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磊
摘要:調查法是實踐教學中一種常用的方法,適用于職業教育所有專業領域。教師都組織過學生走出學校,到企業實踐、職業領域參觀,了解現場的實際狀況。特別在學生實習教學中,教師常常會用到這種方法。文章對職業教育實踐教學中的調查法進行探討。
關鍵詞:職業教育;實踐教學;調查法
一、調查法介紹
(一)實踐教學的狀況
在職業教育中,教師帶學生到企業或外面參觀的活動,通常教師在課堂說:“組織你們去校外一家企業參觀,了解企業的技術設備、生產流程情況。”學生聽了后會感到很高興。來到企業后,企業領導會向各位同學就企業所生產的產品、產值及人員等內容作簡短介紹。在此過程中,有半數學生根本就沒有專心聽介紹的相關內容,現場通常會鬧哄哄的,學生也可能提一些問題。然后,就開始參觀生產現場。參觀過程中,企業人員具體介紹,教師會認真聽,也會感興趣,在教師周圍也會有三五個學生在聽,多數學生只是走馬觀花。教師在接下來上課時會提及這次參觀情況。這類活動很難體現出教師對教學的具體要求,就失去了教學意義。
(二)調查法的發展背景
調查法在歐洲已有100多年的發展歷史,其中一項教育基本原則是與真實情境相結合,學生要在真實情境下進行學習。自有調查法出現后,德國的職業教育體現出這一原則。德國的教育家認為:學生學習須能獨立地調查、發現并解決問題;在學習中,學生不能單單接受現成的知識,還要培養他們的獨立能力。其獨立性體現在個體生活或工作中的獨立思考、行為或活動等方面,這種獨立能力的培養必須通過個體的自我活動來實現。因此,在職業教育中就應為通過學生的獨立活動來培養其獨立能力。比如在教育過程中,向學生布置一項任務,讓其獨立完成或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
(三)調查法的歸類與定義
教育教學方法的分析,通常有兩種分類,一種為宏觀層面的方法,另一種是微觀層面的方法。宏觀層面的方法是指時間跨度較大、有著系統構成的一類方法。調查法可以歸為宏觀層面的方法類。調查法是由教師和學生共同制訂調查計劃,由學生獨立實施的一種“貼近現實”的活動,它包括信息搜集、積累經驗和訓練能力。這種教學方法的關鍵之處在于學生獨立搜集和整理不同來源的信息。調查法是指在實踐教學中對事實情況、經驗和行為方式進行有計劃的研究。調查法有助于培養學生走近現實,在獨立組織的學習過程中認識理解現實的能力。
(四)調查法的特征
1.現實性。即學生要在真實的情境中能夠直接體驗、經歷與感受。而學校的課堂教學通常進行的是符號形式的信息載體,而這些途徑只能在腦海中有個大致的認識,其認識沒有在現實中直接體驗為基礎,因此,難以取代現場的真實感受。學生在實踐、實習,絕大多數學生的回答是:在學校里學的理論知識與企業實際狀況有著相當大的差異。這就說明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了解現實的真實狀況的重要性。通過實際了解,學生對于教師所教內容就會有更加明確的認識,也更清楚哪些內容是重要的,學生學習動機也就更強,因而更易于找到自己所要努力的方向。
2.互動性。即參加調查活動的人具有很多互動的機會,比如:學生、教師以及調查場所人員之間需要進行很多的交流活動,相互之間產生影響并要作出反應。互動性具體體現在多個方面:制訂調查計劃時,要進行交流對話、提問題;獲取調查地點的信息過程中;調查后的評價活動。
3.計劃性。即調查活動要建立在深入細致的計劃基礎之上。調查不是隨機提出來的,調查活動一定要事先進行系統的精心準備和計劃,否則難以實現調查目標。另外,參加調查的人員必須掌握相應的工作方法或技能,這對于調查的成功與否起到關鍵作用。
(五)調查法所體現的教學原則
1.發現學習。學生通過調查法能獨立了解客觀現實,并在已有知識和經驗基礎上獲取新知識,這樣的學習行為實質上就是一項研究活動。因此,學生對外界的這種深入了解具有重要意義。
