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文
【摘 要】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是實現職業學校人才技能培養與素質培養的重要途徑,是推進職業學校實踐教學改革、加強校企合作的有效措施。筆者通過學校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闡述了職業學校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的原則,研究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的主要模式,尋求符合區域經濟發展特點及專業特色,探索最適合學校、專業發展的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
【關鍵詞】中職;生產性;實訓基地;校內;實踐
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是中職學校內涵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加強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是進一步提高中職學校人才培養質量、確保中職學校教育可持續發展的需要。校內生產性實訓具有中職教育特色的實踐教學形式,是突出辦學特色、提高教學質量和人才培養質量的關鍵之一,也是有效解決中職學校“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重要途徑。
1 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的必要性
1.1 作為實踐教學主體的校內實習實訓基地,確保實踐教學實施
中等職業教育肩負著培養面向生產、建設、服務和管理第一線需要的高技能人才的使命,仿真工作環境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具有明顯優勢,同時有利于利用校內實訓基地實現引企入校。在新的形勢下積極探索建設高水平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的建設新模式是中職學校發展方向的必然選擇。隨著現代經濟的快速發展,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教學內容已不能適應社會對人才的需求,根據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的辦學宗旨,加強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提高學生實踐動手能力,是培養新型技能型人才的有效途徑。
1.2 滿足學生不同崗位能力訓練的要求
原有的校內實訓室也只能滿足某個單一性的基本實操訓練和驗證性試驗,校外合作實訓基地雖然能彌補校內學生實踐訓練的不足,但每個基地只能接收少量第三年頂崗實習的學生,且合作企業以生產任務和經濟效益為目標,提供的崗位單一,缺少崗位輪動和應有的指導,難以滿足學生不同崗位能力訓練的要求。通過建設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使校外合作實訓基地與學校之間資源互補、優勢互補,也為學生體驗來自第一線的真實生產實踐、提升自身的職業素養創造了條件。
1.3 校企共建共享,充分利用教育資源和環境
通過建設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與項目合作企業進行人才和技術資源互補,有效解決兼職教師“聘請難”的問題,讓能工巧匠進課堂,充分利用學校和企業的教育資源和環境,探索“校企共建共享”校內生產型實訓基地建設模式,改善人才培養實踐教學環境,是校企合作育人的有效途徑,對中職學校人才培養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實用價值。
2 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的原則
實訓基地建設必須能夠滿足專業人才培養的規格需求,在實踐教學的環節設計、實習實訓的管理、實訓設施的配備,均要達到當前社會行業發展對專業人才的專業素質、職業素質、能力素質的培養需要,能夠使學生通過校內生產性實訓環節充分地理解和應用專業技術知識,并促進職業技能和綜合職業素質的全面發展。
2.1 真實性原則
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是實訓教學建設的決定要素,生產性實訓環境應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技術應用能力和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的建設應該盡可能地貼近生產第一線,參考行業企業的技術標準,營造一個真實的職業環境,使學生能夠在一個具備生產現場特征的場所中身臨其境地得到實際操作訓練和綜合素質的培養,布置濃厚的職業環境氛圍,包括質量管理體系、生產安全須知、產品技術工藝流程、上崗須知等在內的企業文化理念。
2.2 適用性原則
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應該既能夠適用于校內教學活動的開展,又能夠適應迅猛發展的高新技術對人才的培養需求,要切實參照職業技術領域崗位工作的典型工作任務規格要求來設計開發系統的、緊跟時代發展技術前沿的綜合性生產實訓項目。另外,實訓項目的設計及開展也要符合學校的教學規律、學生的學習規律,作為理論與實踐的專業能力培訓和職業素質訓導為一體的職業教育的場所,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要在突出職業技術應用性的同時,強調學校的主體性,著重建設能夠系統體現教學目標的學習崗位,滿足學校的教學。
2.3 開放性原則
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不僅可以為教學提供實踐訓練的場所,還可以通過各種渠道服務地方經濟發展,成為對外交流的窗口。通過培養高素質的應用型人才,為地方區域經濟發展提供高素質的人力資源利用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的資源優勢,為地方提供社會勞動力培訓服務,包括企事業人員的崗前、轉崗、高新技術應用等各類培訓,及國家職業資格認證的培訓及考試服務等,優化社會人力資源的配置通過和企業的合作,將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作為企業技術攻堅、產品研發的科研基地,實現科技成果向生產力的轉化,在工學結合過程中實現雙贏。
3 中職學校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的主要模式
3.1 學校主導、自建型生產性實訓基地
