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西方文學在翻譯的過程中,時常會使用語言的模糊性。模糊翻譯可以給予讀者更廣闊的想象空間,并且增強文學作品本身的語言魅力,是一種重要的文學形式。本文試著對文學翻譯過程中使用的模糊語言進行分析,以了解其特征及內涵,并且對西方文學在翻譯過程中如何使用語言的模糊性進行探討,以了解文學作品的意象美。
關鍵詞:西方文學作品;模糊;翻譯;策略
作者簡介:楊奎(1973.7.8-),男,廣西河池市人,研究生班畢業,講師,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翻譯。
[中圖分類號]:H0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05--02
引言:
語言的模糊性是人們在生活中時常使用的一種,屬于語言的基本特性,而在文學作品翻譯的過程中,由于不同語言本身具備著不同的表達形式,所以“模糊”這個語言屬性便時常得到應用。在翻譯西方文學作品時,如果翻譯人員能夠靈活的運用語言的模糊性,了解其內涵,并且完美的實踐,便可以使文學作品在翻譯的過程中保留更多語言色彩,并且使作品的文學性更上一層樓。
文化轉向這一翻譯理論早已出現多年,由于這一理論的出現,國內的好多文學翻譯工作者不得不將自己的觀念隨之而改變,也正因如此,模糊性翻譯在譯制西方文學作品過程中得到了愈來愈高的重視,使翻譯工作提升到了一個新的層面上來。語言的模糊性逐漸將范圍擴大,模糊性的應用到如今已拓展到了跨文化交流,讀者感受,文學與美學結合,文學社會性等方面上來,甚至將模糊性與翻譯者的主體性聯系起來。語言的模糊性在現實交流中可以讓人與人的交流更加趨于藝術化,語言藝術因此而來。同樣,在文學作品中,如果能夠將模糊語言完美運用,便能夠使文學的藝術性進一步提升。
一、語言模糊性的內涵及特征
1、文學中模糊語言的內涵
文學藝術是一種感性的藝術形式,它的存在本身便是作者表達情感的媒介。作者往往將語言具象化,通過可以看得見的文字將自身情感表達給讀者,由于文學是作者對語言的主觀能動性的表現,必然帶有強烈的主觀色彩,所以我們在閱讀文學作品時,時常可以見到語言模糊性的使用。而模糊性的使用又與現實生活息息相關,在日常生活中,我們可以感受到許多事物之間并沒有明顯的界限去區分它們,事物與事物之間并不清晰的界限就使得語言在表達方面出現了許多的模糊語言。舉例說明的話,比如生活中時常遇到的對與錯,美與丑,正義與非正義,這些都是由于參照物的不同,所處環境不同而使得定義不同,而在每個人的心中也都有一個自己的準則,所以很難統一這種概念。雖然我們處在一個高度發達的文明社會,語言的發展已經達到一定的高度,但是這種不確定的事物依然無法確切的描述,因此便出現了這種通過模糊的語言來表達事物的不確定性。這也使得許多作家在寫作的過程中,無法明確表達某些事物時,必須使用模糊語言進行表達。
而我們所說的文學在表達方面的模糊性與以往在生活中時常出現的說話不清楚或者表達不準確是兩回事。這種模糊性更多地表現為作者在創作與思考過程中,表達出的一種具有朦朧特性的語義外延,是廣闊的獨特的并且具備一定的美學價值的文學內涵。這種語言文學具有彈性,可以讓不同的讀者有著不同的思考與感受,這也是文學藝術的價值所在。
2、文學中模糊語言的特征
