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浩龍,王 晉
(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湖南 長沙 410208)
我國高技能人才培養模式對比研究
顏浩龍,王晉
(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湖南長沙410208)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轉型的逐步深化,企業轉型升級對高技能人才的需求進一步推動了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在此過程中形成了校企合作等眾多優秀的高技能人才培養模式。深入分析校企合作模式、行業協會主導模式和工業園區引導模式培養高技能人才的優點與問題,對提高我國高技能人才培養質量和促進我國企業轉型升級具有積極意義。
[關鍵詞]職業教育;人才培養;對比研究
[DOI]10.13939/j.cnki.zgsc.2016.17.066
近年來,職業教育在我國得到了飛速發展,職業教育體系日益完善,國內外眾多的專家學者對職業教育各領域進行了深入研究,并形成了許多成功的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如德國的“雙元制”、英國的BTEC模式、美國的社區學院等。國內專家學者做了大量的研究,如劉紅明[1]認為高職教育必須選擇實踐育人為辦學目標定位,遵循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規律,加大校園文化內涵建設。范炳娟[2]對高職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和以崗位核心能力為基礎來構建課程體系提出了相關建議。周建松[3]認為隨著互聯網的快速發展,現代職業教育必須加大對信息化教學,同時還要繼續加大課堂教學改革力度,推動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和培養質量提升。劉永新、杜學森[4]指出職業技能競賽成為我國職業教育中的重要一環,并分析了職業技能競賽對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的影響。
綜上所述,國內教育界專家學者對人才培養的研究多集中在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等領域,對如何實施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主體研究不多,特別是對我國企業的主要載體,各類工業園區如何參與高技能人才培養的研究更是匱乏。
1校企合作的優勢與問題
1.1校企合作模式的優勢
1.1.1有利于整合資源,提高國民素質
校企合作能加快人力資源的開發和利用,促進就業再就業,提高我國國民素質,有利于把巨大的人口壓力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進而提升我國的綜合國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1.1.2對接企業需求,為企業轉型提供人才支撐
開展校企合作能有效地使學校了解企業對人才需求的數量與質量的要求,從而確定人才培養目標,確立服務企業的辦學理念,創新人才培養方案,變革人才培養的途徑與方法,使之更好地滿足企業對技能型人才的需求。
1.1.3教學場景真實化,提高學生培養水平
校企合作使學生的學習內容與企業的需求漸趨一致,使實踐鍛煉與崗位切合,并促進實踐能力和綜合素質的提高。還能使學生親身領略企業文化并更好地融入其中,從而對自身發展做到“心中有數”,全面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與社會能力。
1.2校企合作的問題
1.2.1缺乏政策法規和資金保障
目前,我國對校企合作的實現、監控、保障等方面還沒有專項制度、法律法規及實施細則,許多現實問題無據可依。校企合作缺乏資金支持,國家對校企合作經費的下撥遠遠不能滿足實際需求,對科研經費的投入力度不夠。
1.2.2企業的積極性和參與程度不高
企業是逐利性的,與高校的合作勢必增加企業的成本,損害企業的眼前利益。多數企業與高校的合作是淺層次、低水平的,學校不能從根本上幫助企業解決發展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往往造成企業積極性不高。
2行業協會與學校合作的優勢與問題
2.1行業協會與學校合作的優勢
2.1.1有利于開展人才培養合作工作
行業協會能及時將企業對創新型人才的需求信息(專業、知識結構、技能水平等)反饋給合作學校,指導學校合理調整專業、設置專業教學實施計劃和安排教學。同時,校協合作能依托行業協會加強學校與企業的合作,將教學延伸到企業,又將企業中的實際問題帶到課堂研究。
2.1.2有利于開展課程建設合作工作
行業協會參與學校課程建設,研究課程標準和職業標準的鏈接,共建共享教學資源,把課堂教學作為促進校協合作、培養創新型人才的主渠道。學生能通過課堂教學所學到的就不僅是專業知識本身,更重要的是培養了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了綜合創新素質。
