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注:本文是陜西學前師范學院科研基金項目成果(立項號:2013KJ036)
摘 ?要:陜西千陽地區具有歷史悠久、品種豐富的民間傳統工藝,尤其是千陽布藝種類繁多,傳承狀態完整,具有非常典型的傳統民間藝術的特點和審美價值。這種審美價值主要體現在千陽布藝的功能之美;千陽布藝的精神之美、千陽布藝的工藝之美和形式之美等四個方面。研究千陽布藝的審美價值對于民間文化的傳承具有重要的應用價值。
關鍵詞:千陽;傳統民間布藝;審美。
[中圖分類號]:J52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15)-02--02
陜西千陽縣位于關中西部,是神農炎帝故里和周秦文化的發祥地,這里既繼承了炎帝氏族和周秦文化的精粹,同時也受仰韶、龍山文化影響。民間藝術氣息濃厚,千陽的民間傳統工藝歷史悠久,豐富多彩。作為千陽地方民間文化最具代表性的重要組成部分,千陽傳統民間布藝不僅為我們創造出了一個豐富多樣的物質世界,也透過那一件件質樸大方,造型簡練,用色大膽的民間布藝作品為我們塑造了一個極具地方文化特質的精神家園。
千陽縣民間布藝種類繁多,在這里,民間布藝作品無處不在:孩子們的虎枕頭、虎頭帽、虎頭鞋,農村老漢的旱煙袋,門上的布簾,姑娘們的服裝等等,都是精美的布藝品。其造型夸張、色彩飽滿,采取拼、貼、補、繡等工藝,制作出各種與勞動人民日常生活息息相關的布藝作品。根據千陽布藝作品的用途不同可以分為以下幾類一是玩具類布藝,比如布香囊;二是辟邪類布藝,如布老虎;第三是裝飾擺設類布藝,比如布藝門簾、窗簾、床單等;除此外還有服飾用品類布藝,比如帽子、鞋子、圍涎、肚兜等。
千陽布藝作為地方民間傳統工藝美術的代表,是千陽百姓為了滿足自身的社會需要而創作的視覺形象藝術。而這種視覺形象藝術不是職業藝術家創作的藝術,而是當地勞動者創作的群體藝術,千陽布藝的創作目的主要是為生產勞動、衣食住行、婚喪嫁娶等各種社會禮儀、節日風俗需要而創作的,不是為了政治需要或商品生產而創作的。因此千陽布藝與當地普通大眾的生活密切相連。也正因如此更加豐富了千陽布藝的審美價值。
一、千陽布藝的功能之美:
生存與生活是人類的第一需要,千陽布藝作為千陽地區的民間美術形式之一,與千陽當地百姓的生活緊密相連,完全來之于百姓的生活、融合于百姓的生活,很多民間美術作品本身就首先就具有使用功能,作為千陽當地的普通百姓,底層的社會經濟地位和生存環境,使他們為了滿足自身的生存與生活需要進行勞動造物活動。因此,千陽布藝作為百姓勞動創造的物品首先要解決的就是滿足造物者生存與生活需要這一目的。離開了這一目的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最重要價值。無論是千陽當地隨處可見的虎頭鞋、虎頭帽、圍涎、還是布藝窗簾、門簾,它們的創造首先滿足了社會個體和家庭在實際生活中的需要。在作為民間藝術作品的同時,其首要的功能性就得以充分體現。
千陽布藝的存在是以一種基礎的,與普通底層百姓的物質生活緊密結合的文化形態,這種存在形態決定了它除了精神領域之外,更重要的是其物質領域的屬性。它的文化內涵和藝術特征代表著千陽當地民間文化群體的本源的美學觀、宇宙觀。反映了當地本源文化內涵和藝術形態。千陽布藝種類貼近勞動人民日常生活需要,形式上不事雕琢,風格質樸。充分體現了千陽布藝最重要的審美價值——功能之美。
二、千陽布藝的精神之美:
除了實用功能,千陽布藝還具有寄托百姓美好意愿的功能。我國的古代的宇宙觀與西方世界不同,這種宇宙觀的不同體現在民間美術的創作上就是民間美術作品的創作題材往往寄托了勞動人民對生活的美好期望。千陽民間布藝作品創作題材就充分體現了這一點。如千陽布藝創作中常常運用的題材有寄托對愛情美好期望的“連理枝”、“同心結” 、“并蒂蓮”等題材;有寄托長壽愿望的“松鶴延年”、“蟠桃獻壽”等題材;有表達對富裕生活期望的如“金玉滿堂”、“五谷豐登”、“年年有余”等題材;還有表達老百姓對平安生活期望的“馬上平安”、“竹報平安”、“歲歲平安”等題材的。總之,這些寄托千陽地區勞動人民美好期望的布藝創作題材是千陽人民對未來生活的美好祝愿與期待,直接反映了千陽人民勤勞質樸、熱愛生活的性格和品質,具有其內在的民族精神審美價值。
如千陽民間布藝制品往往具有十分豐富的寓意。同時它的寓意完全源自于生活,比如小孩子穿的肚兜,往往會繡上五毒的圖案,在實際生活中,五毒只會毒害人們,人人見而遠之,但是在民間亦有以毒攻毒的說法,因此賦予了它們辟邪、保平安的作用,以五毒中的蝙蝠為例,因為蝙蝠的“蝠”字與幸福的“福”字同意,所以它有代表著幸福的寓意。這些一起形成了千陽布藝的精神之美。
三、千陽布藝的工藝之美:
