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進文
摘 要: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需要學習數學這門公共基礎課程,但是,現階段,數學教學質量有待提高,需要采取相應有效的教學策略,為學生創造出一個和諧的教學氛圍,提升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不斷地優化數學教學內容,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改進數學教學方法,改革數學考核方式,加強學生間的合作,提高學生數學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提高數學的學習質量。
關鍵詞:新課程;職業中專;積極性;科學技術
現階段,我國的中等職業學校學生普遍存在數學基礎薄弱的狀況,嚴重缺乏數學學習的積極性,因此,在數學教學中應用有效性教學,有利于提升學生數學學習的自信心,滿足學生的內心渴望,激發學生數學學習的積極性,加強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及運用,奠定學生學習各科知識及高等數學的基礎。
一、有效性數學教學的內涵
數學是一門必修的公共基礎課程,在中等職業學校的各科中占據重要位置,注重在學生以往的數學學習基礎上,加深對數學知識的掌握,從而促使學生具備一定的能力及掌握一定的知識,奠定其他專業學習的基礎。學生在數學學習的過程中,會面對一定的知識難點與重點,要求教師能夠根據學生的理解程度,結合中專數學相關標準,提升數學教學的質量與效率。然而,有效性教學一方面看重數學教學效率,另一方面非常重視數學教學效果、效率、效益三者的結合,因此,教師在進行有效性數學教學時應開展一定的教學活動,在短時間內以較少的精力獲得更好的教學效果,推動數學教學目標的實現。
二、職業中專數學教學現狀
1.教學觀念落后
在各種考試壓力下,中職數學教學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方式,強調教師的教授過程,卻忽視學生的主體地位,學生被動地學,無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主動性。數學教學課堂氣氛陷入沉悶狀態,長此以往,學生對數學教學產生厭學心理,喪失數學學習興趣,無法提高數學教學的質量。
2.學生數學基礎薄弱
中職學生的整體素質相對較低,學生數學基礎薄弱成為阻礙中職數學教學的關鍵。由于數學本身的抽象性比較強,中職學生對數學學習產生較大的心理壓力,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感到非常困難,大部分學生無法真正地理解數學教學內容,甚至出現在數學課堂中睡覺的現象。
3.教學方式落后
大多數的中職數學教師沿用傳統的“一支粉筆、一塊黑板”的教學模式,教學方式單一,無法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此外,教師不能與時俱進,解放思想,對教學方式進行創新,導致學生感到數學學習枯燥無味。
三、提升職業中專數學教學有效性的策略
1.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傳統的數學教學過程非常強調教師的主導地位,教師全程掌控教學課堂,但是,嚴重忽視學生的主體位置,沒有充分地認識到學生的個體性差異,制約學生主觀能動性的發揮,因此,教師應轉變教學觀念,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將課堂還給學生,鼓勵學生進行積極的思考,加強學生之間的互動合作,與教師進行密切溝通,且幫助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提高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2.采取分層教學方式
中職學生在知識結構、思維能力、數學基礎等方面存在較大差異,且學生在家庭背景、受教育程度等方面也明顯不同,因此,學生的理解能力、學習能力必然存在一定差異,因此,教師在開展數學有效性教學的過程中,應充分認識到學生的個體性差異,采取分層教學的模式,根據學生的學習基礎將其分為若干層次,有針對性地開展數學有效性教學。
3.改進數學教學方式
數學本身是一門非常枯燥乏味、抽象性較強的學科,給學生的學習帶來較大困難,大多數學生對數學學習沒有多大的熱情與興趣。因此,教師在中職數學教學過程中應改進教學方式。首先,引進多媒體技術,通過聲音、文字、圖片等多種形式將教學內容呈現給學生,這有利于集中學生的注意力及激發學生對數學的學習熱情,提高數學教學效率與質量;其次,采用情境教學法、實驗法、討論法及演示法等,都能夠有效地幫助學生提高數學學習質量。
4.科學技術的應用
隨著信息技術與計算機技術廣泛地應用于生活的各個方面,將現代教學工具應用到數學教學中顯得尤為重要,這樣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欲望,更能夠增加數學教學活力,轉變以往沉悶枯燥的數學課堂氛圍。例如:通過制作相關的PPT課件,向學生呈現雙曲線、正反比例函數及拋物線圖案,從而將枯燥乏味的數學抽象概念轉化成為形象化的圖形,調動學生的多種感官,促使學生能夠更好地參與到數學學習中,降低數學學習的難度,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自信心。
綜上所述,中職數學教學關系著學生未來的學習與發展,開展有效性教學有利于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及分析問題能力,因此,中職數學教師應加強對數學教學的重視,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提升教學質量與水平。
參考文獻:
[1]李靜.搞好職業中專數學教學的幾點認識[J].才智,2010(6).
[2]劉文祥,丁志勇.對提高中專數學教學實效性的思考[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1(33).
[3]劉興旭.數學教學的有效性策略探析[J].教育教學論壇,2013(23).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