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書力 孫吉鳳
摘 要:主要是對“任務驅動”教學法在高中化學課程深化改革進程中的探索實踐。結合新課改的目標和目前的教學特點,以學生的求知欲望為出發點,在教師引導下,通過各類任務驅動,誘發學習興趣,從而達到自主理解知識體系、掌握技能、培養化學情感的目的。
關鍵詞:任務驅動;學習興趣;深化課程改革
所謂“任務驅動”教學法就是在開展教學的過程中,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緊緊圍繞一個共同的任務活動中心,在強烈的問題動機的驅動下,通過對學習資源的積極主動的應用,進行自主探索和互動寫作的學習,并在完成既定任務的同時,引導學生完成學習實踐活動的教學方法。“任務驅動”教學方法是一種建立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基礎上的一種教學方法,它把以往傳授知識為主的傳統教學理念,轉變為以解決問題、表達情感、完成任務為主的多維、互動式教學理念。
目前,“任務驅動”教學方法主要在計算機教學中有較為普遍的應用。隨著普通高中課程改革的全面推行,化學學科的課程目標轉變為主要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拓展學生合作、創新和科學探究能力。而“任務驅動”教學法的特點與課程深化改革的整體目標貼切相宜,所以在新課改的大形勢下開展“任務驅動”教學法是一種比較有現實意義的創新嘗試。
一、“任務驅動”教學法的設計應用
根據新課程的總體目標以及教材特點,我們在進行“任務驅動”教學法時,根據“任務”的內容不同,大概可以分為五個類型:科學探索型任務、生活發現型任務、生產實踐型任務、知識理解型任務和實驗探究型任務。
科學探究型任務是基于對基礎知識的理解,以對科學神秘感和對科學知識的追求欲望,進行知識拓展的過程。主要是針對教材中的“知識拓展”和一些綜合性實驗的教學方法,旨在完成任務過程中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精神和探究方法。
生活發現型任務是將任務嫁接于日常的生產生活,學生完成任務需要基于接觸社會或者是基于對生產生活經驗的領悟,在此過程中構建化學與生活、化學與社會的橋梁,并感受化學源于生活,并且服務于生產生活的情感態度。
生產實踐型任務是將化學知識具體應用于生產生活的過程,在任務實踐中領悟科學精神,體驗化學的重要性,深化化學理論知識,是對化學知識和化學技能的具體應用。
知識理解型任務主要是以知識性推理作為任務的載體,將任務分配于化學知識的理論探究過程,在任務的遞進過程中鞏固和加深知識體系。
實驗探究型任務是以實驗操作和實驗設計為主要載體,在興趣的驅使下讓學生科學地設計實驗,分析流程原理,掌握操作技能。
三、任務設計應注意的問題
任務類型:知識理解型、實驗探究型
【教學反思】
對于剛進入高中的學生來說,差量法是一個難點。傳統的講述型教學往往使學生對該方法的理解有些茫然,“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采用“任務驅動”教學法,把差量法的思路分解為各個小任務,將枯燥的理論知識轉化為求知的動力,學生可以在教師引導下,逐個解決任務,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體會出反應過程中各物質的變化關系,很自然地理解了 m與反應方程中的量的變化關系,能較好地在求知欲作用下掌握差量法。
教學案例Ⅱ 必修一專題四《二氧化硫性質與作用》
任務的載體框架為:
任務1:測定雨水的pH 任務2:設想形成酸雨的可能因素 任務3:實驗探究硫酸型酸雨的形成過程 任務4:歸納總結酸雨的形成 任務5:討論防止硫酸型酸雨對環境產生的危害 任務6:討論、歸納SO2的化學性質
任務類型:生活發現型任務、知識理解型任務、實驗探究型任務
【教學反思】
本課堂以“酸雨”為背景,以“探究硫酸型酸雨形成的原因”為任務主線,將探究活動作為任務載體,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拓展學生的視野,讓學生在“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歸納知識、提煉方法—再解決問題”的任務驅動過程中體會科學探究的一般方法。
三、任務設計要注意的問題
任務的設計非常關鍵,任務設計的好壞會直接影響教學效果,以至影響學生興趣的培養。一般說來,任務的設計需要考慮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教師角色與地位的轉變
任務驅動教學法具有“以任務為主線、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基本特征。由于整個教學過程都需要學生的積極參與和配合,其積極性和參與熱情能否充分得到調動對整個教學的成功至關重要。任務驅動教學模式要求教師明確自己的角色,認識到學生的知識不是靠教師灌輸被動接受的,而是在教師的指導下,由學生主動構建起來的。
2.任務設計要注意與情境的結合
現代教育改革的核心是使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讓他們在課堂創設的情境中接受有挑戰性的學習任務。所以,要創建與學習主題和實際相關的學習情景,引導學習者帶著任務進入學習探究狀態。引導學生接受任務后,首先要思考如何去完成任務,以及遇到問題時應如何注意與理論的結合,通過多元化的過程與方法,培養一定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使之有的放矢,少走彎路。
3.任務設計要注意分散重點、難點
新課程設計中,學生對化學知識和技能的掌握是一個螺旋式發展的過程,任務設計時要考慮任務的輕重、知識的含量、前后的聯系等多方面的因素。要從學生實際出發,充分考慮其現有的專業基礎、專業水平等特點,做到因材施教。在教學過程中,要鼓勵學生勇于提出疑問,不受固定模式的約束,鼓勵學生大膽猜想與探索,讓學生能夠觸類旁通、舉一反三,提高自主探究能力,盡可能多地產生學習遷移。
4.要重視系統總結,即“知識建構”環節
所謂“知識建構”環節是指在學生完成任務的基礎上,讓學生對所學知識及其本質屬性進行再認識,對其已掌握的知識,要求他們按照自己的思維方式歸類連接,重新整和,構建出符合自己要求的認知體系;再在小組內、班內交流;最后,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自己完善認知結構。通過此環節,學生才能將完成任務的實踐活動提高到理論上加以理解和深化,建立知識網絡與技能拓展的認知體系。
綜上所述,任務驅動教學法繼承了傳統教學方法的很多優點,又有所優化,始終把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以任務作為驅動,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操作,把書上固定的理論變成活的應用。通過教師的引導、點撥,使學生能夠觸類旁通、點面結合、溫故知新。任務驅動教學法較好地解決了教與學的矛盾,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充分體現了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提高學生自主學習和多元化應用知識的能力,是一種值得推廣的教學方法。
編輯 武慧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