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蘇
【摘要】音樂表演屬于藝術表演的范疇,具有無可替代的價值和本質屬性。相同的音樂作品,不同表演者的表現效果是完全不同的,這種無可替代的音樂表演藝術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音樂表演藝術個性,但是想要取得良好的音樂藝術表演效果,單靠個性是遠遠不夠的,這時還需注重音樂作品的內涵的共性。本文將對音樂表演藝術中的個性與共性進行研究分析,以期給相關研究者以有益借鑒。
【關鍵詞】音樂表演 共性 個性
由于音樂家們所創作出的樂曲往往是通過演奏家演奏樂器、歌唱家演唱音樂、指揮家指揮樂隊等形式呈現在觀眾面前的,所以音樂表演藝術常常被認為是音樂藝術的二次創作。音樂表演是音樂創作者和欣賞者之前的橋梁,音樂創作決定一個作品的成色,而音樂表演則決定了音樂作品在欣賞者心目中的水平。本文將從音樂表演藝術中的個性和音樂表演藝術中的共性兩個方面進行闡述。
一、音樂表演藝術中的個性分析
1.1、個性的概述
個性是和人的性格相聯系在一起的,對一個人的思想和行動有著重要的決定作用。正如音樂表演藝術中的表演者在通過舞蹈、歌唱和指揮的過程等方式所表現出來的特點和差異便是音樂表演者的個性。這種個性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方面是音樂表演者對于原始音樂作品的構成結合以及音律變化上展現出的藝術效果和藝術感受的不同,另一個方面是音樂藝術家本身所具有的表演方式的不同,在這兩種方面 共同作用下使音樂表演藝術的個性得以發揮。
1.2、個性的作用
1.2.1、心領神會,增強風采
音樂作品會因為演奏者缺乏個性而失去風采, 我們可以看到現如今很多的音樂演奏者對于藝術作品的演奏僅僅是對他人的模仿,或只是通過簡單的表象來演奏音樂,并沒有真正做到心領神會。他們有的只是對他人刻意的復制和模仿,自己并沒有對作品本身去領悟理解,這種簡單 模仿和學習在表演的初級階段是可以被理解的,但畢竟音樂是一種持續發展的對表演者有著較高的藝術領悟和創作要求,所以音樂表演藝術者要融入自己的感悟和創作,使藝術具有生命形態,增強藝術作品的藝術風采。
1.2.2、與他人產生區別
同一部作品在不同音樂表演藝術個性中有不同的藝術表現,個性即為較他人的不同,在音樂藝術中個性的特點展現尤為突出,一部好的音樂作品必然引起人們強烈的精神感觸和思想反思,這就對人的個性探尋鋪開了道路,作品在通過演奏者的思想反思和精神感觸,將曲中的情節命運與故事發展通過有形的聲音和動作展現在我們面前。
1.2.3、走向成熟的標志
個性是音樂表演創作走向成熟的標志,當一部部作品通過音樂表演者從最初的簡單符號和音符轉變為人們現在所聽到的聲音舞蹈,這就加入了音樂表演者的二次創作。音樂表演者在演奏過程中加入自己長期在音樂學習過程中對于音樂的理解,自己對于演奏技巧 掌握和自己的思想情感,人生感悟等各種因素 融合來加工和包裝音樂,使原作中的元素信號更為強烈,思想情感的表達更為舒暢,這也是優秀的作品能夠被稱頌至今的一個重要因素,歷代的人們通過對于這些優秀作品不同的理接,對其加以詮釋和表達使其能夠影響和觸動各個時期人們的內心情感世界。
二、音樂表演藝術中的共性探討
2.1、尊重觀眾的審美意愿
不同的時期有著不同的文化氛圍、人文背景,這與時代發展和人們欣賞水平以及喜好的發展變化有關。從70代的搖滾到80年代的流行歌曲再到90年代的網絡歌曲這短短半個世紀之內,中國大陸 音樂喜好就經歷了三個巨大的變化,可謂“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但是觀眾心目中的善惡、好壞、是非觀念是不會變化,不能因為年代的改變將曾經的惡變為善,正如《白毛女》中的喜兒得不到解救,這是令觀眾所不能接受的。所以在音樂表演藝術家適當的對作品進行創作改進的同時也要考慮廣大觀眾的心理和審美意見。
2.2、尊重自己的藝術創作性
音樂表演藝術家在尊重作品本身意圖和尊重廣大觀眾審美意見的同時,也應該適當的加入自己對于作品的藝術創作性,不能僅僅局限于將作者通過作品想要表達給觀眾的主旨展現給觀眾,還要結合當時環境的人文、地理差異,有建設性、創造性的對藝術作品進行表演。如歐洲的很多優秀作品由于中西方文化和歷史的差異,從而導致了在很多作品中作者想要表達的情感在觀眾中得不到理解和領悟,這就需要音樂表演藝術家運用自己的藝術創作能力對其進行加工和本土化,從而更好的讓本地觀眾消化和欣賞。
2.3、尊重自己的一度創作
音樂表演藝術家在進行其表演詮釋的過程中,首先要做到尊重作品創作中的原創性和創作意圖,不能偏離一度創作的本意和主體。音樂藝術表演者要努力站在作曲家本意的基礎上對其藝術作品加以詮釋和延伸,不能僅憑借自己的興趣和意愿,對原來的作品亂加改造或曲解演奏。所以在這方面演奏家要努力扎實自己的基本功,在對于作品產生的背景,作曲家的生活環境及其當時的人文特點等方面進行比較詳盡和全面的理解與探究。即不僅要從外部對作品進行分析,同時也要從作品更深層次上進行研究和討論,從而全面完善的了解作者本身和作品的意圖。
三、結束語
音樂表演藝術被稱為二度創作,它的不可被代替的本質屬性和價值在于只有通過它,才使作品成為活生生的音樂存在,也才使同一作品呈現為神采各異的美。對于同一作品,聽這一位音樂表演藝術家的表演代替不了聽另一些音樂表演藝術家的表演。這種音樂表演藝術家的不可被代替的東西是什么,這應該就是一種表演藝術個性,只有那代表著音樂表演者的藝術獨創性的“表演個性”,才是可貴的、不可被代替的。但是,這一點也不意味著共性就不重要。作品的創作者是人性鮮明的個性,且越是優秀作品其創作者的個性也越突出和獨特。而音樂表演藝術家也擁有自己的個性和心理,從而使音樂藝術的創作"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也就要求了音樂表演藝術家要統籌兼演顧好個性與同性,共同為音樂藝術而努力。
【參考文獻】
[1]王瑞瑩. 淺談音樂表演藝術中的個性與共性[J]. 參花(下),2014,11:102.
[2]王思凡. 試論音樂表演藝術中的個性與共性[J]. 北方音樂,2015,21:54.
[3]李榮愷. 淺談音樂表演中的個性與共性[J]. 大眾文藝,2013,04:127-128.
[4]張詩杰. 音樂表演藝術中的個性與共性研究[J]. 音樂大觀,2013,0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