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彪+朱靜+袁佳
【摘 要】介紹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的指導思想、設計內容、實施方法和應用效果,總結“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改革和課程開發的經驗。
【關鍵詞】教學模式 “教、學、做”一體化 大學計算機基礎 教學改革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3C-0141-03
2006年9月教育部高等學校非計算機專業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指導分委員會正式出版了《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計算機基礎教學的意見暨計算機基礎課程教學基本要求》(簡稱《白皮書》),提出了“1+X”的課程方案,即1門大學計算機基礎(必修)加上幾門重點課程(必修或選修)。大學計算機基礎是“1+X”課程系列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入門課程,是廣西高校各專業學生必修、必考的計算機公共基礎課程,涉及的學生多,對后續課程的學習影響大。如何實現《白皮書》的要求,使絕大多數學生學好這門課程,提高實際操作和綜合應用能力,就成為高校計算機基礎教學面臨的重要問題。
高職學生入學分數較低,計算機基礎參差不齊,學習能力和學習的積極性比本科院校學生差。高職院校計算機師資力量較弱,隊伍不夠穩定。這些問題的存在,嚴重影響了高職學生后續課程的學習,也影響了自身信息素養的提高,削弱了學生的就業競爭力。因此,選擇高職大學計算機基礎作為切入點,研究提高高職院校教學效果的有效途徑,對于培養合格的高職學生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理論價值。
我院自2003年創辦之始就開設了計算機應用基礎課程。在“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辦學目標指導下,根據高職院校學生的特點,將“教、學、做”一體化落實到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中。多年來在不同年級、不同專業、不同教師執教的條件下都取得優良的教學效果。
“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法源于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教、學、做”合一的生活教育方法論,是針對教師為教而教,學生為學而學,“重知輕行”而提出來的。其核心思想是以“做”來統領“教”和“學”?!敖獭北仨氁浴白觥睘槟康模皩W”必須以“做”來檢驗,教和學都不能脫離“做”。反對教者只注重機械灌輸,學者只注重死記硬背。許多進行“教、學、做”一體化教學實驗的案例表明,這種教學方式比較適合于高職院校的學生。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尋找教學中理論與實踐的最佳結合點,以及實現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最佳方式,切實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效果,就是我們的出發點和落腳點。
(一)設計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
1.研究分析廣西高校計算機基礎教學指導委員會發布的大學計算機基礎考試大綱,提煉課程需要學生掌握的主要知識點以及需要學生掌握的核心技能。以提高學生計算機應用能力為中心,設計45個有實用性和典型性的實訓項目。實用性是指案例和任務來源于實際應用,典型性是指案例和任務涵蓋需要掌握的知識點和基本技能。案例盡可能富有文化內涵,貼近學生。在實訓項目中安排演示、模仿、靈活應用三個層次的案例或任務,逐步提高要求。讓學習基礎、學習能力不同的學生都能夠在實訓中跨出自己力所能及的一步。每一次考試之后及時總結,修改完善。
2.以“做”來統領“教”和“學”。采取案例學習、任務驅動等教學方法,全部教學在實訓室機房進行,讓學生在“做”中“學”。教師講解實訓要求和必要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識,通過案例演示解決問題的關鍵步驟;學生通過完成實訓任務來領會并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步驟,加深對基本概念、基本知識的理解。
3.重結果更重過程。讓學生通過“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多次反復提高學習能力和學習效果。教師在學生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巡回指導,在加強個別化指導基礎上,針對存在的共性問題提出解決方法,總結規律。
4.加強教學過程管理和質量監控。編制平時練習用的練習測試題、階段測試用的模塊測試題,以及總復習用的模擬考試卷。在教學過程的不同階段關鍵點進行測試,及時發現問題,采取補救措施。在每一階段嚴把實訓關,要求學生將實訓結果存盤,通過網絡上傳給任課教師。讓學生每次課都像完成真實任務那樣進行練習,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
(二)編寫大學計算機基礎“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指導書
為了總結實施“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的成功經驗,規范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與學,幫助教師更準確地把握考試大綱和教學的重點、難點,減少不同教學水平教師對教學的影響,2009年由林士敏教授主編、任課教師參編校本教材《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指導書》,與大學計算機基礎統編教材配合使用。全書分為“上機實訓指導”“階段練習與測試”“全國高校計算機等級考試(廣西考區)一級模擬考卷與解答”三部分。第一部分“上機實訓指導”是該書的主體,共有45個實訓項目。其中必考模塊一至模塊四有24個,選考模塊五至模塊七有21個。第二部分“階段練習與測試”用于課堂練習和模塊教學結束時的練習、測試,其中有對于關鍵問題的解答,可供學生自測自學。第三部分用于學期末的總復習和考前強化訓練。
