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吳鵑
摘 要: 富有詩意的語文課堂,能使課堂充滿靈動、充滿趣味、充滿個性。本文從“導入語言妙趣橫生”、“授課語言啟人深思”和“小結語言畫龍點睛”三方面入手,構建多彩語文的“詩意”課堂。
關鍵詞: 語文教學 詩情畫意 教師語言能力
蘇霍姆林斯基曾說:“教師高度的語文修養,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學生在課堂上腦力勞動的效率。”教師的語文修養,表現出來就是我們的課堂語言,它是教師全方位的基本素質。用多彩語言構建詩情畫意的語文課堂,是語文教師畢生追求的教學境界。作為教師,應該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借助語言的魅力來引領學生學習?作者就這方面的理解與諸位同仁切磋一二,不足之處,敬請批評指正。
一、導入語言要妙趣橫生
孔子那弟子三千閑庭信步、如沐春風的教學,為詩意課堂提供了典范。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也說:“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性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求真理的欲望,對于語文學習來說尤為如此。”一節語文課,如果你想讓學生始終保持十足的專注力與濃郁的學習興趣,就需要讓導入語言妙趣橫生,聲聲擊中學生的心扉,引導學生的思維在碰撞中產生火花。如何才能讓課堂導語妙趣橫生呢?在多年的語文教學過程中,作者總結了很多種方法,但它們都圍繞著一點,就是要始終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關注學生的真實心理,唯有如此,才能讓導入語言妙趣橫生,讓學生好學、喜學、樂學。
記得在講授《小石潭記》一課前,作者剛好約“驢友”到附近的狼山游覽了一天,拍了很多照片發到了網上,很多學生都為它們點了贊。課堂上,作者靈機一動,就從這次戶外活動開始談起,設置了下面這樣的導語:
同學們,隨著社會經濟的飛速發展,人們逐漸興起了戶外活動,驢友團、騎行族宛然就是現代社會的一道風景,相信很多學生也都有過這樣的經歷吧!(此時,學生一聽戶外活動,馬上來了精神,因為班里很多學生一到周末都會隨父母參加戶外活動)其實,穿越千年風塵,唐朝的柳宗元也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驢友,按我們現在的說法,應該是‘驢頭的級別了。因為他一生宦海浮沉,僅貶謫永州期間,就寫下了膾炙人口的《永州八記》。在我看來,這僅僅是流傳下來的、高水準的遺篇,其實際著作,或者說柳宗元足跡遍布的地方應該遠不止這八處吧!今天,我們就一起走進他《永州八記》中的第四篇——《小石潭記》。
一般來講,《小石潭記》在初中階段屬于一篇較難理解的文言文,兼以作者悄愴悲涼的情緒,很多學生學起來都有一種硬著頭皮的抵觸情緒。這節課,因為作者一段風趣的課堂導入,學生將柳宗元的游蹤與日常的戶外遠足聯系起來,他們帶著強烈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去學習,結果課堂教學非常順利,學生對文中涉及的語法知識、情感思想掌握得都非常到位,充分彰顯了風趣導語的巨大魅力。教師智慧的引領,為學生充分地與文本對話創設了氛圍,點燃了學生智慧的火花,開創了學生思維任意馳騁、不斷創新的境界。
二、授課語言要啟人深思
古語云:學起于思,思起于疑,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這一點對于語文教學來說亦是如此。人們回憶魯迅先生的授課風格時說:“有一種信念的力量浸透在每個接近過他的青年的純樸的胸懷。”“先生講課的聲音并不慷慨激昂,也不抑揚頓挫,但他的每一個字、每一句話,都充滿了感情和威力,使學生覺得意味深長、引人入勝。”“詼諧有趣,濃烈的情,醇厚的意,使教學語言充滿韻味。” 放眼當前的語文課堂,尤其是在一些公開課上,不少教師不重視用自己豐厚的人生積累、廣博的知識體系和敏銳的直覺感受去打動學生,而是把講臺變成了舞臺,大秀自己的詩化語言,忽略了教師授課語言的啟發性。
“水本無華,相蕩而生漣漪;石本無火,相擊而生靈光。”啟發的實質在于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動,讓他們在主動思考的過程中獲得語文知識與情感體驗。當前的課程改革使一切課堂模式與改革策略均以學生為中心,只有學生的思維出現了碰撞,產生了火花,我們的課堂才是有效的。為此,作者在教學過程中常針對課堂的重難點,設計引人深思的啟發性問題,讓學生在思考的海洋中升華自己的語文素養與精神世界。
以《出師表》的教學為例,課堂上當學生都在為諸葛亮“報先帝”“忠陛下”的鞠躬盡瘁、忠心耿耿而感動不已時,作者就其中的“忠”字提出了這樣的問題:
作為一個心懷天下、才華橫溢的智者,諸葛亮到底應該忠于誰?你如何看待諸葛亮的“忠”?
