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騰飛
摘 要:教學設計是教學前的一種教學思考與計劃。是教學前的全面規劃和思考,其考慮的因素主要有:教學設計說明、教學分析、教學目標、學策略或學法指導、教學過程、教學反思、評價。它們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關系。它們在微觀層面上都會有相應的變化,而這些變化的問題求解,需要我們結合教學設計的相關理論框架和實踐驗證來進行解析。本文筆者就教學設計的相關問題進行了全面地闡述。
關鍵詞:教學研究;教學設計;策略探討
中圖分類號:G62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7661(2016)08-320-01
教學設計是教學前的一種教學思考與計劃。與教案和教學案例有本質的聯系和區別。教案與教學設計都屬于教學前的計劃,而教案重點是指向于教師的教學環節。教學案例是屬于教學后的總結和反思,更多指向于教學整體規劃到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進行全面分析、研討,為教學提供學習、研討的典型的素材。
教學設計即是教學前的全面規劃和思考,其考慮的因素主要包括有:教學設計說明(寫出本教學設計意圖和整體思路);教學分析(包括教學內容的分析和學情的分析);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策略或學法指導(選用的教學方法、教學手段、媒體及板書設計);教學過程(教師教學環節、學生學習環節、每一步教學思路等);教學反思、評價。這六個基本環節,相互聯系、相互制約,構成了教學設計的總體框架。教學設計主要是為了促進學習者的學習,運用系統方法,將學習理論與教學理論的原理轉換成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策略、教學評價等環節的具體計劃,創設教與學的系統“過程”或“程序”。
一、教學設計的特點
1、發展性。所謂發展,簡單地說,就是指學生經過學習產生的變化、取得的進步和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就是每節課都讓學生有實實在在的收獲。這種收獲表現為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到會、從不能到能、從不想學到想學、從想學到學好的變化上,特別是學習方法的掌握和學習能力的提升上。有效教學設計體現在學生個體身上,還應充分考慮個體的差異,不硬性規定“步子”大小,不強求全班同步行進,允許學生根據各自的學習需求、學習方法和學習能力,選擇各自的發展目標和目標達成的先后。有效教學設計要體現適合于不同學生個性化學習的“異步運行”的學習環節。
2、開放性。有效教學設計立足于課堂是一個開放的生態系統。教學內容以教材為范例,從單一的書本知識向學生的生活、生產和社會等方面拓展,將學生的個體知識、直接經驗以及學習環境看做是重要的課程資源;教學方法從以教師為中心向以學生為中心轉變,提倡以“自主、探究、合作”為特征的研究性學習;教學過程注重師生的交流互動與心靈對話,讓學生多一些感悟、體驗的機會,多一份參與的激情和動力;問題解決從答案唯一、解法唯一向條件、問題、解法和結果的適度開放轉變。最大限度地促進學生有效學習,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發展學習能力。
3、反思性。教學設計是一個連續的、不斷改進和提高的過程,構思于課前,展開于課堂,調整于過程,完善于課后,環環相扣,動態發展。反思是修正、完善教學設計的前提,是提高后續教學設計有效性的必要環節。教學設計只有適合的,才是有效的。
二、制定教學設計的基本策略
1、制定明確的教學目標。教學目標是預期的學習結果,是課程目標的進一步細化,對教學過程具有指導和定向作用,并為教學評價提供標準和依據。有效教學要求制定明確的教學目標,并將目標導入作為課堂教學的重要環節。這樣,既有利于激發學生對學習內容的期待和達成學習目標的欲望,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又有利于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活動和學習結果有效地評價,對自己的教學行為及時反思與校正,從而為取得最佳的教學效果奠定基礎。
2、設計好情境教學。情境對于教學的作用論述頗多。其中,德國一位學者的比喻,十分精辟。如果將幾克鹽放在你面前,你無論如何難以下咽。但是,當將這幾克鹽加在一碗美味可口的湯中,你就在享用佳肴時,將鹽全部吸收了。情境之于知識,猶如湯之于鹽。鹽需要溶入湯中,才能被吸收;知識需要融人情境之中,才能顯示出生機活力,才能被學生理解和掌握。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開展小組討論、多向交流,以進一步挖掘主題的內涵,促進知識意義生成。協作學習環境設計應包括:①創設能引起爭論的初始問題;②將討論引向深入并一步步生成后繼問題;③教師要考慮如何站在稍稍超前于學生智力發展的邊界上,引導學生"學會做什么",切忌直接告訴學生"應該做什么",即不要代替學生思維。
3、設計多樣的學習方式。有效教學設計改變了原有單一、被動的學習方式,倡導發揮學生主體性的、多樣化的學習方式,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突顯學習過程中的發現、探究等認識活動,使學習過程更多地成為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
4、設計科學的訓練。解題是提升學習能力必不可少的環節,也足檢驗學習結果的一種常態形式。有效教學設計重視建模在習題教學中的應用,通過建模幫助學生形成解題的基本思路,掌握解題的基本方法。并通過一題多變、多題一解的訓練,體現建模優勢,掌握建模方法,提高解題效率,起到“以不變應萬變”的作用。建模在化學教學中的應用非常廣泛,一個概念、一條規律、一種反應類型甚至一個虛擬體系都可以成為一種思想模型。
總之,任何一門學科都是由基本概念、基本規律和基本方法等組成的。概念、規律、方法等是相互聯系的。這種相互聯系就形成一個結構。教學中,教師必須從整體上,從相互聯系上掌握學科內容,理解所教學科的系統結構。這樣才能根據這一結構,理解和掌握每一章的結構,進而根據學生的實際,為每一課時的教學設計一個好的結構。做到重點突出、聯系緊密、前呼后應,條理分明。學生在學習每一項知識的同時,應不斷注意前后知識的相互聯系,最后能較系統地理解學科的完整結構。這是便于記憶,便于應用,舉一反三,觸類旁通的有力武器。我們一定要深入研究,設計出科學而合理的符合各個學科特點的教學設計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