正如上文所說,語言的模糊性在文學創作與西方文學作品翻譯是最為常見。西方文學作品在翻譯的過程中可謂困難重重,它擁有一個繁雜而艱難的過程,翻譯者不僅要了解西方文學的語言有著一個怎樣的文化環境,還要將這種文化與中文背景聯系起來,并且進行轉化,因此,如果能夠更好的使用語言的模糊性,將兩種不同的語言通過啟發與暗示的方法進行轉化,將原文中所表達的內涵換一種形式展現出來,以達到意義上的準確。與完全準確的直譯不同,模糊翻譯雖不是原作者想講述的原話,但是卻在保留了原作者語言的內涵的基礎上,增加了語言的美感,使得讀者能夠更好地與作者的思想產生共鳴,并對讀者的思維空間留有余地,使得語言不通的人能夠感受到彼此思想的精髓。在翻譯過程中,語言的模糊性往往會與精確的翻譯結合起來使用,使得模糊語的語境與上下文聯系起來,便于讀者理解。
在文學作品中,語言不僅僅是一個傳到信息的工具,文學語言不僅僅具有其語義,還具有其傳達的情感與語言的美感。所以,從事西方文學作品的翻譯工作者,不僅應當提高自身的雙語水品,更多的應該提到自身對不同文化的了解,然后將文學作品的語言與文化底蘊聯系起來,并且結合自己對作品的理解,將原文的藝術性進行語言轉化,并且考慮呈現讀者的文學效果與讀者的理解能力,準確地將原作者的情感展現給讀者。
二、語言模糊性的三個方面
文學作品是一種藝術,是一種追求美的藝術,因此,文學作品的翻譯工作也是一種追求美的過程。翻譯人員不應當將文學作品的翻譯當做一種機械化的運作,而更應該將這一過程當做全新的藝術創作,并且再現原作的藝術美。在翻譯工作中,翻譯人員不僅要保留原作的藝術美感,意境的營造,情感的傳遞,也要將原作的精髓融入到目的語的環境中。由此便引出了模糊性語言運用時的三個方面。
第一個方面,是詞語的模糊性。模糊性詞語的運用可以讓作品讀起來更加的具有委婉的效果,讓讀者在閱讀的過程中感受到作品體現出的朦朧美。而模糊性詞語的使用也離不開修辭手法,靈活運用各種修辭手法,是營造特別的藝術美感所必不可少的。
其次,是句意的模糊性。這種模糊性通常指的是一個完整的句子,但是理解的角度不同,得出的結論也不同,這類語句往往是一些具有深刻含義的語句。句意的模糊性通常使用在東西方諺語互譯中,翻譯人員如果在翻譯過程中遇到這種情況,應當充分了解原句的含義,并使用目的語中的類似語句進行替換,以最大的保留作品的文學性。
最后,也是最為重要的,主題思想與內涵的模糊性。我們都知道,一部好的作品往往給讀者的思考空間是多種多樣的,正如“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句話所言,讀者的閱讀角度思維方式不同,他們讀到的文學內涵也不同。翻譯人員在翻譯時如若能將這種模糊的主題性呈現出來,便是翻譯工作非常偉大的成功。
三、西方文學翻譯中模糊語言的使用與原則
1、符合原文的精神
在西方文學作品的翻譯過程中,首要任務就是譯文一定要與原文的精神內涵相契合,不能違背原味的精神,模糊語言使用也要在原文精神的基礎上進行實現的。《馬丁·伊登》這部作品是一部帶有強烈自傳色彩的長篇小說,也是世界自傳體小說的頂點作品。
西方文學作品在翻譯過程中,其語言應為在原作的語言藝術與模糊性語言的共同作用下產生的新的文學作品。翻譯人員應該在最大限度的保留原本語言的藝術美,并且意義準確的情況下使用模糊性語言,使翻譯作品能夠讓語言不同的人感受彼此語言下文學的魅力。翻譯后的作品不僅保留了原作品的美學價值與文學魅力,更讓讀者產生無盡的思考。
2、重現原文的意象
