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衡燕
摘 要:近年來,高考的利弊、存廢都成為社會各界討論的熱點話題。我國高考制度改革雖然措施不斷,高考制度的弊端卻日益凸顯,這在很大程度上對基礎教育的發展帶來了負面影響。致力于闡述我國現行高考制度的弊端,分析高考弊端產生的原因,并結合多元智能評價理論為高考制度科學改革提出建議。
關鍵詞:高考制度;多元智能理論;改革
一、現行高考制度的弊端
高考制度原本具有社會選拔與教育引領兩種核心功能,但由于社會功能緊迫性與教育功能間接性的存在,高考改革往往重視社會功能而忽視教育功能。當高考受到社會各界歡迎的時候,它對教育的影響卻越來越讓人難以接受。高考作為基礎教育的“指揮棒”,在它試圖通過自我變革來順應社會需求時,卻讓基礎教育變得無所適從,甚至不惜背離教育規律來順應高考制度。形象地說,高考制度將應試教育的火花煽成了一股濃煙,又熄滅了素質教育的星星之火。
二、高考制度弊端產生的原因
1.高考弊端產生的原因,首先是高考本身的特性導致的。高考具有片面性,高考所考查的內容是相對有限和片面的。在片面性的影響下,為了追求高的升學率,學校、教師和學生都出現了對知識明目張膽的功利主義,對高考所考查的知識以外的內容視而不見,認為這樣的知識是沒有價值的。
2.是我國長期以來運用傳統的“二元智能理論”這一標準來評價學生。傳統的二元智能理論主要是指人們的語言智能和數理邏輯智能。它所考查的內容非但有限,而且不科學,左右了教育對人才的培養,對學生的個性張揚和特長發展起到了束縛及壓抑作用。
3.從高考改革實踐來看,高考的地位越來越高,教育對高考的希望也越來越大,但從高考改革進程來看,它對教育因素的考慮卻并沒有因而得到相應的增加。盡管高考一直被視為基礎教育的“指揮棒”,高考改革的動因卻很少來自于教育內部,高考改革也較少關注教育自身的發展。
三、多元智能理論對我國高考制度改革的啟示
結合多元智能理論,筆者認為,高考制度的改革應當:
1.參與高考改革的主體多元化,加強高考改革與社會、學校、教師和學生的對話。一線教師有更多切身的教學體驗和清晰的認識,學生對選擇什么樣的發展方式以及什么樣的教育能讓自己身心愉悅、全面發展也有更深刻的感受,因此改革必須傾聽他們的心聲。
2.變革考核的內容。多元智力理論呼喚要在真實的場景中評價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要評價學生的動態發展過程,要尊重并評價學生發展的差異性等。高考成績只能是決定性因素中的一項,平時的成績、表現,學校或教師的推薦意見等都應該加入進來作為考慮因素,進行綜合評價。
3.改革考試與招生的形式,加大高校自主權,并給予考生一定的自主權。《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以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為突破口,克服一考定終身的弊端,推進素質教育實施和創新人才培養。”高校需要有權加大自主招生的力度(5%是遠遠不夠的)、有權自主組織考試、有權將高考時間與其他高校的時間相互錯開。“個體智力的發展方向和程度受到環境和教育的影響和制約”,因而學生也應該有根據成績和需要選擇學校的權力。
4.完善特長生考試制度。由于“每一個體的智力都具有自己的特點和獨特的表現形式”,因此高考應該促進學生特殊才能的充分展示,應該幫助學生將優勢智力領域的特點遷移到弱勢智力領域。具體的做法可以是:通過增加特長生招生比例,以此來提高學生和高校對特長培養的重視程度。
5.改進分數統計與解釋的方法。學生在培養和發展各種不同的智力時所花費的努力并不是等同的,因此簡單地將原始分數相加的分數統計方式不合理。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分值同為5分的題,考生A做一個高難度的數學代數題與考生B做一道簡單的政治選擇題所需要的努力是不同的,簡單地算總分就無法體現公平。統計出考生總成績的加權平均數,排名按照考生各自的加權平均數進行,這樣的方法也許更科學。
6.適當增加考試的次數。目前我國固然不能像美國那樣每年有五、六次的高考,但是適當增加一到兩次未嘗不可。從之前北京、天津、上海、安徽等地的春季高考“叫好”不“叫座”的結果可以看出,春季高考的真正實施,需要賦予其與夏季高考同等的地位,需要各大高校積極配合,參與招生,還需要讓考生及家長充分理解并接受,提高學生參考的積極性。
無論是借鑒國外的先進經驗,還是從本地的實際需要出發,高考制度改革措施的提出與制定都應體現全面性、客觀性和適切性,有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教育的整體進步和不同地區社會的總體穩定。在實踐中,所有的教育工作者也都有權利和義務去總結經驗,靈活把握。我們的社會是極其現實的,它對人才的選擇更趨于理性、務實。哪一天我們的課堂真正成為有血有肉充滿生機和活力的人的天堂,高考的改革才可以說真正做到以育人為本了。
參考文獻:
[1]周彬.論高考制度教育功能的缺失與提升[J].教育理論與實踐,2009(1).
[2]姜傳松.高考制度的合法性、現實困境與出路[J].教育發展研究,2008(7).
編輯 董慧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