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偉良
【摘 要】 小組合作學習可以激活學生的主動性,促其廣泛互動,發展能力素質。但如果對學困生關注不夠,不能及時疏通學困生參與小組合作學習的障礙,那么,小組合作學習只能流于形式。教學中,可以通過策略促進學困生主動參與。
【關 鍵 詞】 學困生轉化;合作;小學數學
新的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中關于教學建議提出:合作學習應成為學生學習數學的主要方式之一。
小組合作學習是一種共同的、開放的、包容的學習。它要求學習小組成員共享目標和資源,共同參與任務,直接交流,互相依靠。在教學中,教師常常將學生分成若干個學習小組,共同完成某一設定目標,如討論、思考、對話、創作、游戲等。它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而且也能增加學生的信息交流量,拓展學生思維的深度和廣度,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以及與他人合作的能力。對于學困生的轉化有了一個嶄新的平臺。
學困生參與小組合作學習存在著諸多障礙,主要體現在心理、行為習慣、知識和能力等方面。幾年來的小組合作學習實踐,我發現了學困生的參與狀態大致可歸納為以下幾種情形:
1. 形式性協作。能夠傾聽別人的爭論和觀點,但不能提出質疑,在整個小組活動過程中都能把小組中其他人的答案寫到小組作業紙上,而且樂于為小組中的其他同伴服務。
2. 被忽視。在小組討論中能夠部分地接受別人提出的觀點,自己沒有對問題的任何獨特觀點,發言不能切中要害。自己的發言多數不能引起同伴的關注,當他提出問題要求幫助或企圖交流時,卻往往被忽視。但通過努力勉強能接受小組的認識成果。
3. 最小參與。在小組合作活動中,雖然表現出參與熱情,但對別人提出的大部分觀點都缺乏判斷能力;不能加入有效的討論之中,但又不想拉小組的后腿,對自己不懂的問題就抄襲組內其他同學的答案。
4. 完全游離。不關心小組所討論或爭辯的問題,整個活動都游離于小組活動之外。即使別人主動提出幫助,也不愿意或沒能力接受。在小組中表現出消極情緒,對小組能否進步持無所謂態度。
在小組學習中,解決了學困生問題,調動了學生參與的積極性,小組合作學習才能真正發揮應有的效應!結合學困生的特點,教學中可以運用這樣的策略:
一、激發學習興趣,培養合作意識
濃厚的學習興趣是促使合作學習的前提。學困生的學習情緒往往不穩定,自我控制力不強,學習注意力較差,學習興趣對他們來說更為重要。那么如何激發學困生的學習興趣呢?蘇聯教育科學院院士巴班斯基說:“在教學過程中,為學習感到困難的學生創造取得成績的情境,是刺激學習興趣的有效辦法。”對學習信心不足的,要給予鼓勵。一個微笑,一次撫摸,一句勉勵的話,對學困生都可能是信心的源泉,他們就可能產生無限的動力。因此,對學困生絕不能歧視,要耐心地給予輔導補課,善于發現、捕捉“閃光點”,鼓勵他們微小的進步。
只有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才會由無趣、有趣發展到樂趣,才會由“要我學”變為“我要學”再到“樂學”。有了強烈的興趣,學生便產生了探究的欲望,當一個人的力量不能完成時,他自然而然地就要求助于周圍的人。
二、選擇合作時機,訓練技能技巧
合作學習理論認為:合作的價值就在于通過合作,實現學生間的優勢互補。如何參與合作,這必然需要一定的技能技巧。教學中,教師要合理選擇合作的契機,善于創設各種問題情境,讓學生掌握一定的合作技能,培養學生全面的技巧。
在教學的關鍵之處組織學生探索,是學困生參與小組合作學習的極好時機。教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這一內容時,讓學生先動手操作,將平行四邊形剪拼為長方形,接著教師提問:你們在操作時,都是沿著什么剪的?為什么?這是將平行四邊形轉化為長方形的關鍵性問題,有利于學生轉化思想的建立。學困生在這一問題上傾聽、接納別人的觀點,通過交流深刻領會到:沿著高剪拼后,拼成的圖形才能出現直角,才能保證是長方形,才有利于推導出計算公式。
