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莉
【摘 要】新媒體的出現,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這樣的時代背景下思政教育工作面臨著諸多挑戰和機遇。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正確扮演新媒體時代下“主人翁”的角色,從健全新媒體教育工作機制、形成“線上”與“線下”密切配合的機制來提升思政教育工作者管理新媒體的水平。本文將對新媒體時代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進行探究,并提出一些觀點與看法。
【關鍵詞】新媒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Internet
一、新媒體的出現與運用,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帶來新挑戰
1.網絡信息傳播廣泛,信息量巨大,過濾信息較難。新媒體技術的進步使得Internet的發展超乎人們的想象,Internet已經迅速成長并代替傳統媒體。在Internet上,參與發布信息的傳播者中既有專業的傳播者,也有其他行業的參與者,更有普通的網絡民眾,這樣一來使得Internet上的信息來源量豐富、廣泛、且十分分散。然而新媒體所包含的信息量非常大,更新換代的速度也較快,而與此匹配的專業審核人員卻十分缺乏,加之部分發布者自身素養較低,責任和道德意識淡漠,導致各類不良信息迅速地進行傳播,由此給廣大網民帶來了嚴重的負面影響。
2.網絡信息共享傳播速度快,過程難以控制。Internet的飛速發展改變了現代信息傳播的模式,廣大群眾通過最新的傳播平臺既可以隨時隨地接收信息,也可以輕松愉快地將收集到的信息散播出去。然而,當代大學生是新媒體使用者中學歷層次和思想層次相對比較高的群體,他們接觸新媒體的人數較多,使用時間較長久,因此受到新媒體的影響與作用也相對較大。
二、新媒體時代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環境面臨新特點
1.普泛化與開放性。根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第30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調查統計報告》,截至2013年6月底,中國網民數量達到5.38億,互聯網普及率為39.9%。通過手機接入互聯網的網民數量達到3.88億,而微博在手機網民中的使用率達43.8%,成為使用率增幅最大的手機應用。高校完備的互聯網基礎設施與個人電腦、平板電腦和智能手機在高校大學生中的普及應用,從技術層面消除了現實物理世界和網絡虛擬世界的邊界,大學生接觸新媒體變得輕而易舉,因而對新媒體的依賴性越來越強烈。
2.時效性和交互性。隨著互聯網應用技術的飛速發展,大學生通過運用功能強大的網絡搜索引擎、社交平臺和即時通訊工具等網絡工具,幾乎擺脫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在儲存海量信息的虛擬空間中輕而易舉的實現對目標主題的信息搜索,與陌生人建立社會關系,與世界各地的親朋好友侃侃而談,使得在現實物理世界難以實現的利益訴求得以滿足。
3.平民化和個性化。新媒體的準入門檻低且操作簡單,這讓每個大學生都擁有一份自己的“網絡報紙”(博客)一個“網絡電視”(播客)和一個“戶外廣告”(微博)成為了現實。這種“平民化”、“草根化”的特點,使新媒體為當代大學生肆意宣泄情緒、隨意表達觀點、隨時張揚個性、發揮奇思妙想提供了舞臺。
三、新媒體的出現與運用,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創造了新機遇
1.增加了與學生交流互動的渠道。傳統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受到時間、地點的約束,同時往往因為追求教育的同步性、集中性和統一性的效果,使得受教育者的行為和思想受到了一定的限制,這樣很容易引起部分學生的逆反心理狀態,從而導致教育目的和效果達不到預期的目的。微信、E-mail、QQ和博客等新媒體技術的相繼出現,極大地縮短了往雙方之間的距離,利用這些新媒體從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充分發揮新媒體技術的優勢,避免傳統教育交流方面的許多不足,使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交流更加自然親切、更加深入細致。
2.更便捷地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諸多數據表明,新媒體所帶來的交流速度優勢是傳統媒介無法企及的,利用新媒體技術與學生進行全方面的交流,即淡化了教育者與被教育者之間的“距離感”,同時也為教育者及時了解被教育者的思想動態和及時反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效果等提供了巨大的便捷,從而有助于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效性。
3.更大程度地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傳統教育以面對面、點對點的形式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這樣的教育方式也存在諸多不足與尷尬,然而新媒體的出現很好地解決了此類問題。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可以通過使用新媒體技術,進行思想的交流,很大程度地提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
