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玉玉
摘 要:構建思維對話式的數學課堂,讓學生的思維運動起來,能夠促進學生數學能力的提高。文章立足于數學課堂教學現狀,對數學思維對話課堂教學進行研究。
關鍵詞: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思維對話;興趣;策略
中圖分類號:G424.21;G623.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6)12-0079-01
隨著我國教育事業的進步,數學課堂教學更加關注學生數學思維的形成,也開始重視學生主體作用的發揮。對話式教學是一種新型教學模式,與傳統教學模式相比有很多教育優勢。因此,構建思維對話式的數學課堂,讓學生的思維運動起來,能夠促進學生數學能力的提高。
一、創設有效情境,促進學生思維對話興趣的提高
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一些數學教師習慣于將課堂知識灌輸給學生,而學生也習慣于從教師那里直接獲取知識。在這樣的數學教學過程中,師生之間缺少對話,沒有任何有意義的交流,學生不需要做太多的思維運動,只要等著老師傳遞數學知識即可。因此,數學教師要激發學生的思維對話興趣,讓學生慢慢成為數學知識的開發者。在課堂中,教師要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知識。當學生意識到“我要學習”時,學生才能積極去交流,積極去對話,找到學習的關鍵部分。比如在講解“厘米與米”時,教師可以設置這樣的教學情境,讓學生質疑?!靶±钔瑢W與媽媽一起布置房間,在擺放桌子時,媽媽告訴小李將桌子放在距離暖氣50厘米的地方,小李記錄50在便利貼上,貼在了桌子上。當媽媽告訴小李將盆栽放在距離暖氣100厘米的地方時,小李則在盆栽上記錄了1?!碑斀處熛驅W生陳述這樣的事件時,小學生的思維一直在運轉。當“50”與“1”的矛盾出現時,學生們馬上就會意識到問題的存在。因此,教師鼓勵學生針對自己的質疑與周邊的同學進行交流,進而找到解決問題最好的方法,有益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用質疑情境的創設,改變傳統灌輸式教學模式對數學教學的限制,引導學生走向開放的數學學習空間,有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全面提高。
二、設計互動任務,推動學生相互交流與互動
學生之間的對話,是數學課堂教學活動最為重要的對話形式。促進生生對話,需要教師設置合理的互動任務。數學教師從教學內容出發,設計符合學生學習與審美需求的互動任務,能夠推動學生對話活動的開始。在學生心里,他們與同學是完全平等的,可以就數學問題表達看法、分享自己的觀點,積極去表達思想。在表達個人思想與接納他人思想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能力會快速提高。比如,在講解“多邊形的面積”時,教師可以設計不同的互動小問題,讓學生一邊思考,一邊與身邊的人討論。為了讓課堂中的生生互動更有意思,教師可以將學生編號,然后隨機抽取學生就某一互動問題討論。未知性較強的事情,會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促進學生學習思維的快速發展。針對多邊形面積的知識點,教師可以設計這些問題:在你的生活中,有哪些東西是多邊形?與一般的圖形相比,多邊形有什么優勢?多邊形是由什么基本圖形組成的?多邊形的面積如何運算呢?一環扣一環的問題,會讓學生的思維運動思維緊密起來,也會讓學生的交流欲望更強烈。為了提高學生的互動積極性,教師可以將問題放在一個暗箱里,在隨機抽取兩個學生之后,讓他們一起去獲取一個隨機問題進行討論。在這兩個人討論的過程中,其他學生要認真聽并積極提出自己的質疑。生生互動,是小學數學課堂互動的主要形式,對于學生思維水平的提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三、重視學生主體地位,促進師生平等互動
師生關系的處理,是教育工作的重要內容。在傳統教育思想的影響下,教師會認為自己是課堂中的權威,不與學生互動才能保證自己的權威性。學生也會認為老師高高在上,不敢與老師進行交流。在這樣的教學氛圍中,教師成為了數學課堂的控制者,而不是組織者。學生就成為了課堂學習的奴隸,而不是主人。要促進數學課堂中的思維對話,師生對話是必不可少的。平等的師生關系,才能推動對話教學活動的實施。師生關系越平等,教師的教學行為與教學語言越能調動起學生的思維。教師的連環問題,對于學生思維的刺激較大。大量的數學教學實踐證明,師生之間的平等對話,能夠促進學生將注意力集中在課堂,更能夠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比如,在講解“負數的初步認識”時,教師可以就家常話題與學生交流。教師可以先提出“今天多少度?”這樣的話題,讓數學課堂學習氛圍變得平易近人起來。與學生生活密切相關的問題,方便學生思考,更能讓學生有底氣與老師對話。當學生說出“10度”這樣的答案后,教師可以繼續交流“最近天氣暖和了許多,前些天溫度都沒有達到0度”,這時會有學生說“溫度在零下”。借助這樣的課堂師生互動,教師就可以自然地引出負數概念,促進學生在生活中提煉出數學知識,進而訓練學生的思維,提高數學教學的整體水平。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應用思維對話式教學模式實施數學教學,能夠促進學生對數學學習的體驗。而作為一名教師,只有深入落實對話教學,讓學生的思維活躍起來,在課堂中積極對話,才能實現促進學生成長成才的理想目標。
參考文獻:
[1]鄭毓信.數學思維與小學數學教學[J].課程·教材·教法,2004(04).
[2]夏小剛,呂傳漢.跨文化視野下中美學生數學思維差異的比較[J].比較教育研究,2006(08).
[3]任全紅.數學教學設計視角:關注數學思維過程[J].教學與管理,201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