在生成點的思考中進行合作學習。生成,通常成為優秀學生的專利品。事實證明,結合生成的數學問題、數學方法等組織學困生思考,是極有價值的。有這樣的一例:用一塊長40厘米、寬30厘米的長方形紅布做直角三角形小旗,小旗的兩條直角邊分別是10厘米和5厘米,這塊布最多可以做多少面這樣的小旗?大部分學生用長方形的面積除以三角形的面積求出小旗的面數。一名學生提出了這樣的問題:如果將“40厘米”改為“41厘米”,其他條件不變,又該怎么做呢?不少學困生受定式思維的影響,思維難以“拐彎”,依然用“長方形的面積除以三角形的面積”。這時的小組合作難度加大,因為大部分學生沒有考慮“剪后的剩余”問題。因此,可以組織學困生動手剪一剪、畫一畫,讓他們在體驗中認識到“剪下來有剩余,必須轉換解決問題的思路”,從而使合作更為生動、更加高效,同時生成新的方法。
三、科學運用評價,促進主動合作
在教學過程中,應以鼓勵、表揚等積極的評價為主,采用激勵性的評語,盡量從正面加以引導。我在對“學困生”的教學中,實施“三優先兩同步”教學,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優先表現:即無論是回答問題還是上臺板演,優先指名“學困生”,盡量滿足他們的表現欲,并充分利用他們此時的成功感和興奮感,激發他們學習的欲望,培養他們學習的積極性。
2. 優先答疑:對“學困生”的提問,教師應優先予以解答,且多實施鼓勵性評價,激勵他們不懂就問,并充分利用他們已有的學習動機和興趣,培養和激發他們新的學習動機和興趣。
3. 優先表揚: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學困生”的不同特點和水平,優先對他們的每一點進步予以表揚,讓他們能夠實實在在地看到自己的進步,認識自己身上寶貴的積極因素,及時幫助他們樹立學習的自信心。
4. 輔導幫助同步:教師在平時的學習輔導中,要把對“學困生”的輔導和幫助結合起來,及時幫助他們掃清學習的心理障礙,達到與他們的心理溝通和情感交流,使他們對會計的學習由被動變主動、由厭學變樂學。
5. 獎勵評價同步:班級設置“學習習慣進步獎”“學習成績進步獎”“思想轉化進步獎”等,及時對“學困生”的進步予以多方位的鼓勵評價,積極為他們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
四、講究心理調適,追求和諧效應
張文質先生說,作為一線教師,我非常喜歡“慢教育”這個詞。教育并不是立竿見影的事情,急功近利與教育本義背道而馳。以“慢”的心態對待教育,陪著孩子慢慢地走,慢慢地欣賞成長的快樂,慢慢地等待長大,何嘗不是一種睿智,一種氣度?
在教學中有過這樣的例子:一批圓形鋼管,堆放成梯形,最上層有9根,最下層有16根,每相鄰兩層相差1根,這堆鋼管共有多少根?在小組交流中,很多同學用簡捷的方法求出根數:(9+16)×8÷2=100(根);唯獨錢某速度最慢,用“9+10+11+12+13+14+15+16”算出根數。錢某一步一步地算出結果,雖然這樣的“慢”有別于張文質先生提倡的“慢”,但她在“慢”中獨立思考和交流,體驗了成功的愉悅!教師在充分肯定的基礎上,進一步引發她共享其他同學的簡潔思路,讓互動變得更豐富、更精彩!
自然界有一種現象叫作“共生效應”,當一株植物單獨生長時,長得很矮小,而眾多同類作物一起生長時,則根深葉茂,生機盎然。學困生是我們課堂教學中所不可回避的一個群體,他們的存在雖為課堂教學帶來了一定的困難,但也給教師教學能力的提升起到了促進作用,只要我們心中有他們,樂于為他們的進步動腦筋、想辦法,相信丑小鴨也會有春天。
【參考文獻】
[1] 巨瑛梅,劉旭東. 當代國外教學理論[M].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4.
[2] 張文質. 教育是慢的藝術:張文質教育講演錄[M]. 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3] 楊星仙. 合作學習模式下小學數學學困生轉化的實踐研究[J]. 少兒科學周刊(教育版),20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