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冰++符惠明
摘 要:建設創新型國家需要大批創新創業人才,高校擔負著為國家培養高素質創新創業人才的重要責任。高校應在教育觀念、培養目標、培養方式和制度保障作出努力,力爭探索出科學、合理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
關鍵詞:高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三區”聯動
中圖分類號:C961;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6)12-0005-02
當前,大學要構建創新型人才的培養體系,要以加強大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核心目標,積極推進大學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和創新。文章試圖在分析創新創業人才聯動培養模式內涵的基礎上,探索出一種適合以大學校區、科技園區和城市社區為主體的校區、園區、社區“三區”聯動培養創新創業人才的新模式。
一、培養理念聯動,確立系統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
人才培養模式是基于培養什么人和怎樣培養人的大框架下,根據人才培養的目標要求和質量標準而為被培養者所設計的知識、能力和素質結構以及如何實現這種結構的方式。實施創新創業教育的關鍵是建立起培養既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又有較強的創業實踐能力的高素質創業者的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創業人才聯動培養模式,就是在高校傳統的創新教育和創業實踐的基礎上,充分利用科教園區優惠的創業政策、人才的集聚效應、優越的配套服務和良好的互動氛圍等一系列有利條件,構建大學校區和科技園區為主體的校區、園區和社區“三區”聯動培養的創新創業人才新模式。
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是個系統的工程,包含著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的理念、內容、方式和制度。其中理念是創新創業的靈魂,內容是創新創業的核心,方式是創新創業的手段,制度是創新創業的保障。構建科學合理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高校必須在更新教育思想和培養理念的基礎上,堅持知識、能力和素質的辯證統一,將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融入到高校教育的全過程。按照加強素質教育和創新能力培養的思路設計培養目標、改革教學內容,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強化校企聯動實踐模式,完成對大學生的知識、能力、素質的全面培養,造就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的高素質人才。構建高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必須樹立科學、先進的創新創業教育觀,即人們對教育與社會、教育與人的價值關系的認識,并以此確立教育行為的價值取向。
二、培養目標聯動,厘定科學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內容
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內容是在培養理念的指導下,圍繞創新創業人才五個方面的特征來進行的,這要求以高校和科教園為主的教育主體要在創新創業人才聯動培養內容的五個方面下功夫。
第一,扎實的專業基礎和合理的知識結構。扎實的專業基礎和合理的知識結構是衡量人才質量的主要標準,也是人才保持發展后勁的重要前提。在傳統的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的課程內容的基礎上,加強綜合課程、實踐課程和以高新技術為基礎的課程安排,在此基礎上,自覺融入科教園區產業、社區事業以及區域行業發展所急需的新知識和新技能,體現市場性和前瞻性,培養學生扎實的專業基礎,構建學生網狀知識結構。
第二,良好的自學能力和自主意識。研究表明,“人的一生中大學階段只能獲得所需知識的10%,其余的都是在工作中不斷地獲得”。高校在培養學生中要打破傳統的思維定式,努力圍繞“怎么學”來下功夫,打破被動式、填鴨式、機械化的教學方法,跳出以教為中心的框框,積極推廣啟發式教學、訪談式教學、研討式教學,推動以教為中心向以學為中心的快速轉變,實現教師“教”與學生“學”的統一,為學生架起從“學會”到“會學”的橋梁,為學生自主學習的養成夯實基礎,為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儲備后勁。
第三,強烈的創新精神和創業意識。開展創新創業教育要尊重學生個性的發展,改變傳統只重共性約束而忽視個性發展的教育觀念,切實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則,為學生個性發展提供廣闊自由的空間。鼓勵學生發表與別人甚至是與教師不同的見解,這些見解只要有利于萌發創新意識、發展創新能力,有利于現實和未來的需要,哪怕是幼稚可笑的,也應當受到賞識和鼓勵。引導大學生敢于打破常規,超越現實或傳統的思想束縛,培養大學生創新與超越意識,變大學生被動接受就業指導為教會學生主動創業。
第四,出眾的實踐能力和判斷能力。從學生成長的角度分析“在黑暗中摸索”比“等待火炬引路”更可貴,親身體驗比道聽途說更可貴,開拓進取比坐享其成更可貴。目前,在高校教育中學生缺少的正是主動探索的精神,缺少的正是親身操作的直接體驗。因此,高校教師除“傳道、授業、解惑”之外,還要強化實踐教育,為學生課外實踐積極創造和提供條件,多搭建大學生創新創業的平臺,多開展創造性的科研實踐活動。
第五,優秀的團隊精神和合作能力。在大學生創新創業的過程中,合作精神和團隊意識在某種意義上甚至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創業除了有適當的項目和果敢的決策外,還必須有一個各方面專業人才默契合作齊心努力的團隊,需要創業者以一種寬容精神進行合作,相互經常溝通,只有這樣才能確保成功。高校在開展創新創業教育的過程中,培養學生良好的合作精神和團隊意識就顯得尤為重要,它有利于健全和提高創業者的綜合素質。
三、培養路徑聯動,探索合適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方式
