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子鵬
摘 要:在目前的英語教學中不同程度地存在著重視知識教育,忽視心理教育的現象。學生時期是人的生命歷程中一個獨特的階段,也是最容易產生心理沖突的階段。英語學習中的心理障礙妨礙了英語學習的效果。因此,把克服心理障礙,形成心理優勢運用到英語教學中,則是提高英語教學效果至關重要的問題。
關鍵詞:師生關系;賞識;興趣
學習是學生的主要任務,因而學生最關心、最困惑的學習問題應該引起我們關注。目前的中學生面臨著來自社會,學校、家庭的沉重的壓力。不少學生心理負擔較重,焦躁不安,這影響了青少年身心的健康發展。學校的終極目的是育人。心理負擔過重,焦躁不安,心理行為不健康,很難形成健全的人格。而如果能抓住中學生學習的心理障礙,去除學生這塊最大的“心病”,則有利于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促進學生健康成長。作為教師,要挖掘學生心靈深處的內在動力,便會使之產生求知欲,體驗到學習的快樂,找回自信,勇敢地學英語。
一、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初中生正值青春期,是思維與情感發育的階段。這個時期的學生往往比較敏感,容易受到外界的影響。因此,教師的一舉一動對于此時的學生都有著非常大的影響。英語學習的興趣也與初中英語教師有著相當大的關系。如果學生與教師有著良好的關系,學生對教師有好感,那么對于這門學科的學習動力也會相應地有所提高。英語教師應抓住初中生的這一心理特點,努力與學生建立起和諧的師生關系,努力提高自身的素養與能力,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人格魅力,對教師產生崇拜感,喜歡上這門課。教師除了在課堂上與學生友好相處外,在生活中也要對學生多關心,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親切,從而更加努力地學習,以不辜負教師平時的關心與照顧。良好的師生關系可以充分地提高教學效率,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如果師生關系不好,初中生會對這個教師所教授的課程產生厭煩感,在教學中不配合,這對英語教學非常不利。所以,建立起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對于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有著良好的促進作用。總之,在英語學習過程中,學生的心理狀態,是極其復雜多變的。即使在一節課上,學生的心理狀態也不能始終如一。因此,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深入了解學生的心理,根據班上的實際情況,采取必要的措施,使學生始終保持積極的心理狀態,提高教學效率。
二、讓賞識教育走進課堂
1.承認差異,全面認識學生,捕捉閃光點
要用開放的心態接受學生的多樣性,同時還應有意識地多創設一些讓他們發揮才能、表現自我的情境和機會,使學生在精神上得到解放,積極探索,使之處于不甘平庸、昂揚進取的精神狀態,以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蘇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的“技巧與藝術”是要在每個學生甚至最平庸的、在智力發展上最感困惑的學生面前,都要向其打開精神發展領域,使他們在這個領域上達到一個高處,感到自己并不低人一等,而是一個精神豐富的人。
2.在課堂教學中實施賞識教育
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環節就是要學會賞識學生,做到正確認識學生、評價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用賞識的眼光關注每一位學生,增強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始終保持一種愉快的情感,自覺、主動地投入到教與學的過程中,形成和諧的教學氣氛。
賞識學生,有助于他們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學生最渴望得到老師的尊重和欣賞,賞識教育的奧秘就在于時時、處處、事事在心靈深處堅信學生能行,教師“不經意”的一個賞識的眼光、一句鼓勵的話語、一個親切的手勢,會讓他們看到自己的力量,使他們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重新拾起自信心,挖掘自己的潛能,不斷地前進,取得學習的成功。
賞識學生,就要給每位學生創造成功的機會。在課堂上,教師只有真誠的賞識,而沒有了厲聲的訓斥,從而使課堂氣氛顯得異常溫馨而活躍,促使學生從心底里愛上英語課。“賞識教育”要關照每一個學生,教師要給后進生多一些賞識的眼光,啟發、引導后進生思考、解答較為基礎的知識,讓他們體會到“跳一跳摘到桃”的成功感。。
羅曼·羅蘭說過:“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用一雙善于觀察、留心生活的眼睛去幫助學生發現自身的優點,找回自信,激發潛能。
三、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教師。因此,教師要用各種教學手段和方法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在教學中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趣味性,精心設計教案,創設生活情境,恰當運用言語策略和非言語策略讓學生自由發揮,增強自信,進一步培養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1)充分挖掘教材趣味性,精心設計教案,創設生活情境。新教材增加了大量活潑有趣的練習,優美漂亮的圖畫,悅耳動聽的聲音。教學時,我們可以充分利用這些直觀、形象的教具交叉采用“競賽法”、“表演法”、“游戲法”、“搶答法”等多種教學方法,采用討論式、自學式、表演式、對話式、演講式等多種教學形式,注意設置課堂提問,同時盡量做到面面俱到又略有側重,遵循著鞏固優等生,提高中等生,轉化后進生的宗旨,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難易不同的問題,分層提問,充分滿足不同層次的需要,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創設問題情境,實物情境,模擬情境,使學生在特定的環境里感知,理解語言,悟出語言材料的意義,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2)恰當的運用語言策略和非言語策略。心理學告訴我們:人人都希望自己得到別人的重視,青少年也不例外。還有什么比被人輕視,受到冷落而更能觸及一個人的靈魂呢?德國教育家第斯多德說得好:教學藝術本質不在于傳授本領,而在于鼓勵,喚醒和鼓舞。教學中的言語鼓勵不僅能滿足學生的心理需要,提高做事的興趣,而且能使他們從成功中增強自信,從而克服心理障礙。除此而外,我們還得重視非言語策略的運用。活潑優美的體態語,以豐富的面部表情,協調的形體動作以及簡單明了的手勢語給學生以鼓舞。另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始終以高昂的情緒,滿腔的熱情和愉悅的微笑去感染學生,幫助他們去克服學習英語的心理障礙。
參考文獻:
[1]劉潤清.決定語言學習的幾個因素[J].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0(2)
[2]李衛航.外語學習焦慮與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J].基礎教育外語教學研究,20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