千陽布藝的工藝是千百年來代代相傳下來的,在中國封建社會的自然經濟條件下,生產單位往往就是每一個單獨的家庭,這個單位不僅要從事農業生產滿足家庭對糧食的需求,也要從事手工業生產滿足穿著等其他方面的家庭需求,這其中就包含傳統的布藝制作工藝,也就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女紅”。這種傳承性在很大程度上具有連續性和一貫性。但也不是完全封閉的體系,最初的千陽布藝創作對實際生活的滿足僅僅是一個方面,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當地百姓的需要漸趨更多層次,人們的需要由單一的狀態發展到多元化、多層次的需要。
在這種需要的前提下,千陽民間布藝作品就要用更為豐富的工藝手段進行創作。因此,單純的“縫”雖能滿足布藝作品的功能性要求,但已滿足不了勞動人民的精神需要,在此前提下,千陽布藝逐步發展出了拼、貼、補、繡等工藝,這些民間布藝工藝不僅滿足了功能性的要求,更是創作出了多姿多彩的民間布藝的工藝之美。這些不同的工藝是一代代勤勞智慧的千陽婦女在代代相傳的工藝中逐步發展完善的。凝結著千陽人民的勤勞與智慧。
以千陽布老虎為例,單單是一個工藝最為簡單的千陽布藝老虎枕頭,也要用到畫樣、裁剪、粘袼褙、縫制、貼布繡等不同的手工工藝環節,更不要說有些心靈手巧的民間工藝美術大師制作的布藝老虎枕頭,貼布繡,各種針法的絨線繡,層層堆疊,工藝精巧的程度讓人嘆為觀止。充分體現了千陽民間布藝的工藝之美。
(千陽布藝老虎 ?制作:何宗文)
四、千陽布藝的程式之美:
民間藝術的審美觀不同于上層社會藝術作品的審美觀。它是普通百姓宇宙觀,生活觀、價值觀等文化觀念的延伸,而百姓文化觀念的傳承具有極大地穩定性和連續性,這種穩定性與連續性決定了千陽布藝審美的程式化與規范化。
這種程式化與規范化體現從千陽當地布藝作品創作題材的選擇上即可一見端倪,在千陽當地民間藝人在進行創作時很多時候會選擇動物為主要題材。最常見的題材有五毒——蛇、蜘蛛、蝙蝠、蝎子、壁虎和十二生肖圖案;除此外還有獅子、蝴蝶、麒麟、鳳凰等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代表美好意蘊的動物形象。這種創作題材的選擇不會因時代的不同而不同,也不會因某一個個體的創作個體的不同而異。這種程式化的題材選擇實際就是民間美術作為群體藝術創作形式的穩定性與連續性的一個具體表現,這種程式化與規范化也為千陽民間布藝打上了獨具特色的題材標志。
這種程式化與規范化在千陽布藝的造型特點和用色方面也有所體現。民藝的造型往往是民間文化觀念的體現,而這種民間文化觀念的傳承往往具有極大的穩定性和連貫性,這種穩定性和連貫性從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千陽布藝的造型和色彩的程式化與規范化,如千陽地區常見的大紅布肚兜,無論造型還是用色,甚至刺繡的圖案和部位都十分相似,可以說沒有一位前沿婦女會不用大紅色而采用白色、藍色等其他任何色彩作為肚兜面料選擇的主色。千陽布藝的色彩也往往與民間文化相關聯,被作為一種象征手段加以拓展,給予了布藝作品色彩之外更多的內涵。其總體特點就是色彩明快飽和,多用大紅、檸檬黃、桔紅、翠綠、靛藍等“五色”與“正色”。
民間文化觀念的集體性與個體性的統一、歷史的傳承與現代的時代感的統一決定了千陽布藝的造型形式連貫性。但這種連貫性與程式化也不是絕對的。比如同樣是布藝老虎的制作,在統一的整體風格之下又具有細微的不同之處,一方面體現了千陽布藝造型的穩定性與連續性,另一方面也體現出了不同時代、不同創作者的藝術個性。
當然,這種藝術個性是不違背傳統審美觀的前提之下創作者的自我情感與創作意愿的表現。無論單個作品的異同,這些作品中都凝聚了創作者的個人感情,對于社會的共性的審美標準而言,這種感情是一代代世代傳承下來的審美觀的體現。也正是在這中細微的差異與變化之中使千陽民間布藝隨著時代的更迭在造型、工藝、色彩等方面逐步完善,隨著歲月的積淀慢慢形成了千陽布藝的造型拙樸、色彩對比強烈鮮明、制作工藝手段豐富的整體特點。
結語:
千陽布藝制作的歷史悠久,作為千陽縣非物質文化遺產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很高的文化藝術價值。傳統的千陽民間布藝作品都是以純手工工藝形式制作而成的,工序復雜、費時費力。隨著科技的發展與社會生產力水平的提高,千陽布藝作品逐漸以旅游商品的面貌出現在市場上,以旅游文化商品的新身份成為傳播千陽地方傳統文化的媒介。
參考文獻:
[1]《民藝學論綱》,潘魯生(著),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1998年10月第一版;
[2]《中國民間美術》,靳之林(著),五洲傳播出版社,2004年8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