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計平
摘要:政治學科應當在高中生成長中發揮更為重要的引領作用,教師要強化思想理念的引導,幫助學生正確認知社會,強化時事政治教育和弘揚正能量,并引導學生在拓展活動中成長。
關鍵詞:高中政治;思想引領;活動促進
高中政治學科承擔著普及知識、培養能力、引導思想的重要職責,每一位政治教師在教學工作中都應當著眼于素質化教學目標,結合學生身心特點、社會發展形勢,更好地發揮對學生思想理念形成和行為習慣引導約束作用。
一、政治教學應發揮思想引領作用,用正確的理念啟迪學生
高中生步入了人生發展的一個全新時期,他們處于青春后期,在生理發展上已經接近于成人,但是受制于認知角度、社會閱歷等方面的影響,在人生價值觀方面還存在著一定的問題,易受一些不良思潮的影響,形成片面偏頗的思想觀念,進而影響到自身的學習與成長,政治學科在這方面應當體現更為重要的引導作用。例如《樹立正確的消費觀》一課教學中,筆者分別引導學生針對求異消費、從眾消費、攀比消費等不正確的理念進行分析,尋找生活中存在的負面案例,從熟悉的人、事中思考不正確的消費觀念會帶來哪些后果,對日常生活有什么影響。因為學習內容貼近學生生活實際,對他們能夠產生更為明確的感知印象,所以學生在生活中能夠找到很多的事例。
筆者再從另一方面引導學生感悟綠色消費、節儉消費、適度消費這些正確消費理念對生活有什么樣的重要意義,兩者對比形象地揭示出什么是正確的消費觀、什么是錯誤的消費觀,讓學生在心中有了正確的取舍,實現了教學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念的引導目標。可見政治教學在學生成長中可以發揮積極作用,每一位教師都應當將學生成長與教學融合起來發揮思想引領功能。
二、 政治教學應植入社會生活,以身邊的生活經驗提升學生社會認知
在高中生的人生閱歷中,雖然他們與社會有所交集,但對社會認知程度不深,這主要與封閉的校園生活、學習生活有關,沒有更多接觸自然、社會的機會。教師應當強化教學內容的生活化,選取學生身邊的生活素材融入教學之中。例如學習《影響價格的因素》時,學生對于影響價格的因素雖從字面上進行了了解,但了解不夠深入。筆者結合生活中的一些實際案例,從身邊的事物入手,幫助學生正確認識經濟發展規律,從而達到加深理解的效果。選取案例:房價是近年來社會廣泛關注的一項內容,本地區的房價也經歷了一個較大的變化周期,從最高峰的4500~5500元/平方米到現在最低2600元/平方米,上下相差近40%。對于這樣的問題,許多學生感到非常困惑,筆者從影響價格因素中蘊含的客觀規律著手,加深學生對相關內容的理解程度,引導學生進行調研,明白上幾年因為大量的談婚論嫁人口急需購房以及城市化進程加快、進城務工人員增多,導致縣城商品房需求量大增。在這一背景下,開發商有利可圖,地價也頻頻上漲,導致商品房的價格一路上揚,甚至接近市一級地區。近年來由于住房購買剛性需求降落,主要購房人群集中在二套改善型住房等領域,購買的需求大大降低,這就導致房價價格一路下滑,這是典型的供求關系影響價格。同時,筆者跟學生進一步分析,為什么房價不會跌到1000元/平方米,是由價值決定的,商品房的成本包括土地拍賣成本、建筑成本、人工成本、配套設施成本以及相關的規費稅收等,價值決定了房價不可能降到1000元/平方米。
通過這樣的案例,筆者幫助學生解答生活中遇到的困惑,同時加深對政治學習內容的理解,獲到了一舉兩得的效果。
三、政治教學應弘揚主旋律,以積極的情感感染學生
