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春云
【摘 要】小學音樂課作為藝術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學生情操的陶冶有重要作用,但小學生認知和理解能力受年齡制約,不易接受高難度的音樂學習任務,必須有針對性的對小學音樂課堂進行創新,才能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本文從小學音樂教學的實際出發,揭示了小學音樂課堂教學面臨的困境,分析了提高小學音樂課堂教學質量的幾個途徑,以期對今后的小學音樂教學提供一定的啟發。
【關鍵詞】小學生;小學音樂教學;課堂質量;教學效果
新課標對小學音樂教學的總體目標是:通過教學及各種生動的音樂實踐,培養學生愛好音樂的情趣,發展音樂感受與鑒賞能力、表現能力和創造能力,提高音樂文化素養,豐富情感體驗,陶冶高尚情操。然而受傳統教學模式影響,掌握音樂的技巧和要領成了音樂課的主要任務,使本應氣氛活躍的音樂課堂變得沉悶無趣,學生也無心去體會音樂、感悟音樂,這對小學音樂的教學非常不利。要改變這種現狀,音樂教師務必要改變教學觀念,在教學中使用多種途徑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提高小學音樂課堂教學質量。
一、小學音樂課堂教學面臨的困境
1.小學音樂課教學目標不明確
社會競爭日益激烈,家長、學校、老師對學生的文化課成績過于關注,忽視了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音樂就是諸多被忽視的科目之一。多數學校在音樂課的安排上松散而不科學;多數老師想到哪就講到哪,沒有明確的教學目標和教學計劃,只重視完成教學任務,忽視了音樂興趣和音樂情操的培養,失去了音樂課的基本教育功能,這些都不利于小學音樂課的教學。
2.學生對音樂學習態度不端正
小學生處于認知理解能力較為薄弱的年紀,容易進入學習誤區,加之學校、家長、老師對于音樂課的重視程度較低,導致小學生對上音樂課沒有形成正確的態度,認為音樂課不是主課,甚至是可聽可不聽的課,致使學生無法全身心投入,多以半學半玩的方式進行,課堂氣氛過于散漫,這些都嚴重影響了音樂課堂教學質量。
3.課堂教學模式過于陳舊單一
小學音樂教師通常是依靠學校提供的音樂設備教學,而對音樂教學的長期忽視使多數學校的音樂設備單一、老舊,使得小學音樂課堂教學基本靠僅有的一兩件樂器進行,學生更是很少有機會觸碰到,難以得到有效的練習。教師也不愿花費時間和精力去研究和創新教學方式。久而久之,學生難免會失去對音樂課的興趣,導致了小學音樂教學質量難以突破瓶頸。
二、多措并舉提高小學音樂課堂教學質量
1.加入流行音樂元素豐富課堂內容,激發學生興趣
小學生雖然認知理解能力有限,但他們對于新事物和當下流行的歌曲有著很高的敏感度和接受能力,每個小學生都能哼兩句最新的流行歌曲,教師可以選擇與當節課內容相關聯的,積極健康的流行歌曲作為課堂導入,激發學生興趣,如:歌舞廳里流行的舞曲《兔子舞》,內容健康、音樂歡快活潑。用英文演唱,一次音樂課有位教師用其作為進教室的舞蹈音樂,歌曲的效果使學生能馬上跟著音樂歡快的舞蹈,并馬上進入音樂課的氣氛中。
2.分小組合作學習課堂內容,以先進帶動后進
由于家庭背景不同和個體差異,每個學生對于音樂的感知能力是不同的,有部分學生在成長早期就展現出一定的音樂天賦。教師可利用學生個體的差異,將學生分成音樂小組,每個小組分配一到兩名樂感較強的學生,合作學習,以先進帶動后進,活躍音樂課的課堂氣氛,提高學生積極性。如,在新人教版一年級音樂下冊《快樂小舞曲》的教學中,其中一個教學目標和教學難點就是,學會用節奏準確、正確的為歌曲伴奏。一位教師首先講解了4/4拍及拍號的含義,然后出示× × × ×和×× ×× ×× ×兩種節奏類型,將全班分成幾個小組進行練習,這樣一來,節奏感較強的學生就可以帶動和幫助節奏感較差的學生完成練習。
3.適當創設生活情境,讓學生領會音樂中的情感
音樂的創作靈感離不開現實生活,因此,教師在音樂課上也可以適當地結合現實生活,引導學生通過情景再現理解音樂中的情感態度。如一位教師在教唱《搖籃曲》時,讓學生邊做搖搖籃的動作,邊想象著搖籃里有個小寶寶正在睡覺,這位老師首先飽含母愛之情、帶有哼鳴韻味的、甜甜的,并且充分運用歌曲情感表達所需的面部表情和形體動作,開始了歌曲《搖籃曲》的范唱。學生在這有聲、有色、有情、有景的宣染下,情不自禁地跟隨著老師的范唱,做出了相應的形體動作:有的手舞足蹈、有的閉眼、有的隨聲哼唱、晃身、搖頭等等,形態各異。老師深情的范唱,不僅讓學生完整地了解了歌曲,而且調動了學生的音樂情感,并引發了學生與作品的共鳴,激發出學生歌唱的欲望。
4.音樂與表演相結合,讓學生創造出自己的作品
讓學生用肢體語言表演出音樂中所富含的情感,是學生對于音樂的再創作過程,讓學生創造出自己的作品,會使學生對音樂的旋律記憶持久,對音樂的內涵理解深刻。例如,《嘀哩嘀哩》是一首深受少年兒童喜愛的歌曲,曲調通順流暢,節奏簡潔明快。這首歌曲的教學重點在于:指導學生用輕盈而有彈性的聲音演唱歌曲,并能感受春天的美、體驗春天的美、表現春天的美。教師可以在學生初步學會歌曲后,引導學生進行創造性的表演,表現春天的美麗,把學生分成四組(演奏組、唱歌組、表現組、舞蹈組)表現歌曲,各組表現并展示成果。學生創造性的表演使大家對音樂有了更身層次的理解,也在相互的交流中獲得了感受美、創造美的能力。
總之,在小學音樂課中,感受與鑒賞遠比技巧與能力更重要。教師要不斷思考,研究更生動、有趣的教學方法,使用多種途徑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揮音樂這一藝術學科的人文教育優勢,提高小學音樂的教學水平。
【參考文獻】
[1]周雁冰.提高小學音樂課堂教學有效性的策略研究[J].考試周刊,2014(9):169
[2]楊倩.談小學音樂課堂教學的互動設計[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4.11(11):244
[3]鄭玉敏.優化小學音樂課堂教學的途徑分析[J].新課程·上旬,2015(2):130-130
[4]金毓.試論提高小學音樂課堂質量的策略[J].音樂大觀,2014(23):78-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