四、拓寬思想政治工作的途徑,扮好新媒體時代下“主人翁”的角色
新媒體時代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新的規則和模式。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定要研究這些規則和模式,并能夠扮演好新媒體時代下“主人翁”的角色。
1.要研究新媒體規則和模式。首先,要研究大學生上網做什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求把視點放在研究大學生的注意力規律上,為大學生提供個性化、多樣化的服務項目;要把大學生在新媒體中反映出來的熱點和難點話題作為答疑解惑的關鍵點,通過分層次地正確引導,把Internet變成傳遞信息、交流思想、學習理論的實用基地。其次,要研究網絡傳播的一般規律。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及時學習、發現和總結新媒體在傳播信息時的一般規律和特點。如一條重要的信息,在幾分鐘內就會有成百上千個網站進行轉載。因此,突發事件一旦出現,教育工作者肯定要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得有效信息并作出及時的反饋。
2.扮演好新媒體時代下“主人翁”的角色。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強化三種“能力”:一是網絡輿情的引導能力。大學生在新媒體接收和傳播社會熱點問題后很容易形成網絡輿情,導致高校和社會不和諧、不穩定的現象。加強對社會輿情、校園輿情的信息收集和分析至關重要,同時,對學生關注度較高的問題應積極給予引導。二是對于網絡群體性事件,要在第一時間收集好信息,并作出澄清與引導,最大程度地縮小負面信息的傳播空間。三是網絡文化的發掘力。根據大學生上網的實際需求,高等學校要應用最新先進網絡新媒體技術,不斷挖掘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型產品,實現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從宣傳走向引導服務。
五、建立健全體制機制,提升思政教育工作者管理新媒體的水平
1.健全新媒體相關工作機制。健全新媒體相關工作機制,這就要求高校整合校內外與網絡建設相關的各種資源,成立新媒體工作小組和協調管理部門;明確相關工作職責,為網路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提供良好的平臺。建立新媒體信息的匯集機制。高校網絡輿情是大學生思想狀態的動態反應,因此,高校新媒體思想政治教育要與高校教育管理工作內涵需求想結合,不斷豐富新媒體輿情,形成輿情報表與反饋的報送制度,確保第一時間能夠干預輿情,排除輿論。
2.學習新媒體相關知識,創造新媒體教育產品。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不斷提升自己理論研究水平,及時學習新媒體技術相關方面的理論知識,實時了解新媒體教育相關的先進產品,及時了解到新媒體技術發展的現實情況,努力創造新媒體教育產品,為高校新媒體思想政治教育添磚加瓦。
3.形成“線上”與“線下”密切配合的機制。網絡虛擬空間既是現實的人的延伸,又是現實社會的延伸,網絡環境實際上是“線上”與“線下”相互作用的系統。網絡空間中的新情況、新問題必有其現實背景和現實根源,網絡上存在問題的解決最終離不開“線下”現實存在的社會實踐活動所作用。但網絡世界又不僅僅是現實社會的單一“復制”,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不是“線下”、“電子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等學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能用“線上工作”取代“線下教育”,要探索“線上引導”與“線下教育”相配合的機制,使得網絡思政教育工作的效果放大開花。
總而言之,新媒體時代對于廣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來說,是一個機遇與挑戰并存的時代。我們要充分認識新媒體時代的各種不同之處,積極引導學生正確使用新媒體平臺,趨利避害,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創新局面。
參考文獻:
[1]劉毅.網絡輿情研究概論[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2]王爽.新媒體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戰與創新[M].北京:中國言實出版社,2014.09.
[3]王懷民.積極反饋:網絡思政教育的有效方式[N].中國教育報,2010,04.
[4]肖志芬.“交互性”在網絡正面宣傳中的應用[J].網絡傳播,2011,01.
[5]歐陽珒晶,李曉堂.論新媒體時代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J].現代婦女,20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