學校自我籌資建設實訓基地,利用學校現有場地設備和技術優勢,通過新建或改造升級原有實訓基地,依據實際生產需求進行工廠化、車間式布局和設備、品種選型,師生參與生產實訓,師生在校內就能感受真實的生產環境,真實的生產任務,真實的企業管理,生產和實訓兼有,從而實現操作技能培訓和職業素養熏陶的基本要求,真正實現學生的頂崗實習,更能有效地投入高學生的技能水平。不足之處是學校投入較大,可持續發展能力較弱,
3.1.1 教師創業型
專業教師在我校原有校內果牧場實訓基地的基礎上成立公司,進行生豬品種改良和畜舍改造,建成現代化、規模化生豬生產基地,形成企業與實訓基地一體模式。學校與專業教師簽訂承包協議,由學校提供基地場所和原有設備設施,專業教師承包后自主投資升級改造,自主經營,自負贏虧,產權歸學校。承包教師需完成學校教學任務,基地根據教學要求無償提供學生頂崗實習和專業教師實踐鍛煉,場內技術人員全部由專業教師和頂崗實習學生擔任,在這種運行模式下,實訓基地承擔著企業生產和學生實訓的雙重職能。
3.1.2 來料加工型
學校建成糧油食品加工實訓中心和果蔬加工實訓中心,按照糧食面點加工和水果蔬菜制品加工的要求,添置與實際生產相配套的加工設備,將農副產品保鮮與加工的教學內容逐一分解成與生產實際相一致的教學項目,采用項目教學法,引入企業生產“8S管理規程”,在實訓中心完成產品生產,學生在實訓教師的指導下完成生產和實訓任務,小批量生產,獲得經濟效益的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的一種模式。有效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手能力,真正實現了畢業生的零距離就業。
3.1.3 技術推廣型
學校、專業教師利用自身科研和技術優勢,積極面向企業和生產一線開展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的開發和創新,同時將研究成果進行技術推廣。專業教師利用自身技術優勢,結合閩北葡萄種植產業的需求,在校內建成占地8.2畝的葡萄新品種推廣示范基地,學校提供基地建設用地和資金,專業教師進行生產管理,依托南平市葡萄協會進行品種和技術推廣。專任教師將基地建設與《果樹栽培》課程教學相融合,將教學內容分為葡萄園規劃、良種收集沙藏、定植準備、定植、土肥水管理、整形修剪、花果實管理等若干任務,通過參與葡萄栽培全過程的實訓操作,掌握避雨栽培、套袋技術等無公害栽培措施和現代設施農業栽培技術,真正實現了現場教學,達到“教、學、做”的統一。
3.2 企業主導、校企合作型生產性實訓基地
學校加大校企合作力度,本著互惠互利的原則,在校企合作的基礎上,學校提供場地和共同管理,企業提供設備、技術支持,或者學校提供土地或廠房,企業自主投資、自主經營、自主管理等合作形式,建設生產性實訓基地的模式。通過引企入校、合作共建等方式,實現“前校后廠、校企一體”的辦學模式。不足之處是校企雙方合作受外界影響因素較多,導致合作中斷或不穩定。
3.2.1 引企入校型
學校引進企業,校企簽訂合作協議,由學校提供建設用地和部分廠房,企業自主投資經營,購置設備設施,企業每年無償提供實訓崗位給學生頂崗實習和專業教師實踐鍛煉,并選派技術骨干與教師共同指導學生實訓。在實訓鍛煉中,學生成為企業的準員工,教師成為企業的師傅,工作質量由企業技術人員進行評價,真正做到校企融合、共同育人。
3.2.2 訂單培養型
企業或行業與中職學校簽訂人才培養協議,開設 “訂單”班。企業或行業參與學校的教學管理,制訂教學、實訓實習和頂崗實習計劃,由學校負責理論教學,并提供場地和管理,企業或行業提供設備、技術人員到學校組織生產和實訓,學生在校期間就是企業的準員工,畢業后能較快適應工作崗位的要求。
4 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的思考
4.1 職業學校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意義深遠,內涵豐富,健全實訓基地建設體系是基礎
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必須充分考慮學校、產業、專業的特點,統籌規劃,通盤考慮,明確每一個實訓基地建設模式的服務面向及模式間的邏輯層次關系,全方位、分層次、多模式地建立一個互補型的實訓基地體系。
4.2 建立有效保障機制,促進生產性與教學性共通,企業文化與學校文化互融
學校與企業運行規律與模式各不相同。如何將職業教育中“教育性”與“生產性”有機結合,解決三個矛盾,即雙方理念上“對教育性追求”與“對經濟利益追求”的矛盾,運行中對“開放性”與“封閉性”要求的矛盾,管理決策中“民主性”與“層級制”的矛盾。加大改革力度,盡快使校企之間由“形合”到“神合”。
4.3 專業教師應全程參與、深度介入校內實訓基地的建設與運行管理工作
在基地建設和運行中,校內專業教師和企業技術人員的作用是互補的。校內實訓基地的建設方案制定、實施以及運行都必須有學校專業教師的深度全程參與。作為學校應及時出臺配套政策和措施,鼓勵和推動專業教師利用基地建設、生產運行、技術改造等難得機遇,開展科學研究和技能訓練,以盡快提高專業教師的專業實踐技能,打造一支真正意義的“雙師型”教學隊伍。
4.4 以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為窗口和平臺,加大校外實訓基地的建設力度
由于專業自身的特點和學校資源的有限性,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不可能涵蓋所有專業,因此以學校主干專業(專業群)為核心,科學規劃、建設輻射整個專業群的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
【參考文獻】
[1]丁金昌,童衛軍.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的探索[J].中國高教研究,2008(2):57-58.
[2]陸勤豐.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與運行管理機制的探索實踐[J].職業教育研究,2010(7):61-62.
[3]吳弋昊,張雪娟.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的探索與研究[J].實驗技術與管理,2010(4):118-120,123.
[4]李三波.基于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的工學結合模式分析[J].職業教育研究,2008(8):112-114.
[5]徐澍敏.高職院校校內實訓基地功能分析與實現途徑研究[J].金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2):5-8.
[6]馬薇.趙建軍.高職院校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的探索[J].教育與職業,2012(29):162-164.
[責任編輯:湯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