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姝
【關鍵詞】 高效課堂;教學方式;師生關
系;學生;參與度;主體地位
【中圖分類號】 G633.95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6)
09—0074—01
實現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追求高效性,整體提高教學質量,可以說是所有教學改革的共同目標。特別是在深化課改、追求課堂高效的今天,探索高效的課堂教學策略尤為必要。下面,筆者結合工作實踐談談在教學實踐、教學指導中對高效課堂策略的思考與實踐。
一、挖掘新的教學方式
教師與學生的互動,最簡單的一種方式就是教師提問——引導學生分析——學生回答———教師解答,這樣的互動方式也是目前音樂課程教學最常用的一種方式。由于音樂并不屬于學生的升學考試科目,很多學校對于音樂課程并不重視,音樂課程的教學甚至實施敷衍了事,因此,這種簡單的互動方式幾乎成為了初中音樂教學活動中唯一的互動方式,這樣就使得音樂課堂失去了其原本應有的豐富性和趣味性,無法達到音樂課程教學培養學生音樂素養、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初衷。因此,挖掘新的互動教學方式是十分必要的,教師可以通過更多的情景式教學,如設置情景、開展游戲等方式,讓初中音樂課堂更具趣味性,充分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只有真正讓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才能夠更好地達到初中音樂的教學目的。
二、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師生的心理因素是影響教學有效性的關鍵因素,初中階段的學生大多數處于青春期生理階段,對于教師和家長的引導具有一定的抵觸情緒,學生和老師之間的關系比較敏感。在這樣的前提之下,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顯得十分必要,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作為教學主體應該注重師生感情的培養,與學生建立平等的溝通關系和真摯的師生情誼,針對基礎不同的學生進行分類輔導,關心學生日常的學習和生活,對于存在自卑或叛逆心理的學生給予正確的心理疏導,對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及時進行解決,不斷增進師生之間的交流和協作,進而提升教學效率。
三、提高學生的參與度
雖然蘇教版的初中音樂教材已經對每一單元的教學內容作出了詳細的介紹,但是還是無法對音樂的背景作出全面的描述,如果學生需要對課本內的歌曲進行更多的了解,就需要教師和學生對歌曲的背景資料進行收集。在進行課堂教學之前,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將本單元中的歌曲的背景資料進行收集,同時尋找與本單元內容相關的其他歌曲。音樂的內涵并不只是限制在其旋律和歌詞當中,其創作背景和作者的生平等都是音樂所能夠表達出來的,因此,鼓勵學生對音樂的背景資料進行收集,可以加深學生對音樂內涵的理解,同時也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來講解本單元中某些歌曲的內容、背景和所要表達的意思,讓學生能夠更加自主地進行學習,讓初中音樂課堂由教師主導轉變為由學生主導,讓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真正的主人,這樣做不僅可以讓學生對課程單元的內容印象更加深刻,還能夠從一定程度上拓寬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整體綜合素質,以達到素質教育的真正目的。
四、明確學生的主體地位
新課標關于初中音樂教學給出了如下的定義:在課堂上對學生進行系統、正規的音樂專業教育,讓學生在音樂作品中感受到愉悅和快樂,進而實現陶冶情操、提高自身綜合素質的真正目的。這些都要求教師要明確學生在課堂上的角色及地位,牢牢樹立“學生在課堂上占主體地位,教師則占主導地位”的意識及理念。音樂教學和其他學科一樣,同樣存在著很多的專業名詞術語,有些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會遇到認知障礙,再加上傳統教育思維的影響,一些初中音樂教師,在課堂上習慣于向學生灌輸理論知識,“滿堂灌”、“一言堂”的教學模式更是常用的教學方法,這些都導致學生對于初中音樂課堂缺乏明顯的學習興趣和熱情。為了更好地適應新課改的精神,教師必須徹底拋棄自己“滿堂灌”、“一言堂”等落后的教學理念及教學方式,轉而充分尊重學生在初中音樂課堂上的主體地位。在學習某首歌曲時,要求學生提前深入了解歌曲的時代背景,然后在課堂上進行充分的交流和探討,教師給予必要的指導和幫助。這樣做,不但可以激發學生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活躍課堂氣氛的目的,更重要的是通過讓學生自主討論,對歌曲的創作背景以及要表達的感情有了充分的理解和掌握,能夠極大地激發他們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為提高音樂課堂的教學質量打下了良好的基礎。