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開始考慮諸葛亮的忠心耿耿到底吻不吻合“憂國憂民”的標準,認識到他感恩于劉備的三顧茅廬和白帝托孤之情固然可以理解,而盲目忠于劉禪實則無益于推動社會發展。有的學生還與張藝謀的《英雄》相類比,說影片中的“秦始皇”才是真正的憂國憂民。
誠然,對這個問題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作者啟發性的語言的確促使學生對問題的思考開始向著縱深方向發展,對于培養他們的發散思維,升華他們的價值觀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得好:“誰想要發展學生的語言,首先應該發展他們的思維能力。”語文教學語言必須做到導之以思,誘之以趣。而這,正與課程標準中要求語文教學要講究工具性、人文性相吻合,語文課堂應該有情、有得、有趣、過“癮”。
三、小結語言要畫龍點睛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對導入環節一般都非常重視,或音樂渲染,或設置懸念,或情境烘托,對課堂小結的藝術卻不甚重視,殊不知編筐編簍,重在收口;描龍描鳳,重在點睛。小結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的作用非常重要,不僅是深化學生課堂所學的必需,更是升華學生情感,激發學生探究意識,造成語文課堂余音繞梁、三日不絕效果之關鍵。為此,教師需注重課堂小結的語言藝術,畫龍點睛,夯實基礎知識,強化課堂重點,激發閱讀欲望,為構建詩情畫意的語文課堂畫上一個完美的休止符。
以《孔乙己》一課的教學為例,課堂上,師生一起針對孔乙己的外貌描寫“身材高大;青白臉色,皺紋間時常夾些傷痕;一部亂蓬蓬的花白胡子”,動作描寫“便排出九文大錢”,神態描寫“孔乙己立刻顯出頹唐不安模樣,臉上籠上了一層灰色”等細節刻畫進行了討論,還重點分析了小伙計、掌柜、短衣幫、孩子們形形色色的“笑”,最后環節,作者是這樣給大家小結的:
同學們,孔乙己的一生是一出悲劇,扼腕之余,我們更多地應攬鏡自照,孔乙己并不惡毒,也還算有點文化,但為什么就落得如此悲慘的境地呢?這自然是當時封建科舉制度的毒害所致,與孔乙己本人的好喝懶做、麻木不仁也有很大關系,但歸根結底是他在學習文化知識的同時,沒有同步提升自己的能力,這與我們現在很多同學只知埋頭學習,不顧自身素質的提高是多么相似啊!希望大家以孔乙己為鑒,全方位提升自己的成績與能力,為將來搏擊時代潮頭奠定堅實的基礎……
作者已經宣布了下課,但很多同學都還一臉沉思,作者有一些愧疚,覺得小結語言有些過激,但同時也很欣慰,聯系現實,才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才能推動課程改革的深入進行。
著名教育學家夸美紐斯曾說過:“教師的嘴,就是一個源泉,從那里可以發出知識的溪流。”這句話精辟地道出了教師課堂語言的重要性。是的,多彩的課堂語言會在學生心里掀起滔天巨浪,引領他們徜徉在語文的海洋里甘之如飴。而新課程背景下,提升語言能力是教師必須面對的問題,也是構建詩情畫意的語文課堂的基礎與關鍵,為此,我們還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張鴻苓.語文教育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3.
[2]于漪.語文教學談藝錄[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3]曹明海.語文教育智慧論[M]青島:青島海洋大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