溝通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方法或技巧。溝而不能通,就失去了其意義。溝通需要一定的條件,適當的環境,也需要雙方的投入。中等專業學校班主任工作中有效的溝通對做好班主任工作有很大的影響。那么到底什么才是班主任與學生之間的有效溝通,為什么要有效溝通,怎樣才能做到有效溝通呢?
教學的過程是師生在交往和互動中傳遞知識的過程。這過程中,學生是主體,教師是輔助,兩者必須相互配合,相輔相成,形成一種溝通和交流。教師不能單調地,一成不變地,照本宣科地灌輸,那樣教學效果很差!教師必須重視與學生之間的有效溝通,才能調動學生主體性和積極性,使教學成為教師和學生合作互動的有效溝通過程。這種有效溝通既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之中,又是全方位,多角度,多功能的交流。所以每天與學生相處幾小時的教師,要正確認識與學生溝通的重要性,并要懂得一定的溝通技巧,這樣既能增強教學效果,又能避免師生隔閡和沖突,從而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而良好的師生關系對學生品德的培養,學業的提高,差生的轉化以及師生的身心健康都有極大的裨益,在教學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師生關系是學校生活中最基本的一種人際關系。
師生之間有效溝通的障礙,我認為有以下幾點:
一、教師職業壓力大
“現在做老師,越來越不容易了,壓力非常大!”這是許多教師談起自己職業時的感受。教師職業從來就不是輕松的。近幾年來,隨著社會對教育的日趨重視,現行教育中的許多問題與缺陷被提了出來,并引起廣泛的社會關注。人們對教育的諸多不足津津樂道,并且一致將職責的矛頭對向教師,教師成了僵化的應試教育體制的象征。教師們所承受的心理壓力可想而知。沉重的職業壓力導致教師們情緒緊張、厭倦工作、逃避責任、對學生冷漠……他們不愿再耗費大量的時間和心力與學生溝通,更害怕因與學生多溝通而惹出更多的“麻煩事”。有時候,教師還可能將自己的不良情緒發泄在學生身上,從而導致師生溝通狀況的更趨惡化。
二、傳統的師生觀
中國歷來強調“師道尊嚴”,甚而有“一日為師,終生為父”的說法。這些原本都只是出于對教師的尊重,但久而久之卻轉化為一種畸形的師生觀,即認為教師在學生面前是高高在上的,師生之間成了命令與服從的關系。時至今日,雖然師生平等,要建立民主的師生關系已人盡皆知,但還是有很大部分教師不能擺脫錯誤的師生觀的影響,他們在對待學生時常常表現出專制、霸道、控制和命令的特點。持這種觀點的教師當然不能和學生進行有效的溝通。要知道雖然在學識、經驗和閱歷上學生可能不如教師,但是在人格上,師生雙方是平等的。師生只有在互相尊重的前提下,才可能進行良好的溝通。也有些教師可能會認為尊重學生和“好脾氣”只會讓學生愈發粗野而無法管教,只有拿出教師高高在上的強硬作風,才能“鎮壓”住那些頑皮的學生。
三、網絡時代的學生
許多老教師都說:現在的學生比以前難教多了!從某些方面來講,確是如此。以前的學生視教師為權威,他們愿意聽老師的話,用心上課、讀書。因為獲取知識的途徑非常有限,而教師則是知識的象征。現在的“網絡時代”學生呢?網絡世界中的處處平等使得他們無視權威,對自我、對民主非常重視。他們經常接觸數位科技,在某些方面他們所掌握的知識與信息已超過他們的教師,他們看到了教師的不足,這更加強了他們的反權威意識。若教師們還是動不動就拿出老師的架子,向學生施加權威,反而更加劇他們的反權威意識,并且也引起他們對教師的反感。
師生有效溝通的主導作用還是得依靠教師,尤其是溝通的態度顯得格外重要,而且是建立有效溝通的萬能基礎:
1.接納學生
美國著名心理學家、咨詢專家高頓認為接受他人是培育良好關系的重要因素。接受令學生深思,敞露自己的情感;不接受則使學生焦慮不安,導致反抗致使交流滯塞、終止。但大多數教師都認為如果你接受一個孩子,他會保持老樣子,所以要他將來變好的最好辦法就是告訴他你對他的行為不能接受。師生間之所以會出現交流不暢正是因為教師通常的反應方式——訓斥、命令、探詢——使學生感到自己是不對的、不應該的、不可接受的。
2.尊重學生
尊重是指: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師生在人格上是絕對平等的。因為學生和教師一樣都是獨立的個體,都是“人”。一位賢明的教師對學生講話的方式就象對家里的訪客。如果他的客人穿著鞋子躺在干凈的沙發上。這位教師不會說:“你瘋了嗎?你怎么敢把你的鞋子擱在我干凈的沙發上!馬上把腳放到地板上來。如果再讓我逮到一次,我就處罰你!”事實上,這位教師會對客人說什么呢?他也許會這么說:“對不起,我擔心沙發會被弄臟。”主人對客人總是以禮相待、留有情面的。教師若能象對待自己的客人一樣對待學生,師生關系就會得到很大的改善。教師們也許會覺得很難做到這一點。那么至少記住:在處理問題、批評學生時就事論事,不要批評、詆毀學生的品性與人格。其實,這就是對學生人格的重視和尊重。讓我們舉一些學校實際生活中常會碰到的事來說明教師該如何尊重學生。
3.有同理心
也有人將同理心稱為換位、移情。有同理心要求教師能站在學生的立場和角度了解學生的心情,思考問題。對任何事物的看法,教師和學生之間都不可能完全一致。如果教師只一味強調自己的觀點,忽視學生的感受,就易讓學生產生逆反心理,學生就會疏遠你、拒絕你,甚至討厭你。學生平時最感苦惱的就是不被人理解,尤其是不被自己的師長理解。所以教師要設身處地從學生的角度去觀察和分析,了解學生的心情,找出與學生產生不同看法的原因,讓學生感到老師是理解自己的。學生接受了你,溝通才能有效地繼續。
作者簡介:
劉琴(1985.6~),女,講師助理,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應用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