(三)面向全體學生進行教學,調動全體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牢固確立“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面向全體學生”的教學觀。首先在教學過程中研究不同專業、不同層次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基礎、學習習慣、學習能力,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激發鼓勵學生的參與熱情。其次加強分類個別指導,指導基礎好的學生完成同步練習中要求高的任務,引導基礎差的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耐心解決學生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同時注意培養學生正確的學習方法,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指導學生使用好課本和校本教材,寫好上機實驗報告,學會聽課做筆記。再次,組織互教互學,鼓勵表揚學習進步快的學生,提高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和學習的熱情。
研究并實施“協同學習”。優、良、中、差搭配分組,進行互教互學,讓已經掌握教學要求的學生協助輔導其他同學,營造良好學習氛圍。課外舉辦各種計算機技能比賽,提高學生的興趣,促進計算機基礎教學。
(四)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和管理
首先,教師要改變“學生基礎差,學不好”觀念。大學計算機基礎并沒有深奧的理論,很多內容在高中的信息技術課程就已經涉及,因此該課程應該是絕大部分高職學生都可以掌握、學好的?!敖滩坏闷浞?,學不得其道?!睂W生學不好只能說是教學和管理有問題。要根據高職的培養目標和學生的特點,面向全體學生進行教學,改變對高職學生實施“本科壓縮型”教學的錯誤做法和“滿堂灌”的教法。
針對計算機基礎課程青年教師比較多,人員不夠穩定的情況,定期組織教師進行專題教學研討活動,提高教師的教改研究意識和能力。發揮教學團隊中老教師的作用,以老帶新。組織全體教師聽課評課,觀摩學習、相互交流,提升青年教師的教學水平和愛崗敬業的精神。認真學習教育部考試中心主辦的“全國計算機應用技術證書考試”(NIT-National Applie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ertificate考試)的先進教學思想,并將其應用于大學計算機基礎的教學。在教學中做到三個統一:統一教學思想,統一教學要求,統一進行階段測試。定期組織教學情況研討通報會,及時交流經驗,及時發現、解決問題。
(五)加強大學計算機基礎實訓室建設
為了滿足“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實施的需要,在大學計算機基礎實訓室更新設備,完善局域網環境,安裝電子教室軟件。教師機可傳送教師示范操作、分發文件、查看學生的操作情況,學生機可接收教師機的演示畫面、上傳文件、向教師提問等。此外,加大計算機實驗室的開放力度,認真做好組織和指導工作,保證學生有充足的自由上機時間。
(六)加強教學資源庫的建設
2011年7月計算機應用基礎精品課程網站已完成,在計算機基礎實訓室運行。為學生提供學習指導、實踐活動資料,以及深入學習的教學資源,學生通過網絡上傳作業,進行師生交流,創設了比較完善的網絡自學環境。
建立模擬測試卷庫,開發測試管理軟件,配合過程控制進行階段測試和綜合測試,收集測試結果、對學生的答卷評分,進行成績統計分析,減輕教師的工作量,提高工作效率,并為數據處理引入先進的計算機管理手段。
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2004年秋季學期開始實施,全校各專業受益學生5093人?!队嬎銠C應用實訓教程》作為培訓教材在2010年、2011年、2012年共3期失業下崗工人計算機操作培訓(454人)和2011年臨桂殘聯干部計算機應用基礎培訓(22人)使用。受訓人數共計476人,收到良好教學效果和社會效果。
(一)在“教考分離”前提下考試成績優良
2004-2011級全體學生參加全國高校(廣西考區)計算機聯合考試(一級),首次通過率在80%上下,累計通過率在90%上下,均超過全區平均水平,在廣西高校中穩居前列。這表明所設計的“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經得起實踐檢驗。
(二)學生在各類比賽中屢獲獎項
在第四屆廣西高校計算機應用(網頁設計)大賽中,我院參賽的三件作品全部獲獎,獲一等獎一個三等獎兩個。在第四、五屆全國ITAT教育工程就業技能大賽中,我院有多名學生在Office辦公自動化高級應用、Photoshop平面設計等科目中獲得全國二等獎、三等獎及優秀獎。
(三)畢業設計中學生計算機應用能力提高
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為后續AutoCAD、Protel、SQL、VB、用友等專業應用軟件的學習打下很好的基礎。在較短的畢業設計時間中,不少學生憑借較強的計算機應用能力使用專業軟件很好地完成了畢業設計。例如09級計算機應(下轉第156頁)(上接第142頁)用專業何萬里同學為學院學工處開發“學生信息管理系統”,侯長樂同學用威客網的真實工作項目進行“咖啡之家VI設計”。他們根據客戶需求設計出客戶滿意的產品,得到客戶的好評。
從研究高職學生學習的認識規律入手,分析完成教學目標需要的基礎知識和操作技能,提煉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需要掌握的主要知識點以及核心技能,設計有實用性和典型性的實訓項目,建立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的“教、學、做”一體化教學模式。在不同年級、不同專業學生、不同教師執教的條件下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成為一個經得起實踐檢驗的教學模式。
以“做”來統領“教”和“學”,采取案例學習、任務驅動等教學方法,讓學生通過完成實訓任務來領會、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步驟,加深對基本概念、基本知識的理解。
面向全體學生進行教學,營造良好學習氛圍,調動全體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組織互教互學,實施協同學習,加強個別指導,讓學生跨出他們力所能及的一步。通過“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多次反復,切實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學習效果。
重視教學結果,更重視教學過程。加強教學過程管理,對教學過程的主要環節加以控制,確保教學質量達到既定的要求。
以校本教材編寫帶動課程開發,促進師資隊伍建設、實訓室建設和教學資源建設,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和研究能力。
【參考文獻】
[1]陳莉蘭.陶行知“教學做合一”的教學思想及現實意義[J].山東教育學院學報,2001(3)
[2]劉臘梅.試論陶行知“教學做合一”對職業教育改革的借鑒意義[J].職業技術,2003(1)
[3]陳艷紅.NIT理念下高職計算機基礎教學改革初探[J].教育與職業,2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