首先,深化教育教學改革。一要豐富實踐教學環節,在實習安排方式上要靈活多樣,積極鼓勵學生到企事業單位進行實習,加強學校與企業、社區之間的合作與聯系,為大學生更多地接觸企業和社會創造機會和條件。高校加強大學生課堂教學與專業見習基地、社會實踐基地、創業實踐基地等第二課堂實踐的互動,從而形成校內外育人合力。二要改進教育教學方式,改變當前以“教師”為中心的教學方式,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不僅如此,教師還要利用先進的教學設備和手段來增加教學的信息量,運用啟發式、訪談式等先進教學方式加強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溝通與交流,努力營造寬松、活潑的教學氛圍。
其次,組建優秀的師資隊伍。由于教師對學生在學術的發展、人格的養成等方面上有著不可估量的感染力和影響力,當教師要想培養創新創業人才時,自己同時也要具有強烈的創新精神,這就是要想給別人一碗水,自己必須要有一缸水的道理。高校要培養和造就適應社會需要的創新創業人才,必須建立一支優秀的具有較強創新創業教育能力的師資隊伍,這是實施創新創業人才聯動培養模式的基本保障。高校在與科教園區的合作基礎上,通過“選、引、聘、掛”等方式,打造一支數量適度、素質優良、結構合理、富有活力的優秀教師隊伍。一是設置專職創新創業教育教師崗位,從校內選拔一批專業教師和創業指導教師,并實行競聘上崗制度;二是從園區、企業等引進一批具有教學能力的專業技術人員擔任學校創新創業教育的客座教師;三是通過園區從企業、地方聘請一些專家、學者、知名企業家、成功創業者擔任學校創新創業教育的兼職教師;四是從校內選派具有潛力的教師到科教園區、創業型企業以掛職鍛煉的形式進行交流學習,不斷提高教師的業務素質和實施創新創業教育的能力。通過以上四種方式優化師資隊伍結構,充分發揮了“師導生創”的引導作用。
再次,營造良好的創新氛圍。“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與之俱黑”,良好的創新氛圍對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具有潛移默化的作用。高校在營造創新科技氛圍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是加強文化素質教育。顧名思義,加強文化素質教育就是要求高校在加強大學生專業知識學習的同時,進行人文藝術修養、社會科學知識等方面的教育,從而全方位提高大學生包括審美情趣、文化品位、人文素養等方面的綜合素質。二是舉辦精品科技賽事。高校與科教園、社區加強合作,在科教園、社區等的大力支持下,學校精心籌劃并舉辦創業計劃競賽、課外學術作品競賽、科技文化論壇等賽事,培育校園創新創業文化氛圍,為聯動培養創業人才開辟新途徑。三是注重理論研究的引領。高校和科教園作為高層次創新創業型人才的積聚地,為雙方開展課題申報、科研合作、人才培養提供了便利和條件。雙方也可合作成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的研究機構,編寫教材、發表論文等為創新創業教育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四是重視先進典型的示范。學校可編輯和制作優秀校友的創新創業案例集、創新創業教育成果展等,在校內巡回展演,并定期邀請創業明星來校講座,暢談創業的心路歷程、創業實務等,為積極引導大學生創新創業起到良好的示范帶動作用。
最后,打造卓越的實踐平臺。構建“三區”聯動的整體化實踐教學體系,需要建立四種不同類型的創新創業實踐平臺。一是主要面向大學一年級新生的公共實踐基地,通過學校、科教園區和社區的密切合作創設包括勤工助學崗位、志愿服務崗位等在內的校內外公共實踐崗位。二是主要面向大學二年級學生的專業實踐基地,通過短學期的實踐教學、專業生產實習等環節,在基地指導人員和學校指導老師的引導下,經受實際訓練,全面提高創新創業素質。三是主要面向大學三四年級的就業見習基地,通過就業見習,為其積累工作經驗、提高就業創業能力創造條件,為企事業單位選人搭建平臺。四是主要面向創新創業精英的創業孵化基地,通過提供專門活動場所、設備等幫助其自主創業。每年由學校和科教園的專家組成的項目評審委員會,對申請入園的項目進行評審。對入選者進行培訓、劃撥創業風險基金、配置導師跟蹤咨詢指導。
四、培養機制聯動,打造堅固的創新創業人才保障體系
要培養創新創業人才還需要強有力的保障機制,聯動培養在創新創業人才聯動培養模式上除建立制度保障外,還應建立經費保障和評價保障,從而實現“制度—經費—評價”三位一體的保障機制。一是制度保障。高校、科教園區和社區應成立“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工作領導小組”,組建科學、合理、高效的管理隊伍。“三區”應制定一系列有利于提高大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業能力的規章制度,共同推進創新創業教育的開展。二是經費保障。高校、科教園區和社區需要籌集一部分經費開展大學生的創新創業教育,主要用于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教學改革、創新創業教育重大活動、創業師資培訓、創業項目的孵化扶持等。在此基礎上,“三區”合作并主動爭取各級政府有關創新創業教育的專項建設經費,向社會、企業及個人募集大學生創業風險基金等;三是評價保障。根據創業教育的目的和人才培養目標,建立科學、合理的融教學與科研于一體的高校教師評價機制和以能力測評為主,教、考分離的學生評價機制。全面評價、考核學生在各個階段、各個方面的創業意識、創業能力、創業知識和創業心理品質發展、提高的情況,激勵學生積極進取,把自己培養成一名全面發展的高素質創新型人才。
參考文獻:
[1]閆秉科.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J].理論學習,2006(12).
[2]張影,朱現平.高校構建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思考[J].黑龍江教育,2008(03).
[3]柯文進.現代大學制度下大學培養模式研究[J].中國建設教育,2006(11).
[4]劉亞敏,譚少波,韓怡.構建高校創新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思考及對策淺析[J].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5(04).
[5]顧文興.創新與創新體系[M].上海:上海科學普及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