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世臣
【摘 要】結合多年對混凝土結構平法施工圖識讀課程的教學實踐,提出改進中高職有效銜接的教學方法,幫助建筑工程技術專業“2+3”學生在高職階段切實提高識圖水平和自身的職業技能。
【關鍵詞】中高職有效銜接 平法識讀 教學方法 翻轉課堂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6)03C-0145-02
接收中等職業學生進行高等教育已是高等職業院校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為中高職教育的銜接搭建起了立交橋,但中高職的銜接也存在著不少問題。2011年8月發布的《教育部關于推進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協調發展的指導意見》客觀地指出了我國中高等職業教育在銜接上存在的問題:中等和高等職業教育在課程與教材體系、教學與考試評價等方面仍然存在脫節斷層或重復現象,職業教育整體吸引力不強,與加強技能型人才系統培養的要求尚有較大差距。
現行的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沒有考慮中職生源和普通高中生源的差異性,忽視了與中職教育的對接。而課程銜接是整個中高職教育銜接體系中最重要的一環,中職學生在專業上并不是零基礎,這一點不僅表現在專業知識上,更表現在專業技能和動手能力上。所以高職院校在專業課程上需要進行創新,摒棄純粹的理論和簡單的單項技能訓練,進而應緊貼企業的實際崗位需求設計“理實一體”的面向崗位的課程。
建筑混凝土結構施工圖平面整體設計方法,通常簡稱為“平法”。“平法”用于混凝土結構施工圖的表達始于2003年,“平法”的引入對我國傳統的混凝土結構施工圖設計表示方法作了重大改革,它統一并簡化了施工圖表示方法,減輕了設計者的工作;但對施工人員識圖能力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從2003年至2009年,中國建筑標準設計研究院共編制了12冊平法圖集。平法內容廣泛,其內容涵蓋了建筑的地上結構和地下基礎的所有構件,并由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批準頒布使用,詳見表1。
識圖能力是建筑工程技術專業學生十項專業能力之一。我校目前所培養的“2+3”學生在建筑工程技術專業所占比例約為25%,所培養的畢業生主要到施工單位從業,從事一線的施工技術、預算及管理等相關工作。他們是把“平法”表達的藍圖建造成實體建筑的實施者或管理者。識圖能力是學生做到零距離上崗的一項重要職業技能,如何在高職階段提高“2+3”學生的平法施工圖的識讀能力是教學中面對的一個重要課題。
混凝土結構平法施工圖識讀課程按正常教學周歷進行教學:15周×6學時/周=90學時。
課堂上圍繞平法圖集11G101-1 (現澆混凝土框架、剪力墻、梁、板)、11G101-2(現澆混凝土板式樓梯)、11G101-3(獨立基礎、條形基礎、筏形基礎及樁基承臺)3本圖集進行講解;配套資料為某實際工程藍圖一套(包括基礎和地上結構)。
在教學內容順序安排上,改變圖集本身的順序,遵循了兩個原則,即先講梁﹑板和樓梯,再講柱和剪力墻,后講基礎;先講規則,再講構造,后講鋼筋分離案例。教學實踐證明這樣的教學順序適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混凝土結構平法施工圖識讀課程具有實踐性強、專業性強等特點。因此在教學方法上應著力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學習能力、動手能力、分析能力和溝通能力等,方法采取以下幾種。
(一)精講平法圖集
以平法圖集為教材,以平法圖集為中心。以學生理解圖集,并最終能熟練應用為本門課程的最終目的,授課時要講得精,講得細。每一條規則和每一個構造都要精講,并因地制宜的適當補充一些抗震基礎知識(如抗震等級的確定原則,結構在地震作用下的受力特點)和鋼筋施工知識(如鋼筋的配料,鋼筋的代換原則)等。通過精講,所有知識點都在學生的頭腦中有了系統的理解,這為全面學好這門課程打下了一個堅實的基礎。這個過程,老師向學生傳遞的信息量大,所涉及知識范圍寬廣,師生間互動較多,可考慮采用多媒體教學。
(二)抽筋案例
利用某實際工程藍圖作為輔助資料。從中選取用平法表達的梁、板、樓梯、柱、剪力墻獨立基礎和筏板基構件作為實例,抽取構件中每一根鋼筋,依據平法圖集確定出每根鋼筋的形式,做出鋼筋配料單。其中樓層框架梁、屋面框架梁、懸挑梁和非框架梁各一例;樓面板和樓梯各一例;框架柱(焊接連接)一例;剪力墻墻身、墻柱和墻梁各一例;獨立基礎和筏基主梁各一例。
這個過程,是利用第一階段所學知識點解決具體工程實例的過程,也是對所學知識點進行加工﹑組合﹑升華的一個過程。為便于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能使學生充分思考每一個步驟和每一處細節,在案例應用中把知識點進一步梳理和鞏固,這個過程可考慮采用板書并與學生互動的方式。
(三)基于真實項目,采用翻轉課堂
“2+3”學生因在專業上已有一定的基礎,但在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能力上必須在高職階段進一步提高,再上新臺階。為了使學生把握住課程重點和難點,對重點內容預先留些思考題,如利用藍圖中的某些構件作為題目,要求學生完成“鋼筋分離”任務,課堂上結合預留的任務進行充分討論,翻轉課堂對學生更好的掌握這門課程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翻轉課堂最大的好處就是全面提升了課堂的互動,激發了學習興趣,提高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教師在課堂上更多的是參與到學習小組的討論,回答學生的問題,對每個學生的學習進行個別指導,為有相同疑問的學生舉行集體講座。經過課堂上的充分討論,提高了學生對專業知識的熟練程度,對所學的知識掌握得更加靈活和準確,達到了對專業知識的“消化”與“吸收”。由于討論的問題都是基于真實項目,也使學生從知識的掌握跨越到了系統解決實際工程問題的高級階段,提高了學生面向崗位勝任專業工作的能力。
(四)課堂理實一體化,創造工程情境
平法的學習過程中,如果給學生提供一些身臨工程情境的機會,對知識的理解有很大幫助。
1.觀摩結構模型
在校內實訓基地,以我校某辦公樓為參照,建設了一個一層半的框—剪結構(包括鋼筋工程和模板工程),利用1個學時,通過現場觀摩,學生可以接觸各類結構構件。
2.參觀構件節點
理實一體化教室中,制作了大量梁﹑柱﹑板及剪力墻等構件的節點,讓學生對各類結構構件中鋼筋的錨固、鋼筋的連接、鋼筋的截斷等知識點有了更直接的接觸,對一些抽象的難點加深了理解。
3.模擬圖紙會審
在教室里通過模擬工地現場圖紙會審的情景,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課程將要結束時,把班級分成若干小組,各小組扮演設計方、施工方進行一次圖紙會審。通過角色扮演,在加強了平法識讀能力的同時,也使學生了解了圖紙會審的目的、職責和程序,進一步提升了職業能力。
通過對廣西建工集團下屬的若干單位進行調查回訪,用人單位反饋:運用本方法培養的“2+3”畢業生識圖水平高、適應工作快、職業能力得到了加強。
【參考文獻】
[1]郭翠蘭.中高職銜接基本問題與協調發展若干對策[J].職教論壇,2007(7)
[2]隋秀梅,韓冰,張慶玲.中高職教育銜接存在的問題及改進措施[J].教育與職業,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