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網上購物以其種類豐富、價格實惠、方便快捷的優勢,成為近年來消費熱點。但是由于網絡交易的虛擬性和不確定性的特點,網購食品侵權行為時有發生,我國在網購食品方面的需要完善立法體系,明確網絡食品的監管和責任主體等。
關鍵詞:網絡環境;食品安全;問題;對策
隨著網絡時代的高速發展,網購已經成為一種時尚。“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食品安全關系到人們的身體健康,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加強對網購食品安全的監管和治理成為當前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
一、網購食品交易的界定
1.交易標的的不確定性
網絡本身就具有隱蔽性、虛擬性和不確定性,它不同于現實交易一樣看得見摸得著,網購食品也不是面對面的經銷模式,消費者只能通過網絡平臺觀察商品,這就導致消費者無法對食品的真實性進行辨別,從而產生了食品變質、過期、與圖片差別巨大、包裝破損、假冒品牌等方面的問題。網絡交易市場也并沒有專門的網絡監管機構,交易可以隨時終止。
2.產品宣傳的夸張性
喜歡網購食品的人大都會有這種經驗:在網上看到的食品很新鮮或是很誘人,可是收到貨才發現實物和圖片差距很大,很多食品由于運輸或是其他原因已經變質。正是由于網購虛擬性的特點,很多網絡食品經營者通常會夸大產品的宣傳,利用消費者對商品信息的不了解,發布虛假的食品介紹及宣傳廣告。
3.交易模式的虛擬性
網絡環境中的店鋪是一種虛擬店鋪,沒有營業執照,沒有裝潢和雇員,很多賣家只是單純的網絡經營,并沒有實體店。就產品而言,網絡食品有一部分不具備消毒、檢疫等衛生檢測手段,簡單地自制食品、自行包裝,經營條件一般都難以達到衛生、環保部門的許可,給消費者帶來很多安全衛生隱患。
二、網購食品安全的問題分析
網上食品銷售在監管上存在漏洞,網絡食品安全無法得到有效保障,網購食品的安全問題越來越成為立法的當務之急。
1.社會危害日益嚴重
與實體店相比較,網絡生產經營更加容易,網絡類違法行為的違法成本較低,隨著網絡技術的不斷升級,違法者往往頻繁更換地址后仍可繼續開展經營,難以進行徹底查處取締,監管難度逐漸增強。網絡市場交易得不到監管,網絡食品得不到檢驗,消費者的健康就得不到保障。
2.食品質量無法保證
現在網購食品中存在越來越多的“自產”、“土特產”“自主創業”等字樣的食品,這些食品大多是個人生產,沒有明確的生產日期,產品配料等說明,對于自制食品的質量問題,消費者無法了解其生產環境、生產環節和生產人員的健康狀況以及食品安全認證情況。消費者只能單純的通過觀察或者詢問賣家了解產品信息。
3.假冒偽劣與欺詐現象頻繁發生
由于網絡環境的虛擬性和不確定性,很多網絡食品經營者會發布虛假信息和宣傳,夸大食品的質量,甚至在發貨時將日期不好的食品賣給消費者,還有一些商家打出“進口商品”的旗號,實則卻與進口無關。除此之外,為自己的商品“刷好評”來博得消費者的信任,也是網絡食品經營者慣用的欺詐方式。
4.缺乏完善的食品安全溯源系統
人們在網上購買食品多是通過網絡交易平臺,增加了交易的虛擬性和隱蔽性。網上食品銷售準入門檻低,多數網店沒有取得工商、衛生、食品、稅務等相關部門的許可,無法出示購物發票。消費者很難了解網絡食品的生產場地、銷售渠道,一旦發生食品安全事故,經營者就會逃避責任,經常會出現“聯系不上”經營者的現象。
三、網購食品安全管理的對策和建議
1.完善立法體系
網上購物逐漸成為人們的消費行為之一,2013年我國網絡零售交易額達到1.85萬億元,其中網絡食品交易324億元,保健食品約40億元。《新食品安全法》對我國對網絡食品購物的監管提供了法律依據,但新法的實施有效實施,需要《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侵權責任法》及其他一系列配套法律法規的支持,進一步明確責任主體、舉證責任等關鍵問題,確保互聯網食品的交易安全。
2.明確網購食品的監管范圍
首先要完善網絡市場準入機制。網上食品銷售準入門檻低,導致大量不合格食品流入,因此加強網購食品監管的第一步就是要明確網絡食品經營主體市場準入的門檻,高門檻才會有高品質,與實體經營類似,網絡經營主體也應先辦理證照,再進行經營活動。其次要強化市場交易監管。將原有的監管機制進行更新,建立《網絡食品經營者監管臺賬》,工商管理部門可以建立統一的網絡經營者數據,通過網絡進行日常檢查,實時更新數據信息。也可以通過不定期抽查、巡查、評價檢索等方式對經營者進行監督,加強對經營者的約束力,嚴厲打擊違法現象。最后,有關部門還要將信用評價結果在平臺和網站上予以公布,為消費者的選擇提供有效的依據。
3.建立專門的消費者保護平臺
在網絡食品交易中出現一個普遍的現象就是,網絡上的很多賣家是不確定的,交易成功后就找不到經營者。但是由于網絡環境的特殊性,我國現有法律制度對于電子商務的管理相對較少。一方面,可以建立官方網絡投訴平臺。當消費者遇到問題或者侵權行為時,可以通過官方網絡投訴平臺投訴,也可以進行在線咨詢,既節約了時間,又降低了成本,是一種方便有效的解紛方式。另一方面,可以建立網購食品解紛仲裁機構。以相關行政部門為紐帶,連接網絡食品經營者與消費者,通過仲裁的方式解決網絡糾紛。
參考文獻:
[1]孔令振.論我國食品安全政府監管中作用機制的完善[J].赤峰學院學報,2012(2).
[2]鄭婷婷.我國食品安全監管制度研究[D].吉林大學,2012.
[3]杭州市工商局課題組.網絡食品經營的準入與監管研究[J].專題研究,2011(9).
[4]趙靜華,俞文蜻.網絡食品銷售、網絡食品代購的法律適用[J].科技文化,2010(5).
[5]沈曉蕾.加強網購食品交易監管的幾點思考[J].中國工商管理研究,2010(8).
作者簡介:胡一妮(1992- ),女,遼寧海城人,沈陽工業大學民商法專業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商法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