無論是哪一門學科,在教學中都應當堅持弘揚正能量主旋律,特別是對于高中生而言。許多高中生思想成長過程中面臨著一些困惑,受社會片面思潮、不良思潮的影響,對黨和國家的一些政策產生了一些懷疑,甚至有錯誤的理解。針對這樣的現象,教師必須要強化引導,使他們辯證看待問題,既要一分為二看待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和取得的成績,也要深入研究蘊含的深層次原因。在《促進小康社會經濟發展》教學中,筆者首先引導學生結合家庭生活發展變化,與五年前、十年前相比,在飲食、穿著、住房、交通、通信工具等方面的變化,感悟經濟社會發生的巨大變化。學生從這些微觀的角度深刻感受到家庭生活條件在逐步變好,筆者帶領學生微觀感知的基礎上,出示了本地區近十年、二十年來經濟社會發展各項數據,如農民人均收入、城市化比例、每千人擁有的電話數、手機數、汽車擁有量等,通過數據的鮮明對比,以折線圖形式展現在學生面前,每一年的數據一目了然,整個發展趨勢呈現一路上揚、一片紅火的喜人景象,學生充分感受到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偉大成就。
筆者在幫助學生了解經濟社會發展成就的同時,強化了學生的思想教育,引導學生明白了本地黨委政府為民生與發展兢兢業業才有了如此之繁榮,心中產生了強烈的震撼,充滿了主旋律正能量。
四、政治教學應注重時政教育,以強烈的使命感激發學生
政治教學最大的特征是與時代發展同步,時事教育以其貼近時代,貼近社會,以其內容的豐富性、新穎性及靈活性,受到學生的重視和喜愛。政治教師要做有心人,不僅要結合教學內容進行講解,更要將教材內容與社會發展相結合,形成豐富的教學素材,充實教學內容,落實德育目標,從而有力地推動教學工作開展。如在《和平與發展:時代的主題》教學中,筆者從兩個方面著手,一方面向學生出示了利比亞、索馬里等地區戰爭給人民群眾帶來的巨大傷害,美麗莊園在炮火轟炸下成為一片廢墟,昔日的學校只剩殘垣斷壁,安逸的生活變得流離失所,讓學生明白戰爭只會給人類帶來災害,只會破壞我們美好的生活,從活生生的案例中進一步感受到和平是多么的寶貴。另一方面,結合我國外交國防政策進行分析,理解黨和國家奉行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重要意義,以及大力發展國防科技、提高領土和主權保衛能力的必要性。與此同時,筆者還設置了拓展性話題,針對南海爭端、中日東海爭端,特別是釣魚島主權歸屬等問題和學生進行了深入的交流,學生紛紛表示應當維護祖國領土與主權完整,采取更加靈活有效的方式解決存在的領土爭端、主權糾紛,以和平發展為主旋律實現區域共同繁榮。時事政治教育對學生能夠產生較大的促進效應,每一位學生在時事政治教育中應當增強愛國情感與責任感,努力成長為有理想有抱負的愛國青少年。
五、政治教學應重視拓展社會實踐,在參與實踐活動中培養學生素養
高中政治學科與社會生產實踐活動聯系非常密切,教師要重視拓展課堂教學空間,通過一系列的課外實踐活動幫助學生加深教學內容理解,培養分析研究能力。例如在《民主管理:共創幸福生活》教學中,筆者和學生為了對我國特色的民主管理有進一步的認識,在課外組織他們開展調查活動,對照村民自治以及城市居民自治的制度和法規,了解本地區群眾在參與民主管理方面,采取什么樣的方式,取得怎樣的效果,并針對本地區基層民主工作存在的薄弱環節提出針對性的建議和意見。
這一實踐活動使教材內容和生活實現了無縫對接,學生學習的內容在課外有了拓展延伸平臺,學生在活動中鞏固了教材的理解,培養了調查能力與探究能力,對綜合素養的提升具有積極意義。
綜上所述,在高中政治教學中,廣大教師立足于學生健康成長,對教學理念、教學方法、教學模式、教學空間等方面充分拓展,教學自然會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
參考文獻:
[1]張軍.對高中政治教學方法的再探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4,(S1).
[2]葛英麗.淺談高中政治課的教學方法[J].學周刊,2014,(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