2.獨立自主的學習和主觀導向。學生須獨立地對整個調查活動進行深入計劃、實施和評價。這就體現了主觀性原則,因為學生在此學習過程中一直發揮著主導作用,并要負起責任。學習的成功與否完全取決于個人,而不是他人。
3.社會學習。在調查的各個環節上,學生必須與他人進行合作。在進行準備時,學生之間要溝通和交流,各人還要確定自己的實施及評估任務。在調查過程中,學生與陌生人進行面談并對所談內容做出評判。最后,還需向小組展示調查結果。這種形式的社會學習是學生與社會能力得到發展的重要前提。
4.方法學習和過程導向。調查也是為了知識的學習,但這種知識與調查本身密切相關,它屬于經驗型的知識,通常要通過認知活動才能掌握。重要的是,調查活動其實就是一個在方法指導下的學習過程。學生應具有方法能力。
5.行動導向。這項調查法是以行動為導向的,其實施步驟有著行動的系統性,它體現了手腦并用的特點,不僅要求有精神和思想準備而且還要付諸有創造性的行動并要呈現調查結果。
6.跨學科的學習。調查法展現的不是某一學科的內在邏輯體系,而是現實狀況與過程之間的關系。通過調查來進行的學習打破了教學領域間的界限,它同時涉及了技術、社會、經濟等多個方面學習內容。此方法具有跨學科的特點,因而體現了跨學科的學習理念。
(六)調查法的優缺點
調查法的優點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獨立學習,不是去理解確定的步驟或結果;在獨立組織的學習過程中認識理解現實;對現實進行調查既是一種工作,也是一種學習,在此過程中學生不是通過整理材料而是通過實物、個體表現和情境化的主題領域來學習。
調查法的缺點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容易出現學生因為大量的印象而偏離調查主題的局面,調查并不能自動提供正確的認識,對調查對象的準備不足。
二、調查法的實踐應用
(一)調查法中的師生活動
教師的工作是要依據課程的需要來設定調查主題,確定調查的目標是不是有助于實現教學目標,分析調查活動是否能反映教學內容的要求。在調查法實施中,學生的活動要大大多于教師的活動,學生所做工作涉及:在教師幫助下制訂調查計劃,建立與調查地點相關人員的聯系,圍繞調查主題搜集必要信息,對所獲取的信息進行整理、加工和評價,對調查成果進行展示。
(二)調查法的五個實施步驟
調查活動有5個方面的步驟或階段:準備、計劃、執行或實施、評價及匯報、反饋。調查活動的重心體現在學生身上,而且除了準備階段外,后面4個階段方面的活動主要由學生自己獨立完成。
1.準備階段。第一階段為準備階段,涉及確定調查地點、調查對象以及調查地點的聯系等工作。調查地點應由教師來確定。
2.計劃階段。教師與學生一起來制訂整個調查活動的計劃。計劃的開始,要學生提出自己的想法,要調查什么內容、對什么方面感興趣,并要確定調查重點。
3.實施階段。計劃做好后,就到了第三階段:實施階段。對企業實施調查,學生、教師與企業負責人見面,做簡單介紹,可以回答一些問題。然后就以小組形式實施調查活動,各組是獨立進行調查工作。調查工作結束時,學生與企業負責人交流。
4.評估階段。對所收集的資料或信息進行分析、整理、評價,也是小組活動,對材料加工、提煉,要分析調查活動是否達到了預期的目的。
5.反饋階段。教師會針對整個調查活動過程做總體上的評價和分析,主要的內容包括:目標是否實現,時間計劃是否有問題,哪些地方需要改進,哪些地方做得比較好等,還可以為企業提出改進建議。
參考文獻:
[1]楊洪波,王紅燕.如何激發學生學習計算機基礎課的興趣[J].中國教育信息化,2008,(8):27-28.
[2]肖剛.模糊方法在教育評價中的應用[J].中小學管理,2001,(7-8):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