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秋平
【摘 要】分析高職院校傳統學生管理模式存在的問題,從管理理念、學生管理隊伍、學生管理體系、溝通交流平臺載體等方面提出基于SLI理論的高職院校學生管理模式改革與創新思路。
【關鍵詞】SLI理論 以人為本 高職院校 學生管理模式 改革 創新
【中圖分類號】 G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3C-0093-02
《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提出“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根本,加快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培養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立德樹人”是“以人為本”教育發展觀的進一步深化,亦是在教育領域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 “以人為本、立德樹人”的教育發展觀為我國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工作進一步指明了前進方向,對學生管理模式的改革與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高職院校應以“以人為本、立德樹人”為切入點,積極探索學生管理模式改革的內容和路徑。可考慮以美國先進的SLI理論為指導,謀求學生管理模式的創新之路。
一、SLI理論概述
SLI理論于1994年由美國大學人事協會提出,全稱為Student Learning Imperative for Student Affairs,現為美國高等學校學生事務管理最根本的指導理論。它闡述的基本觀點是“學生的學習是當務之急”,它將大學高等教育的活動分為“學術事務”和“學生事務”兩大類,兩者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的,其目標為共同促進“學生的學習”, 即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SLI理論主張將學生的學習與服務、學習與發展有機融合起來,重視學生非學術性事務和課外活動,以學生為根本,尊重學生的個性存在,實現學生的自我發展。
二、高職院校傳統學生管理模式存在的問題
我國高職院校的學生管理工作包括學籍管理、檔案管理、思想政治教育、學生行為管理、宿舍生活管理、課外文化科技活動、社團管理、經濟資助、心理健康咨詢、就業指導、國防教育等。其內容在概念和內涵上等同于美國高校學生事務管理。近年來,在黨的宏觀教育理論指導下,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工作進行了許多有益的探索和大膽嘗試,取得了一定成績。但由于高職教育起步較晚、招生規模迅速擴大、生源良莠不齊、學生素質不盡如人意等客觀因素,學生管理工作仍存在一些突出問題,學生管理在日常工作中暴露出隨意性、主觀性、應急性、臨時性等缺點,學生管理模式陷入發展瓶頸。
(一)“重管理、輕服務”理念凸顯
目前,高職院校傳統學生管理模式仍然側重自上而下的學生管理,以開展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規范學生的學習、生活、行為為主要方式,學生管理人員服務意識淡薄、官本位思想嚴重,學生基本處于被動的從屬地位。近年來高職院校雖采取了一定的改革措施,開發了心理健康咨詢、貧困生資助、職業生涯規劃、就業指導等較好的服務項目,但“重管理、輕服務”的理念仍較為明顯。
(二)學生管理隊伍專業化水平不高
我國尚未形成一條專門為學生管理工作輸送人才的成熟渠道,高職院校學生管理人員大多數缺乏管理的學科背景,對管理理論的掌握不夠熟練、不夠專業化。不少高職院校在招聘學生工作者和輔導員時基本沒有明確的專業限制,只是在學歷和是否黨員上有條件要求,如要求具備求碩士以上的學歷、優先考慮黨員等。在工作中,學生管理人員大多數還承擔著“雙肩挑”的重擔,有的要承擔各級管理部門的領導工作,有的要承擔繁重的教學科研工作,這對學生管理隊伍的專業化、專一化發展十分不利。
(三)學生管理體系復雜化,管理主體多元化