2.1.3有利于開展實訓基地建設合作工作
通過協會與成員企業的多渠道聯系,可以創造條件讓學生們接觸社會、得到鍛煉,促使他們在認識社會、學習創業的過程中逐漸成熟。廣大學生接觸企業實際,可以增加對社會的了解,并努力將所學知識運用于社會實踐,增強了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能較早介入生產和科研活動,努力培養創新實踐能力。
2.2行業協會引導型的問題
2.2.1缺乏政策法規支持
目前我國行業協會跟發達國家行業協會擁有的工作職權還相差太遠,我國企業的經營管理主要是由國家相關部門進行監管,行業協會暫時還起不到管理行業企業的作用,無論是在法律法規方面,還是政策支撐方面都還不夠,許多現實的問題都沒有依據。
2.2.2行業協會組織力量薄弱
當前我國行業協會所行使的主要作用還集中在組織行業交流、培訓、職業技能鑒定等方面,協會工作人員數量少,且大部分是兼職從事行業協會工作,還沒有力量去組織和引導行業協會參與高等職業教育。此外,國家對行業協會的資金支持十分微薄,遠遠不足以支撐相關教育項目的進行。
3工業園區引導型的優勢與問題
3.1工業園區引導型的優勢
3.1.1創新職業教育理論,探索職業教育新模式
在工業園區建設教育培訓中心的教育模式是理論和實踐高度融合的新型職業教育培訓探索。這種教育模式,能實現教育培訓與工作實踐的有機結合,突出“辦校到廠”、“校企結合”的理念,在實踐中以理論知識作為指導,教育中以實踐經驗作為驗證和補充,能夠讓受教育者在理論經驗和實踐操作能力上迅速得到成長,實現企業、學校、受教育者三方共贏的結果。
3.1.2充分利用工業園區源頭優勢,解決職教攻堅難題
我國職業教育也還存在著基礎薄弱、政府投入不足、硬件條件不足的難題,特別是在西部地區,這一問題尤其明顯。依托工業園區建設職業建設教育培訓中心,既可以發揮學校優質的教育資源優勢,又可以發揮企業的資金優勢。優化硬件條件,能有效解決政府在職業教育上投入不足的問題,解決職教攻堅的瓶頸問題。
3.1.3為工業園區提供充足的人才智力支持
工業園區企業要實現科學發展,員工素質是最重要的驅動力和重要保證。依托工業園區建設教育培訓中心,既可以為園區企業打造儲備豐富的人才資源庫。又可以為企業的在職員工開展繼續教育和培訓。將為園區企業提供充足的強大的智力支持。
3.2工業園區引導型的問題
3.2.1對職業教育及工業園區人力資源配置認識不到位
目前,高等職業教育的發展.似乎還處于自然狀態。政府行為較多停留于表層,與工業園區校企聯合辦學有關的制度創新、政策保障、經費投入、統籌協調等方面很少涉及。
3.2.2高職院校與屬地工業園區對接不暢,沒有搭建好合作平臺
由于政府職能的特殊性,在高職院校與各個利益相關者建立合作關系時,政府作為主導職能單位,統籌監督作用是不可少的。這包括資源的配置、高職集團化發展、專業審批、經費的調撥等多方面,也包括在校企合作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政府要協調解決校企之間的矛盾,搭建好工業園區與高職院校合作的平臺,以確保辦學資源利用率提高。
4結論
我國經濟經過幾十年的飛速發展,國力得到極大的加強,我國企業實力也得到了成長與壯大,近幾年,隨著世界經濟格局的轉變,我國企業也面臨著轉型與升級,以勞動密集型為特點的低水平粗放式經營模式正逐漸淘汰,低水平、無技能的工人也面臨淘汰,高技能型人才逐漸成為企業轉型升級的人才支撐。我國職業教育飛速發展的十幾年里,為我國企業轉型升級提供了大量的高技能人才支撐,緩解了我國企業轉型升級的人才需求困境,并摸索出了多種有效的人才培養模式,大大提高我國高技能人才培養水平,進一步支撐我國企業轉型升級,推動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
參考文獻:
[1]劉紅明.實踐育人導向:高職校園文化建設的路徑遵循[J].江蘇高教,2015(2):147-150.
[2]范炳娟.新形勢下高職人才培養模式與課程體系建設的探討[J].價值工程,2015(21):172-175.
[3]周建松.以課堂建設為抓手推動高職教學創新[J].中國大學教學,2014(12):75-78.
[4]劉永新,杜學森.職業技能大賽與高職人才培養模式的關系[J].教育與職業,2014(21):43-45.
[基金項目]湖南省教育廳職業教育改革課題“依托‘湘南承接產業轉移示范建設區’構建高職資源共享型實習實訓基地研究”(項目編號:ZJB2012005),湖南工院教改課題“學院師資隊伍競爭力及對策研究”(項目編號:GYKYZX2014002)相關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顏浩龍,男,漢族,湖南華容人,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高等職業教育;王晉,女,漢族,湖南湘潭人,碩士研究生,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講師。研究方向:高等職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