在對西方文學作品進行翻譯工作時,翻譯人員應該充分理解并且利用原文作者對于語言模糊性的使用,尤其是原作者在語言表達時出現的文學意象,翻譯時盡量與原文表達的意象相一致,讓原文在描述事物,人物時所使用的模糊性語言的魅力得以保留。丹·布朗的著名小說《達·芬奇密碼》當中,作者為了對主人公羅伯特·蘭登進行刻畫,便使用了大量具有意象性的描述。翻譯人員如果能通過了解上下文,對原文中的意象與語言模糊性的應用有一個完整的掌握,就能很好地為下文埋下伏筆。比如在主人公初登場時的這句“他本來銳利的眼睛今晚看起來模糊呆滯。碩大干癟的下巴上滿是暗色的胡茬兒。”這里描寫眼睛時的銳利一詞便為之后蘭登敏銳的觀察力作了鋪墊,而對胡子的描寫也側面表達了主人公的年齡與心理狀態。這樣的翻譯不僅可以為之后的故事做一個前期鋪墊,有讓原作中的表述得以展現,并且將意象美表達得淋漓盡致。再比如托馬斯·哈代的名著《德伯家的苔絲》里,針對“Tess sat up in the bed ,lost in vague interspace between dreams and this information.”這句話的翻譯就有不同的表達方式。這句話直譯過來應為“苔絲從床上做起來,沉湎與夢與這條信息的茫然空隙之間。”,但是翻譯人員應該對原作情境有一個整體的把握,在英文與中文之間選擇一個平衡,將原文的藝術魅力與表達效果表達出來,將精確翻譯與模糊翻譯結合起來,體現出原作者想表達的主人公的神情與精神狀態。因此筆者認為,這句話應該翻譯為“苔絲從床上坐起來,聽見這個消息便呆坐在那里,半夢半醒。”
3、模糊語義的模糊翻譯
模糊語義便是指一句話中,看似簡單的詞語組成的一句話,如果翻譯的話很容易,但是這些詞語組成的話卻有著另外一層含義,類似漢語中的雙關語。對于這種語言的翻譯首先應該建立在對西方語言能夠準確翻譯的基礎之上,然后翻譯人員對原文作品進行深入了解,發掘作品所表達的情感,認識作品所表達的內涵。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翻譯人員應該摒棄自主意識和個人意見,對原作品客觀的進行陳述。以《傲慢與偏見》為例,這部小說由英國女作家簡·奧斯汀所著。在小說中有這樣的陳述:“Filgs left made terrife play during all the rest of the combat.”,在英文中,play一詞可以理解為玩耍,比賽,擔任,戲劇等多種含義,而且它的詞性也會隨之而改變,在與不同詞性的詞語搭配或擁有特定的語境時也會產生特定的含義,因此play一詞在英文中屬于模糊性詞語,它所指代的事物也是模糊的。而在知道這些后反觀上文這句話,再結合小說中前文的劇情,我們大致可以得知這里指的是菲格斯使用左手這件事,因此play在這里是運用使用的含義,翻譯時可以譯為“左手的使用令人震驚”,即能夠將人物性格中那份不屈不撓的強硬描寫出來,又符合兩種語言的表達,使得翻譯后的作品與原文一樣具有著文學的魅力與價值,文字看起來更加貼切自然那。
結語:
總的來說,在文學作品中如果將語言的模糊性完美的運用,便可以為讀者提供一個廣闊的想象空間,文學作品的藝術美便是這樣體現的。翻譯人員在翻譯的過程中應當能夠靈活運用語言的模糊性,在與原文的精神與思想內涵相一致的情況下,聯系上下文,并對原作中的一些模糊語句反復思索,為翻譯而來的作品提供更高的美感。當然,翻譯人員也應當對作品的背景,作者生平有一個整體把握,最終完美的詮釋作品的精華所在。
參考文獻:
[1]高曉琦 《接受美學視域下的文學作品的模糊美》 重慶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8(12)
[2]吳世雄 陳維振 《中國模糊語言學的理論研究述評》 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02)
[3]王潔 孟慶娜 《淺析外國文學的翻譯》 時代文學 2011(14)
[4]樊慧敏 《探究英美文學作品中模糊語言的翻譯方式》 青年文學家 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