大部分高職院校采用院系二級共同管理的學生管理體系。學院層面,設置有學生工作部(處),大部分學生管理工作由學生工作部(處)負責,但仍有部分工作職能被分散到其他行政部門,由這些行政部門分別實施,如學生的職業生涯規劃、就業指導工作由招生就業部門來組織實施;系部層面,通常由系部分管學生工作的書記(副書記)、學生干事、輔導員組成學生管理團隊,集教育與管理服務于一體,開展學生的常規性事務工作。這樣的管理體系,職能機構眾多、覆蓋面寬、管理松散,難以進行有效協調與溝通,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學生工作效率,制約著學生發展目標的實現。
(四)師生溝通交流方式、方法單一
許多情況下的師生溝通交流是在相對封閉的環境下進行的,一方面,部分輔導員以居高臨下的“家長”、“領導者”形象自居,學生有相應的自卑感或戒備心理,與輔導員溝通交流時會不自覺地出現不安及恐懼,往往不愿主動交談,更無法大膽、坦誠地向輔導員敞開心扉。另一方面,一個輔導員管理二三百名學生,很難第一時間掌握到各學生的信息狀態,只能通過自己的“線人”來片面地獲取學生的信息,這樣的單一溝通交流方式是不利于學生的健康發展的。
三、基于SLI理論的高職院校學生管理模式改革與創新思路
結合當前高職院校發展現狀,高職院校學生管理模式若能參考和借鑒富有成效的美國SLI理論,應能解決學生管理工作中存在的諸多問題,最大限度地實現以學生為根本的改革與創新,達到更好地為行業企業培養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的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目的。
(一)樹立“以人為本、立德樹人”的理念
依據SLI理論要求,應樹立自下而上的以促進學生發展為目的的“以人為本、立德樹人”理念,化“管理學生”為“服務學生”。在學生管理工作中,創造相對寬松的學習、生活環境,以學生的學習和發展為中心,注重培養學生的品德及能力,調查學生之間的個性差異,切實了解學生的想法、需求,盡量從學生角度去思考問題,維護學生的切身利益,為學生的學習、生活營造平等、民主、自由、和諧的校園氛圍,并提供全方位的服務。
(二)深化學生管理隊伍職業化和專業化建設
SLI理論表明,美國高校的學生事務管理由專人負責,而我們的學生管理人員來源多樣且身兼數職。為適應高職院校學生管理工作專業化的需要,首先,應在有關高校開設“職業教育專業輔導員”等相關專業,為學生管理工作培養專業人才。高職院校在招聘學生事務管理人員時盡量考慮專業問題,學生管理人員要在業務上做到精益求精,就必須具有教育學、心理學、管理學等學科背景,具備多元的知識結構。其次,明確學生管理人員工作崗位職責,制定完整的從業人員職業準入體系、職業實務體系、職業能力培訓體系、考核評價體系、晉升標準體系,逐步深化學生管理隊伍的職業化、專業化。
(三)構建“扁平式”的學生管理體系
基于對SLI理論的認識,為使學生管理工作更加高效靈活、具有旺盛生命力,簡化學生管理的組織架構,構建“扁平式”的學生管理體系勢在必行。“扁平式”的學生管理體系通過便捷的辦公自動化系統、管理信息系統等網絡信息化工具實現服務信息的有效溝通與傳遞,減少了學生管理機構的層級,壓縮了學生管理組織的規模,裁減冗余人員,緊湊、干練,可以有效提升管理效率。
(四)搭建師生溝通交流平臺載體
注重師生溝通交流,提升文化、信息建設。一是打造“優秀輔導員工作室”,通過各種手段實現學生與老師間對話、不同專業學生間對話、不同年級學生間對話,甚至老師與老師間對話,為師生提供更多平等交流的機會、更多的活動空間及更好的服務環境,提高學生管理工作的效能。二是構建“云共享模式”,把云計算原理運用到高職院校學生工作的數字化資源管理上來,并在確保數據安全的基礎上將數據資源共享,整合后形成資源共享平臺,涵蓋政策法規、創業輔導、名師輔導、團隊管理、師生用戶管理、在線幫助等板塊,讓學生從中體會“自我管理”的過程,擴寬他們的意志表達范圍,增加他們機會選擇途徑。通過實現這些新的溝通交流與平臺載體,進一步改革與創新學生管理模式。
總之,高職院校應以SLI理論為指導,從管理理念、學生管理隊伍、學生管理體系、溝通交流平臺載體等方面開拓創新,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以學生為根本的學生管理模式,并在實踐中不斷檢驗與完善,使學生管理工作的開展與應用在思路、視野和方法上更加有所為,為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的培養添磚加瓦。
【參考文獻】
[1]牛磊磊.基于SLI理論的學生事務管理專業化探討[J].衛生職業教育,2014(5)
[2]趙錦權.美國SLI理念對中國高職院校學生工作的啟示[J].高等教育,2009(12)
[3]李丹丹,郭明坤.SLI理念對我國高校學生工作的啟示[J].高校輔導員學刊,2015(4)
[4]屈朝霞.美國高校學生事務管理與我國輔導員制度的改進[J].教育探索,200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