關系的順利協調提供保障。
2)由管理處代表領導小組執行日常建設管理工作,同時協助區、縣主管部門完成征地、拆遷、移民等任務。
3)設置公共管理委員會,通過召開座談會等方式定期邀請專業機構的技術人員、建設區域內的公民代表參與項目建設、評估等工作并積極聽取他們的改進建議。
4.3加強管理技術方法
為解決治理不到位或部分失效的問題,主管部門應及時引進適應性管理理念,即對項目所在區域生態系統的內在規律進行調查、了解和充分論證,并以所得結果為依據對管理目標和方案進行針對性調整,以此為生態系統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
由于適應性管理屬于反饋調整式管理辦法,因此其應用效果在相當程度上取決于監測和反饋是否充分、及時。為此,主管部門應及時構建并完善生態監測體系,并將利益相關方引入評估、評價和決策體系中來,通過展現管理工作公正性的方式提高公眾對此項工作的支持度,使適應性管理的積極作用得到更為充分的發揮。
5結語
該工程建設管理模式具有實用性強、技術先進,并且將參與式管理作為建設管理重要方式等諸多亮點,但是受各種主客觀因素的影響,管理工作項目建設后期也開始出現一些問題。在了解具體情況的基礎上,本次研究提出應從創新理念、健全組織結構、加強管理技術方法3個方面進行改良,以此為實現工程建設管理高效、組織嚴密、指導和控制得力的目標提供支持和保障。
參考文獻:
[1]劉文莉.阿克蘇河阿克蘇市良種場防洪工程建設管理的實踐與思考[J].陜西水利,2015(F06):90-91.
[2]陳寧、金鑫.淺談基層河道管理單位在涉河建設項目管理中的難點和對策[J].治淮,2015(02):30-31.
[3]張建國.新疆塔里木河流域的水利灌溉工程的建設管理探究[J].文摘版:自然科學,2015(02):196-196.
[4]董建良.江西涉河建設項目管理存在問題及對策探討[J].水利發展研究,2015(06):33-35.
中圖分類號:TV85
文獻標識碼:C
[作者簡介]艾克熱木·霍加(1983-),男,新疆奇臺人,助理工程師,從事水利工程建設、水利管理工作。
[收稿日期]2015-10-28
文章編號:1007-7596(2016)01-013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